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美學

20世紀東歐諸國美學思想的統稱。20世紀東歐諸國美學思想的統稱。它涉及一些獨特的美學研究課題、方法以及美學理論,形成了一些美學流派,對國際美學界頗有影[1]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歐美學
  • 內容20世紀東歐諸國美學思想
  • 地區:東歐
  • 時期20世紀
簡介,發展,分類,形式派美學,現象學美學,結構主義美學,

簡介

20世紀東歐諸國美學思想的統稱。它涉及一些獨特的美學研究課題、方法以及美學理論,形成了一些美學流派,對國際美學界頗有影響。

發展

審美歷史性的研究 波蘭美學史學者W.塔塔基耶韋茲(1886~?)提出了“審美歷史性”的概念,並以此為立足點說明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在美學基本原則上,塔塔基耶韋茲認為,藝術從根本上講是模仿、反映現實。藝術模仿或反映現實藉助於藝術形式。藝術形式有具體的,也有抽象的。抽象的方式依其側重點的不同可以分為:注重對象形式的形式化抽象,注重情感性的表現化抽象,以抽象形式表現對世界態度的認識化抽象。抽象的藝術仍然是現實的反映,也是對現實形式的抽象模仿。另一方面,抽象方式的不同又是藝術家從事哲學思考的結果。塔塔基耶韋茲以W.莎士比亞的創作為例進行了分析,他指出,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有著大量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而這些思想恰恰又是浪漫主義運動之前未曾有人從哲學或美學上加以論述的。塔塔基耶韋茲提出,美學並不是美學理論家們的專利,美學是具有特定時代性質的歷史的審美觀念。他從理論上說明了藝術必然與現實生活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思想意識和哲學思想相聯繫。
審美歷史性的概念使美學史的研究方法發生了變化。塔塔基耶韋茲認為,美學史研究不能局限在一些權威美學家提出來的美學原則和談論美與藝術的理論文獻上。美學的觀念是在審美歷史性範疇下表現出來的時代觀念。因此,美學史必須以審美的歷史實踐為基石。根據這一基本思想,塔塔基耶韋茲系統地研究了美學領域中的主要範疇與觀念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所具有的特定含義,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理論和藝術創作。這一研究成果集中地體現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學六種觀念史》一書之中。在該書中,塔塔基耶韋茲分別研究了藝術、美、形式、創造性、模仿和審美經驗這 6種基本範疇發展的歷史。同時,他還分析了與這 6種範疇相關的其他一系列概念,考察了以這些範疇為核心而展開的各種不同的審美觀念的歷史,以及作為這些審美觀念理論化的各種不同的美學原則。他分析了藝術範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的不同規定,概括出美學史上幾種主要的藝術觀,考察了藝術分類的歷史,並說明了藝術與詩的關係的歷史發展過程。他研究了美的諸種規定與劃分以及由此產生的諸種美的觀念,歸納了在美的理論爭論中出現的 3種最基本的理論,即客觀論、主觀論和關係論。他說明了“模仿”這一範疇的不同的歷史含義,專門分析了與這一範疇相關的現實主義概念的歷史,著重研究了由此出現的兩個基本理論問題的歷史變遷,即藝術與自然、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問題。該書是西方美學史研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著述。
審美反映論研究 一些東歐的美學家從馬克思列寧主義認識論的反映論觀點出發,分析了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匈牙利美學家G.盧卡奇,他把人對現實的反映方式區分為日常的、科學的和審美的 3種,從本體論的角度探討了審美反映的歷史形成,並對藝術的本質特性作了系統的考察。此外,保加利亞美學家Τ.Д.巴甫洛夫(1890~1977)認為,藝術作為對現實生活中事物與現象的一種認識形式,並不是具有獨立價值的審美符號或記號。他從一般認識論的角度提出,審美觀念與審美範疇是客觀現實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屬性的一種反映。美首先是客觀的、現實的。藝術美是人們按照美的規律對現實美的主觀反映。他認為,藝術美必須依存於所有多樣豐富的生活,藝術美必須反映出現實生活中客觀的美的屬性、形式和規律性。巴甫洛夫進一步認為,對藝術特徵的分析首先也應是對這一特徵同生活中現實美的關係的分析。巴甫洛夫的美學觀點在20世紀中期曾經對東歐美學研究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分類

形式派美學

產生於20年代,這個學派認為,藝術創作的關鍵是形式的創造,藝術美實際上就是形式美。東歐形式派美學的代表是波蘭美學家S.L.維特基耶維奇(1886~1939)。維特基耶維奇認為,任何藝術理論的研究都需要有某種特殊的前提作為理論的出發點和基本原則。他提出,視覺藝術,乃至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是以“純形式”為其基本依據的。純形式不與社會歷史的因素相關聯,它是獨立的、自在的範疇。同時,純形式也可以使觀者得到一種特定的審美滿足,這樣,純形式便不再是客觀的,而具有了主觀價值的屬性。他認為,藝術美與現實美完全不同,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個性在純形式上的表現,因而是個人的創造。藝術是現實的原料被賦予了純粹的藝術形式。

現象學美學

這一學派從藝術的現象界真實性出發,考察藝術語言的作用和性質。東歐現象學美學的代表人物是波蘭美學家R.因加爾登。他將文學作品的本質性結構區分為 4個層次,它們既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又形成為有機的統一體。因加爾登還進一步將文學中的“語句”區分為 3種類型,即文中所述或人物獨白的語句,抒情性語句以及臨界性語句。他認為,在臨界性語句中,有些是嚴格意義上的判斷,有些則是準判斷或類判斷。後者是藝術審美素質的標誌。他認為,文學不是純形式的創造,而是以審美素質為特徵的一種活動,亦即具有準判斷或類判斷的性質。

結構主義美學

東歐結構主義美學學派進一步分析了早期形式派美學所提出的問題,其中特別分析了形式構成的問題,從而成為一種獨特的美學理論。東歐結構主義美學的主要代表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語言學家、美學家 J.穆卡洛夫斯基(1891~1975)。他將藝術看作是具有形式特徵的語言記號或符號。他認為,藝術是一種符號學事實,是一種特殊的記號。所謂記號是表示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形式的關係。這種能指與所指的關係使得藝術具有中介的性質,成為一種關係媒介物。藝術並不是社會現實發展的直接結果,在藝術中,現實也要發揮作用,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作用的性質與影響的方向取決於藝術構成的內在美學前提。藝術家不是自足性範疇,不僅要從事藝術創作,而且也存在於現實社會形式之中,所以,藝術能達到溝通藝術家與現實相聯繫的目的,這也就是所謂“中介性”的實際含義。
穆卡洛夫斯基進一步認為,每個審美對象都應是一個整體。一件整體性的藝術作品既不能與創作者的心理狀態相等同,也不能被看作是接受者的心理狀態的直接結果。整體藝術品是一個獨立的、具體的事實,它可以成為創作者與接受者聯繫的紐帶。穆卡洛夫斯基特彆強調這一紐帶的客觀性質。另一方面,他認為藝術記號不僅具有客觀價值的功能,同時也具有交流或交往的功能。重視主體的作用是結構主義美學不同於形式派美學的主要標誌。穆卡洛夫斯基還認為,藝術中創作者與接受者的個性是在藝術結構整體化之中投射到作品上的,這也就是主體的移心作用,這種移心作用使審美功能成為意指記號。記號是形式的,因而審美功能便是意指形式或意味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穆卡洛夫斯基所代表的結構主義美學是早期形式派美學的深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