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祖祠

東山祖祠

東山祖祠位於福建省莆田城內東岩山南麓,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原系林龍江祖父林富建的“東山樵舍”,明代建為“麟峰書院”,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後,林龍江開始在東山樵舍講學,把樵舍改稱為“東山祠”。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林龍江逝世後,於萬曆三十年(1602年)門徒把它改建為麟山祖祠,俗叫東山祖祠,主祀三教先生林龍江。清宣統元年(1909年),再次改建,匾稱東山祖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山祖祠
  • 地理位置莆田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6,9畝
  • 創建時間: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
祖祠簡介,建築結構,主要景觀,文化意義,領導調研,地理位置,

祖祠簡介

東岩山的東山祖祠,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原系林龍江祖父林富建的“東山樵舍”,明代建為“麟峰書院”,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後,林龍江開始在東山樵舍講學,把樵舍改稱為“東山祠”。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林龍江逝世後,於萬曆三十年(1602年)門徒把它改建為麟山祖祠,俗叫東山祖祠,主祀三教先生林龍江。清宣統元年(1909年),再次改建,匾稱東山祖祠。
東山祖祠

建築結構

祠內大殿前方左側磚坪上,有石埕群團狀似麒麟,故名麒麟石。拜亭前方石埕右側水井,井內系 荒石湧出清泉,水質純淨可口,全年不枯,是天然礦泉水,祠後一株千年古樟,乾圍長達成13.8米,一乾3支,一支枝葉茂盛,兩支雖枯,出現再生奇蹟,其樹世傳為三教合一象徵,至今有1600多年,是省文物保護之植物。可堪稱祖祠"三奇蹟"。1993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東山祖祠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
祠宇坐北向南,由三門、石埕、拜亭、丹墀、宗孔堂及林龍江紀念館等組成建築群。三門正中懸橫匾"東山祖祠",旁列"真心超出三千界、妙法還從不二門",兩側各奉天神、地祗守門將軍。拜亭為24根石柱支架的簡殿,樸素大方,供瞻仰和休息之用。紀念館陳列林龍江先生的生平事跡。宗孔堂為該祠中心大殿,正中供奉三一教主林龍江先生聖像,左祀張三峰,右祀卓晚春,在張、卓的下首分別供奉"四配":盧文輝、林至敬、張洪都、朱逢時四大門徒。

主要景觀

千年古樟
東山祖祠內有千年古樟,高約15米,樹圍13.8米,至今有1700年樹齡,樹分三杈,其中二杈已枯萎,但有一杈仍枝繁葉茂,龍蟠虬舞。一株三椏長勢,相傳為三教合一的象徵,為文物保護之樹,號稱“八閩第一樟”。
據悉,該古樹植於晉朝懷帝年間,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遭受白蟻危害。二十一世紀初,莆田市組織專家運用科學方法,消滅了3個白蟻品種、幾十個蟻巢、近千萬隻白蟻,又採用填入肥沃耕作土壤、分層撒施有機肥和複合肥、定期噴灑葉面肥等方法對古樟進行復活和復壯。經多年的精心護理,古樟衰枯的樹桿上長出了豆芽般的鬚根,成功復活。
現如今,復活後的千年古樟枝椏越長越茂盛。為防止古樟不堪重負而傾倒,東山祖祠管委會還特地澆灌了幾根水泥柱支撐在古樟枝椏之下。
復活、復壯、重量支撐,使得僅有的“八閩第一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林龍江紀念館
林龍江紀念館,於1991年由海內外信眾捐建,三層樓宇翅梁畫棟慰為壯觀。館內陳列林龍江先生經典著作和生平事跡。紀念館的山門用花崗岩石砌建,仿古建築,與旭日相輝映。山門兩邊牆壁鑲嵌海內外名人題祠,弘揚林龍江經典文化,學習林龍江愛國精神。

文化意義

東山祖祠是三一教發祥地,是三一教信徒、信眾及社會善男信女學道、傳道、朝聖的聖地,至今有近500年歷史,是三一教教務活動中心,現為莆田市三一教協會會址。現在,她將繼續成為聯繫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增進聯誼、學術交流、傳播林龍江文化的紐帶和搖籃。

領導調研

2015年1月26日下午2:00許,中共中央委員、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帶領中央統戰部研究室副主任夏畦、國家宗教事務局政法司副司長劉金光一行6人,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洪捷序、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廳長楊志英、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李家榮、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副廳長林致知、莆田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阮軍、莆田市民宗局局長張元坤等省市領導的陪同下,蒞臨莆田市三一教協會東山祖祠調研三一教工作,受到了莆田市三一教協會領導班子以及東山祖祠管委會的熱烈歡迎。

地理位置

東山祖祠,位於荔城之西北,東岩山之南麓,占地面積極6,9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