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科寺

東科寺

東科寺亦稱“東科爾寺”、“洞闊寺”,都是藏語的譯音名稱。東科寺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寺址在湟源縣縣治西南約30公里處的日月鄉寺灘村,在日月山北麓和東科寺河之間,現名“東科爾佛教講修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科寺
  • 亦稱東科爾寺、洞闊寺
  • 教派:佛教
  • 創建:1648年
歷史沿革,寺院規模,共和東科寺,

歷史沿革

順治五年(1648年)東科寺由四世東科爾嘉羊木措,建於城東西石峽口,歷時三年,建築式樣純屬藏式。雍正六年羅卜藏丹津反清,寺院化為灰燼。雍正十一年五世東科爾索南嘉措將東科寺移建於現在的位置。所建正殿大經堂五間,耳殿兩間,正門五間,柏木地板、松板天花、門扇一律獸頭銅環,金釘鑲嵌,佛祖釋加牟尼、文珠、普賢菩薩及宗喀巴金身,均系鍍金雕塑。殿柱赤底而以金龍纏繞,僅從北京購請大小鍍金銅佛達數千尊,以駱駝取道綏遠、包頭至寺院,特建樓閣供奉。乾隆皇帝特賜金匾“特普夭邪丹書林”又賜名“嘉善寺”。此後,清廷特定東科寺為欽差大臣每年七月十五日祭海會盟之所。東科寺注重密宗修持,以修供勝樂,集密、大威法三大本尊的彩粉法場最為出名,寺內有五世、七世東科爾活佛的銀制靈塔等。
東科寺當時占有土地一萬三千公頃,包括現在湟源縣西南大部分土地及海晏、共和、貴德等一部分土地。奶牛300頭,羊4000餘只,房舍650間。1958年在宗教制度改革中,珍貴文物和檔案經卷大多失散,寺院主要建築也被拆毀,1985年寺院重新開放,新建了大經堂
清代,該寺建築規模宏大,正殿大經堂5間,耳殿2間,柏木地板,松板天花,門扇上是獸頭銅環,金釘鑲嵌。佛祖釋迦牟尼及文殊、普賢菩薩、宗喀巴塑像,均為鎦金銅像,殿柱紅底金龍纏繞,金龍金睛翹尾,凌雲欲飛。各種佛像千姿百態,巧奪天工。殿前社火院一平如砥。僧舍、庫房、伙房、議事房數百間。其中活佛府邸備極精美。1737年(乾隆二年),寺院完工後,從北京購回大小鍍金銅像千尊,特建樓閣供奉,實系丹噶爾首屈一指之藏傳佛教寺院,遂由乾隆皇帝賜金匾,並正式賜名為“特普天邪丹書林”。由此東科爾寺聲譽日著。
該寺院原設有顯宗、時輪經院,採用西藏色拉傑巴扎倉教程,僧侶200餘人。寺僧注重密宗修持,以修供勝樂、密集、大威德三大本尊的彩粉壇場最為出名。
東科寺在歷史上廣有寺產,極其富豪,且有很大的政治權勢。《丹噶爾廳志》載其“土地之廣,田租之多,遍丹邑皆是也。且毗接於西寧縣迤西各莊,設立各等苛虐刑罰,權埒官吏而冤橫過之。僧徒眾盛至百數十人。”該寺管家很有實權,寺主東科爾呼圖克圖駐京,其“掌財賦收納之柄者,維管家一人所司,寺僧得為管家權柄數年,家貲累千萬金,富雄一鄉矣。”

寺院規模

東科寺有六座屬寺,本縣境內有金佛寺、下拉拉寺、貴德曲乃亥寺,甘肅天祝縣天堂寺,肅南馬蹄寺。1958年宗教改革後,寺院被封,一些珍貴文物及檔案經書,大多失散,寺院除剩活佛府邸一座48間外,主要建築被拆毀。1983年3月30日重新開放,1986年修復琉璃瓦經堂一座5間,維修活佛府邸48間,僧舍6院24間。經堂坐西朝東,內自左向右依次供有無量佛、藥師、釋迦牟尼、迦葉等泥塑像,兩旁有八大金剛泥塑像,門旁塑有旦正和山多二護法神,還有寶貝佛、十三世東科塑像各一尊。此皆出自名匠之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該寺現有僧人17人(其中完德4人)由3人組成管理委員會管理行政和宗教事務。

共和東科寺

位於共和縣恰卜恰鎮西北24公里處,在今廿地鄉北1公里恰讓河東的羊讓村,始建於1942年。1958年時有公房10間,私房44間,教徒22人,由寺主旦正主持寺務。 1982年5月批准開放,現有經堂1座3間,住房9間,教徒27 人。現無活佛,重要宗教活動一般請貴德縣卻毛寺活佛來寺主持。東格爾寺較之尕賽寺,戒律比較嚴格,住寺教徒均穿法衣,不準結婚,學經制度及一些活動方式類似格魯派,是較典型的白本(覺爾本)寺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