東莊神樓

東莊神樓

東莊神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文化。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社火奇葩,被譽為社火之王。闖神樓是用於民間祭祀活動的一種藝術形式,是韓城社火隊伍中最威武的項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莊神樓
  • 分類:民俗
  • 地區:陝西省韓城市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物品,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渭南·韓城市
遺產編號:Ⅸ—12
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韓城市

內容介紹

韓城東莊神樓原為西莊鎮特有的祭祀法王、祈雨求福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現演變為韓城社火藝術形式。每年正月十五,西莊八社迎神於村,清明節則送神還廟。表演時隊伍前邊以火銃開道,村牌、對聯緊隨其後;下來是道鑼、大號;再後是三、五撥鑼鼓和圍繞鑼鼓的五彩花桿。中心部分則為法王神樓和圍繞四周的武神樓。最後是以馬鑼和小鑼組成的小樂器隊壓陣。
一般規模為一台文神樓(法王神樓)和二台武神樓(黑虎、靈官)及鑼鼓、花桿無數。法王神樓敬以法王神像,16人抬,高約6尺,寬約4尺見方。形若金殿,彩繪華麗,金碧輝煌。內為赤面金身、橫眉怒目、手持寶劍、腳踩毒蛇的法王神像 ,也有塑成莊重和善的,讓人肅然起敬。
武神樓所敬黑虎、靈官,4人抬,均為4.5尺高1.8尺寬。武樓神像面目兇猛怪異,紅臉持鐧,黑臉抓鞭,令人生畏。行鼓聲中,文神樓莊重嚴肅,進退有序;武神樓威風凜凜,橫衝直撞。二者特色顯明,富寓情趣。
鼓點有:鼓隊用合擊與鼓鐃分擊手法造成巨大聲勢的《上坡》以及《釘圪巴》、《肚裡痛》等。與鑼鼓相互映襯的有年輕姑娘手持花桿揮舞等。

主要特徵

其一,歷史悠久。法王神樓源起於宋,祈雨的武神樓極有可能源於周代,是雩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它體現的是勞動先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與自然的一種關係,是早期先民戰勝自然、頑強圖求生存的生動再現與縮影。
其二,服飾簡單。因為傳說中法王乃西莊鎮井溢村人,因而唯井溢村抬神樓者黃衣、黃巾,如皇宮武士打扮。上廟不擺不耍,最先到廟。其他村均為乾淨著裝,隨興擺耍,並無規程。但每年盤道川祭菩薩時,抬者頭上扎白手巾,腰上系白腰帶,據說是對神的敬重。
其三,隊伍可長可短。抬神樓是在村巷、道路、廣場上的祭祀性表演,因而隊伍可隨地形而定,長短、人數並無嚴格限制。一般有16人抬的法王神樓,4人抬的武神樓。鑼鼓、花桿、小樂器等若干。
其四,舞步與鼓點相配相諧。隨著鼓點的|××|×××|×× ××|××× ,剽悍的黃河漢子以統一的步履,對稱的“耍架式”舞步,或輕踏慢進,或疾行快衝,與神樓一起起伏搖擺。神樓周身的銅環和抬手們佩戴在手足上的銅鈴與之相鳴相諧,鏗鏘壯美。踏步時如小舟待航,慢行時如輕船蕩漾, 快衝時則如烈馬脫韁,又好似戰艦疾行巨浪之上,勢不可遏。觀者心情也會隨之澎湃飛升,與舞者一起達到一種美的極境。
其五,耍神娛神,樸素本真,非同凡響。在人力有限的古代,神在人們的眼裡是至高無上而令人敬畏的,而韓城卻把抬神樓叫做“耍神樓”、“耍爺架”、“趔爺架”等,(爺,韓城方言讀ya,即神的意思,架,即神樓),它其實反映了老百姓對神的一種樸素本真的情感,寄人之情於神身。韓城老百姓或因久旱不雨,對神產生不滿情緒,因而抬其戲耍之,搖來晃去以示懲罰;或因對“惡人”有權有勢,不仁不義,欺壓鄉里之徒抬著神樓衝撞之,闖其門戶以促其改邪歸正;或因自己娛之、與神同樂之的心理等等體現出老百姓耍神樓的本真意義。

主要價值

一、東莊神樓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反映了早期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它是迄今為止中國僅存的一種舞神樓形式,是古老儺舞、雩舞的一種特殊延續,因而搶救發掘和保護它愈顯得重要而有價值。
二、通過對它的搶救、挖掘可以豐富和發展中國的鼓舞、音樂等,對探討黃河流域乃至華夏民族、整個人類生產、生活的軌跡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三、東莊神樓作為一種特有的社火形式,極富地方特色,在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反映人民民眾善惡意識上,已經起到了難以估量的歷史作用。如今,它仍為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著特有作用。

歷史淵源

韓城東莊神樓是韓城市境內的西莊鎮一帶所獨有的一種別開生面的廟宇祭祀和雨求神的活動形式。
神樓有文武之分,文神樓規模宏大,金碧輝煌,十六人抬之,威武莊嚴;武神樓建制較小、四人抬之,既耍且舞,剽悍勇武。
文神樓源於宋朝,叫法王樓,傳說所抬法王,姓房名寅,字百虎,為韓城特有之神,唐末韓城西莊附近井溢村人,相傳為屈原後代,壽110歲,修道於靈貺觀,是驅邪治病的名醫。宋朝時,因靈通帝夢,為真宗治疽而愈,朝廷有感而冊封之。後仁宗聽政,追封為法王,為其在靈貺觀之旁建廟祭祀,韓城人尊法王為神。逢年過節,蒸法王饃,祭神之後,家中男丁分食,意為仰仗法王神靈,身強體壯,驅病消災。每年正月十五,西莊八社迎神於村,各家輪流奉祭,直至清明節,全村送神上廟,獻祭焚香,唱大戲,耍神樓。鑼鼓喧天,硝煙瀰漫,人山人海,前呼後擁,威武雄壯,氣勢澎湃。
武神樓敬以黑虎、靈官,作祭奠菩薩祈雨求福之用。舊時,韓城分五峙寺(即東、西、南、北、中),西莊鎮西山稱南峙寺。每年正月初九,附近村民必抬著神樓經盤道川朝山赴南峙寺祭奠菩薩。武樓在前,“菩薩”文樓在後,祭奠隊伍有男有女,還有聲勢浩大的鑼鼓隊,目的是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兒孫滿堂,國泰民安。及至七月十五,夏糧豐收入倉,秋作物長勢良好之時,各村又抬著神樓繞村轉耍,以示慶賀。尤其是每遇久旱不雨之時,當地民眾也會抬著神樓,前邊童男、童女數人,加上祈雨隊伍,形是朝山之狀。人人頭戴柳圈,抱水瓶者赤身光足仰面呼天,希望得到神的保佑,早降甘霖,以救眾生。
祀神鼓樂為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東莊村閻高才曾聽他祖父講:元朝滅金之後,為慶賀勝利軍民同樂,軍樂隊敲鑼打鼓,以示慶賀。後人沿襲下來,作為祭祀法王的鼓樂。
東莊神樓以不可冒犯的神威延續至解放初期。20世紀50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東莊神樓被取締。“文化大革命”時期,除東莊神樓當時被藏了起來外, 其他神樓均遭焚毀。
1985年,陝西省文化廳派人來韓考察耍神樓,東莊民眾將祭祀法王的法王神樓和祈雨求福的武神樓黑虎、靈官合而為一,稱法王神樓為文神樓,黑虎、靈官為武神樓,使其演變成為韓城所特有的獨具魅力的社火藝術形式展現在韓城市大街上,並被稱為“社火之王”。

相關物品

東莊神樓的器具主要分為神樓、樂器、花桿三大類別。
1、神樓:一台文神樓,二台武神樓。
2、樂器:主要有
3、花桿:用各種彩綢及彩色紙花在竹桿上紮成。鮮艷奪目,為韓城鑼鼓隊所獨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