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池

東池

東池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天心閣下,距博山城40公里,南臨淄河,北依池(上)三(叉)公路和池(上)李(家)公路,西靠淄河。地處魯山北麓、大寨山之前,唐代曾為一水光斂灩、山島聳峙的大型園林。建國前,多數民房為破陋草房,現大部農戶已建新房。

基本介紹

發展歷程,主要景點,

發展歷程

東池為唐貞元十八年(802)潭州刺史兼湖南觀察使楊憑所建,初為潭州官府宴客觀游場所,楊憑系虢州弘農人,名氣很大,與其弟楊凝、楊凌於大曆年間相繼中進士第,時號“三楊”。
楊憑刺潭3年,離任時將東池授予“賓客之選者”戴簡。戴簡系晉代譙國(今安徽毫縣)名士戴逵之後,只當過“連率所賓禮”的小官,雖舉貢,卻“志不願仕”。與人交,總謙讓三分,但博學多才,精通孔、孟、旁及莊、左,因而成為楊憑的至交。戴得東池後,在南岸半島上築堂而居,“以雲物為朋,據幽發粹,日與之娛”。
元和元年(806),適逢文壇大家柳宗元謫永州司馬,路過潭州,戴氏將其延至府上,宴請之間,得柳氏《潭州東池戴氏堂記》。記曰:東池丘陵林麓距其涯,坘島渚洲交其中。堂成而勝益奇,望之若連艫縻艦,與波上下,就之顛倒萬物,遼廊眇忽。樹之松柏杉櫧,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陰,粲然而榮。
到五代時,東池為馬楚王宮的宮廷園林,名“小瀛洲”,今仍存“小瀛洲”之先街名。今日人們皆知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而不知他的《潭州東池戴氏堂記》。
設一村民委員會。為池上鄉人民政府駐地。村西建一大橋與西池村相連。 共201戶,786人。耕地456畝。主產小麥、玉米、蔬菜。經濟樹有蘋果、板栗、杏、梨等。1983年總產值259,351元,人均收入235元。 《鹿氏族譜》載:“元末之時,魯地數遭兵燹,烽煙四起,疫病流行,人民死亡流離,遂致地曠人稀。吾二世祖綱、紳、瞻、睦四公於洪武七年遷來,居青州府益都縣孝婦鄉之東南隅,即今之博山縣鹿疃莊也。七世掌財遷居池上莊。”又據《籠水趙氏族譜》載:“始祖平,明洪武初由棗強遷居顏神鎮。十四世繩祖遷居池上莊。”據此,明代嘉靖年間已有此村。明崇禎元年(1628年)《重修順德廟碑記》、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志公廟碑記》,均載“池上莊”村名。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村名為“池上”。 據該村71歲老人趙玉柏講:村西北有一水池,名八卦池,池邊原建有順德廟。該村因處水池上方,故名“池上莊”。清光緒二十九年,池上河水泛濫,將村沖為東、西兩片。該村因位於東片,故名“東池”。

主要景點

東池是半環環人工湖,環周4.5公里。唐代文學家符載作有《長沙東池記》,錄下了東池的美景:右有青蓮梵宇,岩岩萬構,朱甍寶剎,錯落青畫;左有灌木叢林,陰藹芊眼,不究幽深,四時蒼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