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詩文

東坡詩文

《東坡詩文》選自《曲洧田聞》。蘇東坡,即蘇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坡詩文
  • 外文名:Su Shi
  • 選自:《曲洧田聞》
  • 歐陽公:指歐陽修
  • 崇寧、大觀:宋徽宗年號
  • 作者:朱弁
原文,注釋,譯文,原文翻譯,出自,試題,作者,簡介,家世生平,名家評價,蘇軾風格,詩,詞,議論文,書法,繪畫,

原文

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每一篇到,歐陽公①,為終日喜,前後類如此。一日與棐②論文及坡,公嘆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寧④、大觀間,海外詩⑤盛行,後生不復有言歐公者。是時朝廷雖⑥嘗⑦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⑧,而人或謂⑨之不韻⑩。

注釋

  1. 輒:於是,就。
  2. 歐陽公:指歐陽修
3.棐[fěi]:歐陽修的兒子歐陽棐
4.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談論我,不傳誦我的名聲了。
5.崇寧、大觀:宋徽宗年號。
6.海外詩:指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的詩
7.雖:雖然
8.嘗:曾經
9.氣索:氣短
10.謂:說。
11.不韻:不雅

譯文

原文翻譯

蘇東坡寫的詩詞,一下筆就被人們傳誦。每次有一篇(蘇東坡的)文章送來,歐陽修一整天(都)為此高興,前前後後就像這樣。(歐陽修)一天與歐陽棐談論文章時說到蘇東坡,感嘆到:你記住我的(這句)話:“三十年後,世界上的人們再也不談論我了!” 宋徽宗年間,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的詩很流行,年輕的讀書人沒有再談論歐陽修的(詩文)了。這時候,朝廷雖然曾經禁止(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的詩),賞賜的錢增加到八十萬貫,(但是)禁止得越嚴密傳誦得(卻)越多,(年輕的讀書人)經常憑藉(那些詩)多相互誇讚。士大夫沒(熟)讀過蘇東坡的詩文的,就自己覺得氣短,而且有的人會說(這些)士大夫不風雅。

出自

選自宋·朱弁《曲洧田聞》。
也有人說出自林語堂蘇東坡傳》。

試題

⒈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正確停頓。
落筆輒為人所傳誦
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①前後類如此 ②是時朝廷雖嘗禁止
⑵翻譯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
⒊從“每一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前後類如此。”這句話中你感受到歐陽修怎樣的品格?
4.你怎樣理解“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這句話的含義。(2分)
答案
⒈落筆/輒為人所傳誦
⒉⑴ ① 像 ② 這
⑵ 士大夫沒有熟讀過東坡詩文的,便覺得沒有面子(氣短)。
⒊要點:開闊的胸懷。
4.表現歐陽修對蘇東坡的賞識,認為蘇東坡的文學成就和名聲將超過自己。

作者

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家世生平

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祖父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是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黃庭堅稱他“真神仙中人”。
1037年1月8日,蘇軾出生於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其母在家鄉病故。
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台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1101年,蘇軾卒於常州,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名家評價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真神仙中人。
蘇轍: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趙昚: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黃錦祥:“東坡乃文星曠世,曜耀寰中。”
劉辰翁: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王士禎: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子之流。

蘇軾風格

蘇軾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篇,流傳於後世的有2700多首。他的詩有一個最突出的主題:同情人民、關心生產。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並膾炙人口。如《游金山寺》、《望湖樓醉書》、《望海樓晚景》、《飲湖上初晴後雨》等,就細緻地描繪了長江的夜色、江南的晴雨和西湖的勝景。《百步洪》、《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登州海市》等作品則逼真地描寫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他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特點,還能寫出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如:他在嶺南寫的農村景物詩就充分體現出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係。
蘇軾善於從日常的生活和普通自然的小景中領悟新意妙理,從而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琴詩》、《題西林壁》、《泗州僧伽塔》等就是即景寄意。還有一些詩滿含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的精神。此外,蘇軾還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鑑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石蒼舒醉墨堂》、《書王定國所藏煙江迭嶂圖》等。

蘇軾的詞恰似北宋詞壇的一陣清風,既影響了當代,又為詞體的發展開拓了道路。從現存的300多首詞來看,蘇軾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不僅用來寫愛情、離別、旅遊等,還用來描繪農村生活、報國壯志、貶居生涯等。他用筆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寄託自己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中的“老夫聊發少年狂”,並在詞中更多地傾入了自我個性。如《滿江紅》“江漢西來”就是一篇即景懷古的詞,《定風紗》“莫聽穿林打葉聲”則是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在徐州,他寫的五首《浣溪紗》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描繪了白叟、黃童、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不同的農村人物。
蘇軾擴大詞的內容,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等題材,無一不可入詞。蘇軾提高詞的意境,擴大和開拓詞境,提高格調,豪放詞以外,也有清曠飄逸、空靈雋永、以至纏綿嫵媚之作。蘇軾詞風豪放(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將詞“詩化”,筆力雄健,個性鮮明,展現出作者曠達、爽朗的個性,多豪情壯語,意氣昂揚,感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特。體裁和音律上,蘇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詞的文學生命重於音樂的生命。蘇詞作品往往有序,闡明詞的內容,或作詞的原委、時間、地點,事實分明。

議論文

蘇軾散文中的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如《石鐘山記》、《放鶴亭記》與《赤壁賦》、《後赤壁賦》等一同被傳誦為名篇。
蘇軾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力求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蘇軾在文學創作方面傾注了畢生的精力,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在《答謝民師書》中,主張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更要敢於獨創。他比較重視文學創作技巧的探討,《答謝民師書》中寫道“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事物瞭然於心”,這就觸及到了文學創作的規律。他的創作實踐也體現了他的文學觀,致使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具有獨到的成就。

書法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繪畫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