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縱隊紀念館(惠州同名紀念館)

東江縱隊紀念館(惠州同名紀念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戰績。這支孤懸華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台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訊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東江縱隊成為惠州四東文化(東江、東坡、東征、東縱)之一。迄今,全國共有三座“東江縱隊紀念館”,分別在深圳,惠州,東莞。其中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景區東江縱隊紀念館在2014年8月24日,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江縱隊紀念館
  • 外文名稱:The Dongjiang column Memorial
  • 類別:軍事博物館
  • 地點:深圳、惠州、東莞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主要活動地,紀念館信息,主要戰役,大事記,紀念館,惠州紀念館,序幕廳,陳列廳,英烈廳,映視廳,廣場,鎮館之寶,

主要活動地

東江縱隊主要活動於惠州以及東江流域一帶,當地也是研究東江縱隊的重鎮。當年的抗日主要戰場、東縱司令部所在地就是廣東省惠州市。
東江縱隊紀念館東江縱隊紀念館

紀念館信息

東江縱隊紀念館坐落在坪山新區坪山辦事處東縱路旁,這裡也是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的家鄉。紀念館占地約5000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於2000年12月建成開館,現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有東江縱隊史跡展廳、烈士名碑、曾生文物室、前進報社舊址(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生祖居(坪山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幾部分,集中展示了東江縱隊和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艱苦卓絕的戰鬥歷程與豐功偉績。
東江縱隊史跡展覽分為13部分:抗日救亡,武裝準備;組隊抗敵,突圍東移;返回敵後,恢復發展;挺進港九,營救精英;艱苦奮戰,扭轉局面;東縱成立,殺敵立功;北進東進,全面發展;挺進粵北,抗戰勝利;自衛堅持,談判北撤;廣縱成立,轉戰華東;邊縱成立,威震南粵;廣縱南下,並肩戰鬥;東縱戰士,老兵新姿。
展覽除有大量文字說明外,還用圖片、油畫、電光顯示作戰圖、大型沙盤等展示東江縱隊誕生與發展的光輝歷程。

主要戰役

命令侵粵日軍就地投降
東江縱隊紀念館展廳里有一個犧牲烈士的名單長幅,上面鐫刻著5508個烈士的姓名。館長熊茂昌介紹,經常有老戰士拿著戰友名單來核對,如果有缺漏或者寫錯的都要求紀念館改過來。甚至有人專程從香港趕來,看到當年戰友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眼淚,泣不成聲,令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東江縱隊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等主要領導帶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
八年抗戰,幾經整編,終於發展成為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據戰後統計,東江縱隊先後作戰1400多次,斃傷日、偽軍6000多人,牽制了日軍兩個半旅團的兵力。
在紀念館內,最醒目的是當年朱德總司令給岡村寧次的命令的影印件:“在廣東的日軍由你指定廣東的代表至華南抗日縱隊東莞地區,接受曾生將軍的命令。”熊茂昌告訴我們,當年,東江縱隊就是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華南抗日縱隊司令”的名義,給日本南支派遣軍最高指揮官田中久一發出命令,令其就地投降。這是對東江縱隊孤懸敵後、八年抗戰的成就的最大肯定。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解放區,後擴大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編入三野作戰序列。
東江縱隊紀念館東江縱隊紀念館
小鬼善戰
育英樓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客家民居,青磚灰瓦白牆,坐落在惠州市淡水鎮,毗鄰葉挺將軍的故居。當年,東江縱隊的前身——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就曾把指揮部設在這幢兩層小樓里。
當年修葺育英樓時,工人就曾在瓦檐下發現當年游擊隊員埋藏的步槍子彈。
翻閱樓里的資料,我們發現,東江縱隊早期領導人如曾生王作堯等都是大學生,許多人參加過聲援“一二·九”運動的學生遊行。隊伍中留學生也比比皆是,高、國中生更是一抓一大把,無怪乎東江縱隊老戰士一直以“書生扛槍”為自豪。
“小鬼善戰”也是東江縱隊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筆。如今依然有很多戰鬥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以一當百光榮殉國的東江縱隊五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後來成為海軍戰鬥英雄的“老虎仔林文虎、都是在民間廣為傳頌的傳奇人物。
茅盾稱其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廣東是僑鄉,歷史上就有下南洋的風俗,抗戰爆發後,許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紛紛通過募捐、義演、義賣、獻金等方式支援敵後抗日武裝。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500多名華僑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後回來投身抗戰,如大名鼎鼎的文森隊、吉隆坡隊等都是以華僑原住地命名。其中的許多人後來在東江縱隊里擔任了重要指揮員,如泰國華僑鐘若潮後來擔任大隊政委,犧牲時新婚才三天。
“可以這么說,南洋和港澳是廣東抗戰的糧倉和彈藥庫。”東江縱隊聯誼會負責人感慨地說,與海外千絲萬縷的聯繫,使華南敵後抗日武裝可以在香港淪陷後隨即成立港九大隊,滲透在香港、九龍一帶。
八十多歲的楊慶、陳瑞夫婦當年是港九大隊的戰友,二老每每回憶起那段歲月就少有地興奮。這支精幹的隊伍炸毀日軍啟德機場、活捉日本南支派遣軍高級特務頭子東條正之,一時間把港九地區變成了日軍眼中的“治安之癌”。
這支隊伍真正為世人所知的,是他們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從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營救出八百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胡蝶等各界精英,以及國民黨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的夫人。
省港大營救”轟動全國,被茅盾稱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除此之外,港九大隊將上百名國際人士安全護送到大後方,還救護美軍飛行員8人,開闢了著名的“飛行員安全通道”。其中美空軍克爾上尉遭數千敵人三個星期的搜捕,被東江縱隊成功救出,這一傳奇故事甚至被列入美軍十四航空隊的教材。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戰績。這支孤懸華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台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訊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
東江縱隊紀念館東江縱隊紀念館
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東江縱隊獨立發展壯大為擁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其開闢的華南敵後戰場成為“敵後三大戰場”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大事記

東江縱隊是留在廣東堅持敵後鬥爭的少數中國武裝。東江縱隊的前身華南抗日游擊總隊。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在廣東大亞灣登入,國民黨守軍一觸即潰。
10月21日,日軍侵占廣州,東江下游和廣州地區淪為敵占區。在日軍從大亞灣登入向內地推進,國民黨守軍狼狽潰逃,廣大人民民眾對腐敗無能的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喪失信心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的黨組織,勇敢地挑起了領導人民民眾開展抗日鬥爭的重任,在各地組織民眾起來保衛國土,抗擊敵人。
10月24日,中共廣東省委成立了東南特委,由梁廣任書記,接著建立起曾生王作堯等領導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寶惠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和增城人民抗日自衛隊等人民抗日武裝。12月初,中共廣東省委又決定成立東江特委。
1943年12月2日,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改番號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政治委員林平、副司令員王作堯、政治部主任楊康華。從此,東江地區人民的抗日鬥爭和抗日武裝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以前,東江地區的抗日武裝是以民眾性的抗日武裝形式出現的,雖然它們的活動都受我黨的領導,卻並沒有正式公開。東江縱隊成立以後,在它發表的《東江縱隊成立宣言》中,則公開宣布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樣,東江縱隊便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東江地區一支公開的抗日武裝力量。

紀念館

中國主要有三座東江縱隊紀念館,分別是位於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深圳東江縱隊紀念館和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
門票免費;憑身份證登記即可。

惠州紀念館

東江縱隊紀念館,坐落在博羅縣著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羅浮山朱明洞區內。三面環山,前面是秀麗的白蓮湖,右側不遠處為東縱司令部舊址沖虛古觀。四面環境優雅,景色宜人。2003年底,12月1日,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東江縱隊紀念館在羅浮山下建成。“東江縱隊紀念館”館名,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紀念館建築面積為3300平方米,目前館藏文物85件,歷史圖片350多幅。
歷史回到1990年,經濟有了一定改善的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等老同志想建一個紀念館,來緬懷一支為華南地區抗日做出傑出貢獻的戰士。雖然大家都有這份心,但資金的缺口卻一時無法解決,所以就擱置下來了。沒想到一擱置就是11年。
紀念館建築面積為3300平方米。館內設4個展示廳及工作服務區,4個展廳分別為“序幕廳”、“陳列廳”、“英烈廳”、“映視廳”,以及兩條長60多米、寬3米的參觀走廊。

序幕廳

序幕廳(223平方米):正面是一幅大型彩色噴繪圖,它以東江為背景,磅礴的氣勢展示了東江縱隊的精神風貌。序幕廳兩側牆上,鑲有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和《東江縱隊之歌》,表達了當年全民族抗戰的堅強意志。序幕廳裡面的兩側牆上,用紅底金字,展示中央6位領導人的題詞,這些題詞對東江縱隊給予了高度評價。序幕廳的頂棚,裝飾了60顆五角星燈光,以示東江縱隊成立60周年。

陳列廳

陳列廳(525平方米):以大量的文獻資料、真實的歷史照片,以及珍貴的革命文物,全面反映東江縱隊、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的革命事跡。陳列的文物有70多件,主要是東縱戰士生活用具,以及繳獲敵人的武器。重要文物有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和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當年出示的布告等。在展廳的另一側,鑲有6幅反映東江縱隊重要革命事件的油畫。

英烈廳

英烈廳(120平方米)刻寫5000多位烈士的英名。廳內還展示了10位英雄人物和5個英雄集體的光輝事跡。

映視廳

映視廳(76平方米):主要播放十五集電視連續劇《東江縱隊》和歷史紀錄片《蘆溝橋事變》。讓觀眾更形象地了解東江縱隊的戰鬥史跡和“七·七”事變。
在參觀走廊,設定了《日軍侵華罪證》展覽。通過展覽,警示國人,不忘國恥,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廣場

紀念館前面,是一個寬闊的廣場(2284平方米)。在廣場的右側,安放一組人物雕塑像。主題是:東江縱隊將士,前赴後繼,永遠向前。
東江縱隊紀念館是一座歷史豐碑,它記載了東江縱隊抗日救國的宏偉歷程,它煥發出的凜然正氣,將永遠激勵人們沿著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鎮館之寶

東江縱隊紀念館的史跡陳列展覽廳內,記者看到了一台用於印製《前進報》的珍貴印刷機,它的歷史和收藏的經歷都很具有意義。而這檯曆盡千辛、近千公斤重的機器,雖然經歷六十餘年滄桑,在工作人員的精心保護下,機身卻還仍然閃閃發亮。據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該印刷機是原《博羅日報》社長、進步人士陳潔通過多方募資,於1941年購得。到了1944年,日軍大掃蕩,《博羅日報》只能停印,為了避免印刷機落入日寇手中,陳潔等人將機器埋藏在博羅附城農民陳錦青家裡。
幾個月後,東江縱隊司令部遷移到羅浮山,為了方便印刷進步刊物,陳潔將印刷機的埋藏點告訴了東江縱隊。東江縱隊五支隊政治處主任韓繼元派十多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硬是用扁擔將這部笨重的印刷機抬回,交給東江縱隊《前進報》社使用。
到了1945年9月,抗戰勝利,東江縱隊北撤,無法把印刷機帶走,只好將其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而報社工作人員廖榮因腿受傷不能跟部隊遷移,就以僧人身份隱居在朝元洞,負責保護這部印刷機。1949年解放後,廖榮將此機運往惠陽印刷廠使用。1978年博羅縣文化局在原《前進報》隨軍記者鐘紫和廖榮的協助下,將這部機器收藏於縣博物館,後來在東江縱隊紀念館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