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姓

杭姓

杭(Háng)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以國名為氏。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完成後,那裡留下很多船隻,他把這些船隻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並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後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並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二是出自抗姓,抗、杭同源,改抗姓為杭姓。漢代東鄉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稱杭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杭姓
  • 源出:一是出自姒姓,二是出自抗姓
  • 發祥地丹陽
  • 家族名人:杭徐、杭景、杭淮等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遷徙分布,得姓始祖,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歷史名人,杭徐,杭景,杭淮,杭雄,杭世駿,杭辛齋,杭樹卿,現代名人,杭振華,杭蘭甫,杭廣法,杭建中,杭鳴時,杭五坤,杭天琪,地望分布,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基本介紹

(亢、伉、杭)[亢、抗、伉、杭、頏,讀音作háng(ㄏㄤˊ)
杭姓

姓氏淵源

杭(háng)姓源出有:
杭姓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亢父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戰國策·齊策》的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貴族受封于軍事要地亢父(今山東濟寧),世稱其為“亢父”。據古籍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
在亢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亢父氏,後以通假字分衍為單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三伉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三伉氏,春秋時衛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後,後有抗喜為漢中太守。”三伉,在今河南省鶴壁市滑縣沙店一帶。據典籍《說文解字》中的注釋,古代“杭”、“抗”、“亢”、“伉”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的後裔子孫以居邑名稱為姓氏,分別有稱抗氏、杭氏、亢氏、伉氏者,四氏同宗同源。東漢時期,泰山太守杭徐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侯”(今浙江余航),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杭徐本姓抗,後改為字面文雅的杭氏,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氏,世代稱杭氏至今。這在史籍《姓苑》中記載:“望出丹陽,漢有長沙太守杭徐。”在唐末五代時期,天下兵革肆起,杭徐的後人為了避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
到了宋朝慶曆年間(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趨定,杭徐伯的後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欽訓跋山涉水輾轉抵丹陽郡(今江蘇鎮江),再返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於新埭村,此後在新埭村繁衍壯大,分播四方,稱雲陽杭氏。故而,杭氏族人多尊杭徐伯為杭氏的得姓始祖。
該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確的姓氏讀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訛為háng(ㄏㄤˊ)是否妥確,則有待更嚴謹的姓氏學專家和音韻學專家進一步考證。

源流三

源於姒姓,出自大禹的庶支後代,屬於以國名改字為氏。 杭氏源於國名。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禹完成治水工作後,剩餘和留下來不少舢板、船隻,把九州內所有的船隻統統交由庶子管理,封國於浙江滂水之地,其地即稱“余航”。在典籍《禹貢》中記載:“余航,揚州之域。宋鼌無咎曰:左浙江,右具區,北大海,南天目。”在典籍《唐韻》中也記載:“杭,與航同。方舟也。”
其後世子孫有人將“航”字的“舟”偏旁抹掉,安之以“木”,從此便以“杭”為姓氏,稱杭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哈勒斌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氏族,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lb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哈勒斌氏多冠漢姓為杭氏。
⑵.蒙古族杭津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g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杭津氏後多冠漢姓為杭氏。
⑶.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稱杭阿覃氏,世居羅和邁蘭(今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東北部與遼寧交界處)。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gat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杭噶坦氏多冠漢姓為杭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杭佳氏,亦稱杭錦氏,滿語為Hanggiy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杭氏。
⑵.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滿族自稱其為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遼寧新賓老城章京河畔)、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宜漢阿拉(今遼寧新賓)、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章佳氏世居扎魯特、歸化城、土默特。後多冠漢姓為杭氏、張氏、尹氏、章氏、車氏、英氏、寧氏等。
⑶.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完顏部,以部為氏,金太祖建國後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王甲部,滿語為Wanggiya Hala,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喀拉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杭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此外,蒙古族、錫伯族也有完顏氏,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

源流六

源於維吾爾族,高昌回鶻王火赤哈兒的斤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主要分布於安徽無為、廬江二縣。
古居於火州城。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發動叛,叛元攻打高昌回鶻,史稱海都之亂。至元二十年(1283)哈密力失守,火赤哈爾戰敗身亡。國滅,其子紐林的斤奉旨遷往關內,世襲亦都護,官居要職。
長子鈕林的斤承襲亦都護位,封綬高昌王金印,生三子,皆襲高昌王爵;次子朵爾的斤,官至中書省右丞相,追封荊南王,生六子皆顯宦,次子名子用不花。子用不花,又名杭子用,官至福建行省平章,因父曾任浙江省丞相, 遂以杭為姓。元天光三年(公元1381年)兵亂,先祖潔身致仕,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一,奉明太祖朱元璋 “著戶部安插無為州” 旨,遷居無為。

遷徙分布

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八十三位門閥。
關於杭氏起源的說法,最早和大禹治水有關。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完成後,那裡留下很多船隻,他把這些船隻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並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後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並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一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丹陽郡。杭氏族人落戶丹陽後,杭寅正的四世孫外徙杭柳茹,九世孫杭誠徙居榨上(今江蘇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孫杭鑒九卜居華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創業之艱,構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聯代。自明朝後期至民國三十二年曾輯譜十三次。
東漢時期,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為杭姓始祖,後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今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後人為避五代兵革之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該支杭氏族人都以安徽、浙江為聚居之地。後隨著戰亂等原因,逐漸向沿海其它地區遷徙。當今杭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和東北地區。
如今,杭氏族人在丹陽群居村落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開發區華甸,陵口下柵口、司徒東王和雲陽鎮等。
杭氏宗祠以“餘杭堂”最為普遍。丹陽杭氏大宗祠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得姓始祖

杭徐伯。杭氏發祥之地為丹陽郡(安徽省宣城一帶)。杭氏源於國名。據《姓氏考略》載,夏禹治水後,把九州內所有的船隻統統交由庶子管理,封國於浙江余航。其後世子孫將“航”字的舟邊抹掉,安之以木,從此便以“杭”為姓。東漢時,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為杭姓始祖。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後人為避五代兵革之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宋慶曆年間,天下趨定,杭徐伯的後人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欽訓跋山涉水輾轉抵丹,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於西鄉的新埭村。故杭氏後人尊杭徐伯為杭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堂號

郡望

丹陽郡: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郡以境內丹陽縣而名。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轄今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黃山市,江蘇南京市、鎮江市句容市、常州市溧陽市,浙江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及以西、湖州市安吉縣,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西晉太康二年(281年)郡治移治建鄴(今南京市)。轄建鄴縣、秣陵縣江乘縣江寧縣、丹楊縣(今安徽當塗)、永世縣(今屬江蘇溧陽)、溧陽縣、湖熟縣句容縣、於湖縣(今屬安徽當塗)、蕪湖縣等縣。
餘杭郡:本來是秦朝的會稽郡所管轄的餘杭縣。東漢的時候又隸屬於吳郡。南朝陳國在此設定錢溏郡,隋朝的時候改名為餘杭郡。其時轄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內杭山一帶,有餘杭山,地近太湖。

堂號

餘杭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東鄉堂:東漢時期有個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當宣城長,把山林中的蠻夷全部遷到縣城附近當農民,境內遂無盜賊。後來他升為中郎將,因攻破泰山的盜賊,被封為東鄉侯,遷長沙太守。杭氏因以“東鄉”為堂號。

家譜文獻

江蘇宜興百瀆杭氏十二修宗譜,前編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續編十一卷,末一卷,(明)杭維銑始修於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民國)杭雲開續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上虞虞邑杭氏宗譜二卷,(清)杭封、杭燦廷修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江蘇鎮江丹徒杭氏重修族譜六卷,(民國)朱鳴煥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杭啟。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

字輩排行

廣西南寧杭氏字輩:“維乃祖德”。
河南信陽、安徽杭氏字輩:“乾洪為輔子自文金庭作玉成功立業宜光大得孝道傳家忠心建國聲震林源廣永遠恆久長祖有餘慶培榮耀世其昌”。
杭氏一葦堂一支字輩:“士學文正德公大金殿成中華龍道遠建業震乾坤”。

歷史名人

杭徐

東漢丹陽人。字伯徐。初任宣城長,政績卓著,境內無盜賊。後升為中郎將,攻破泰山守敵,封東鄉侯。官至長沙太守。

杭景

漢代人,祖孫都注意修養身心,謹慎行事,愛幫助孤寡貧窮的人。後來杭景的兒子杭華官至睢陽太守,世人都認為是他們善行的報答。

杭淮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中丞。廉明平恕,以志節著稱,與其兄杭濟並負詩名,著有《雙溪集》。

杭雄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都督同知。鎮守寧夏,為正德、嘉靖年間西北名將。

杭世駿

清代浙江仁和人。公元1696-1773年,字大宗。著名清朝學者。清朝雍正年間舉人。博覽群書,擅長詩文,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舉博學鴻詞,授編修,官至御史。曾校勘武英殿《十三經》、《二十四史》,纂修《三禮義疏》。著有《石經考異》、《史記考異》、《漢書疏證》、《道古堂詩文集》等。

杭辛齋

(公元1869~1924),名杭慎修,又名杭鳳元,別字一葦;長安鎮人。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杭辛齋與嚴復、夏曾佑等創辦《國聞報》,鼓吹變法維新。曾上書光緒帝,條陳變法自強,兩次被密旨召見,並賜“言滿天下”象牙章,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會,銳意革命,遂到北京辦《京話報》、《中華報》,“以恢復國權、啟導民智”。杭辛齋因揭露清廷腐敗,報紙遭封閉,被捕下刑部獄,經全省各界人士王國維等申訴營救,終於獲釋。亥革命前夕,參加光復會,常與陳英士等聚會密商。杭州新軍起義時,旗營清兵五千人企圖負隅頑抗。杭辛齋隻身冒險入營說降,使全城順利光復。後被推舉為浙江軍政府領導成員,他堅辭不就,致力創辦《漢民日報》。杭辛齋積極參加改組國民黨的活動。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被選為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1月20日,“一大”在廣州開幕,因病未能參加,不久在24日逝世於上海。訊息傳出,“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特致電哀悼。杭辛齋靈柩由專車護送回鄉,葬於長安鎮鐵路南側(今海寧中學附近)。墓碑為嘉興褚輔成手書。

杭樹卿

公元1931-2001年,安徽無為人,中共黨員,建國初期任安徽無為縣紅廟鄉村幹部兼會計,文革時期,後調任安徽省無為縣民政局工作,在自然災害時期,動亂時期,為做好無為縣的民政工作,立下不小功勞,深受人民感激,但文革時期遭到迫害,文革後,平反安排到,無為縣稅務局工作,兢兢業業,在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家稅收的工作崗位上,付出過多的勞動,因身體原因,1985年離休,離休後,仍然關注國家稅收事業,關心下一代成長,是的一名好乾部。病逝於2001年8月8日。

現代名人

杭振華

男,1937年7月生,安徽省當塗縣人。195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曾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江西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杭蘭甫

1953年5月出生,原名繼甫,筆名進士。山東棗莊人。1976年畢業於山東省棗莊市醫學院。曾任礦務局棗莊礦外科主任。現任棗莊市婦幼保健院外科主任。棗莊市專業拔尖人才協會會員。

杭廣法

男.1950年3月生,商丘縣人。大專文化,1966年5月參加工作。1966年10月入黨,曾任公社黨委委員、副書記、書記和河南林河酒廠黨委書記等職。現任商丘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杭廣法問志的《兩心變一心工作必順心》、《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加強》在報刊上發表並獲獎、1990年被評為省輕工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1992年8月獲高級政工師資格。

杭建中

1943年3月生,浙江湖州人,任職於湖州市善璉水泥廠。系湖州善璉鎮集郵協會理事。1985年開始收藏,主集人物、花卉專題郵品;兼集火花、報紙。曾參加本鎮郵展。有多篇郵文發表於《浙江集郵》、《湖州集郵》等報刊。

杭鳴時

1931年生於上海,又名杭度,祖籍浙江海寧,擅年畫,1946年在上海張充仁畫室學習素描。蘇州科技學院教授,蘇州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協水彩畫(含粉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水彩、粉畫展評審。其代表作有水彩畫《夜航》、《工業的糧倉》。

杭五坤

1945年出生於江蘇省海安縣。近年來碳畫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歷代皇帝、山水花草、中堂掛軸等數百幅,先後為北京毛主席紀念堂、淮安周總理故居、南京孫中山和上海宋慶齡故居等獻巨像畫。曾有作品參加省、市、縣書畫展,榮獲三等和優秀獎、專項碳畫一等獎,並有《實用碳畫知識》一書和《碳畫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作品輯入《當代書畫家精品集》。

杭天琪

全國青聯委員,國家一級演員,青年歌唱家,中國流行歌壇重要代表人物。

地望分布

浙江省海寧市
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紅廟鄉杭祠村(餘慶堂 組詞文革期間損壞 2007年重建於杭祠水庫東)
安徽省 明光市 大杭莊、小杭莊
江蘇省 揚州市 淮南村
江蘇省 丹陽市高淳縣溧水縣
江蘇省東台市台南鎮南杭家舍 北杭家舍
江蘇省 宜興市周鐵鎮沙塘港村
陝西省 西安市戶縣龐光鎮孫姑村祖庵鎮元馬店
河南省 汝州市 王集村 靈寶市 下磑南村
河南省 項城市 杭莊
江蘇省 興化市 戴南鎮 羅顧村
江蘇省 鹽城市 鹽都區 秦南鎮 杭村
浙江省 上虞市 杭郭村
江蘇省 南通市 觀音山鎮 杭家埭
江蘇省 南通市 海安縣 白甸鎮 杭家舍(原)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功稱泰岳;學積詞林。上聯說典指漢朝時期的丹陽人杭徐,字伯徐,曾任中郎將,破泰山賊寇,封東鄉侯,後官長沙太守。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仁和人杭世駿,字大宗,乾隆初年試博學鴻詞,任編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經》、《二十四史》,後官御史。博聞強記,貫通經史詞章,曾主講粵秀、安定兩書院,著有《禮例》、《石經考異》、《漢書疏證補》、《道古堂詩文集》等。
功稱泰岱;政著星沙。此聯為杭氏宗祠“餘杭堂”堂聯。
古木向榮;引亢高歌。此聯為杭氏杭氏“杭”字的析字聯。亢通吭。
源自大禹;望居餘杭。全聯典出杭氏的源流和郡望。
雙溪爭艷;二杭同芳。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淮,字東卿,宜興人。康明平恕,以志節著,與兄濟並負詩名,有《雙溪集》。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濟、杭淮。他們兄弟二人,俱善詩學,有《二杭集》。
功寧一境;名重二杭。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中郎將杭徐,字伯徐,丹陽人。初試守宣城長。因功封東鄉侯。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濟、杭淮兄弟事典。

五言通用聯

施仁生貴子;積學入詞林。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杭景恤孤矜寡,後其子為睢陽太守,時人以為施仁之報。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杭世駿乾隆初授編修,校書武英殿。
新埭家聲遠;餘航世澤長。此聯為江蘇省丹陽市全州鎮新埭村杭氏宗祠聯。杭氏宗祠位於新埭村(杭甲村)的東北方,距村約四十步(合今五十多米),面積約兩畝。建祠工程始於明萬曆己未(公元1619年),告竣於天啟壬戍(公元1622年),耗資五百餘金。祠堂的門前建有一堵三角彎形照牆,東面存有空地一塊。宗祠前廳內,一對旗桿分列兩旁。堂門之上,掛有“杭氏宗祠”的堂匾,兩旁另掛吊牌一副,上書此聯,門的兩邊各列漆球石一座。

六言通用聯

堇浦四事高見;宜興二杭齊名。上聯典指清朝雍正年間的舉人杭世駿事典。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濟、杭淮兄弟事典。

七言通用聯

西北名將聲威遠;乾隆鴻博著述豐。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都督同知杭雄,字世威,鎮寧夏,為明正德、嘉靖間西北名將。下聯典指清朝雍正年間的舉人杭世駿,字大宗,號堇浦,仁和人。清乾隆初年召試鴻博,授編修。釘上四事,改御史。博聞強記,於經史詞章之學,無不所不貫。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日往煙夢,幽鳥相逐;月照華屋,碧松之陰。此聯為清朝時期的舉人杭世駿自題聯。
泊水舊家聲,相土卜居崇埭里;東山興漢室,易舟為氏重余航。此聯為江蘇省丹陽市全州鎮新埭村杭氏宗祠聯。杭氏宗祠中廳與享堂之間,隔一大天井,居中橫列月壇三間。東西天井內分別植桂樹、黃楊樹各一棵。後進為寢室五間,屋宇下一字橫排著長西路三十扇,“追遠堂”大匾面對著正門,中間的神龕兩邊吊著這副堂聯。除了上述宗祠外,新埭杭氏還另建了“撝謙堂”、“世德堂”和“德重堂”三個支宗祠;延陵鎮的榨上村(杭甲)東和華店(甸)村(屬經濟開發區)東,各建有三進三楹的分祠。
泰岱建殊勛,溯東鄉侯木本水源,烝嘗隆百代;雲陽開偉業,念中郎將分支別派,禮樂著千秋。此聯為江蘇省丹陽市全州鎮新埭村杭氏宗祠聯。杭氏宗祠前庭與中堂以天井相隔,中鋪一間石基甬道,天井的左右兩邊各栽一葉遮如蓋的梧桐樹。祠堂中廳為三間,左右書房各一間,屋檐下豎著一排?字形欄桿。門沿由十八扇長槅構成,廳內正面掛“清明堂”匾額,東西兩側分掛“文魁”、“進士”、“崇功敬德”和“蒼松晚翠”匾額四塊。屏門中央上掛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兩旁掛有這副對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