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洛茲的虛榮:傑克·杜洛茲歷險教育記

杜洛茲的虛榮:傑克·杜洛茲歷險教育記

本書為《在路上》作者傑克·凱魯亞克生前的最後一部半自傳體小說,記錄了1935年到1946年間年輕的杜洛茲(凱魯亞克)在洛厄爾和紐約的生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商船、海軍基地、監獄等地的冒險經歷。

基本介紹

  • 書名:杜洛茲的虛榮:傑克·杜洛茲歷險教育記
  • 作者:傑克·凱魯亞克 (Kerouac J.)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350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書店出版社
  • 外文名:Vanity of Duluoz:an Adventurous Education,1935-1946
  • 譯者:黃勇民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76432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杜洛茲的虛榮:傑克·杜洛茲歷險教育記(1935-1946)》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傑克·凱魯亞克(Kerouac J.) 譯者:黃勇民

圖書目錄

《杜洛茲的虛榮 傑克.杜洛茲歷險教育記1935-1946》無目錄

後記

《杜洛茲的虛榮》是美國著名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生前的最後一部半自傳性小說,發表於一九六八年。小說用給妻子寫信的形式,記敘了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六年間,作者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洛厄爾高中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求學經歷,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商船、海軍、監獄等地的冒險歷程。凱魯亞克(杜洛茲),一個熱情優秀的橄欖球運動員,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優秀運動員獎學金,從有著法國一加拿大文化背景的美國小鎮勞工階層家庭,一下子踏入了大部分學生都是富家子弟的美國常春藤名校,滿懷美麗的憧憬,帶著父母殷切的期盼,一心想成為橄欖球明星,在運動場上一鳴驚人,但因與教練關係不和,沒法實現他成為著名運動員的理想。賽場的挫折更激發他刻苦讀書,努力創作。為了汲取寫作養料,他下海、吸毒、參軍、入獄,親身體驗了美國底層形形色色人民的真實生活,他的經歷從一個側面非常生動地展現了這一時期美國人民,學生、士兵、TA、海員等各類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尤其是底層人士的生活狀態,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幅美國百態圖。
傑克·凱魯亞克一生寫過二十餘部作品,最著名的莫過於《在路上》、《達摩流浪者》、《地下人》、《科迪的幻象》、《大瑟爾》等,他以“自髮式散文”的寫作方式,描寫了他為尋找自由和歸宿的流浪生活,毫不隱諱地大談自己流浪生活的遭遇和感受,並作自我剖析,被人稱為“個人新聞體寫作手法”,受到了幾代青年,尤其是有獨立個性青年的追捧。
對凱魯亞克作品尤其是代表作的評價已經很多,褒貶不一。那么,他的絕筆之作《杜洛茲的虛榮》價值何在?又有哪些吸引讀者的地方呢?在我看來,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小說的內容上來看,凱魯亞克的確是一位優秀的橄欖球運動員,有自己獨特的打法,只要他一上場,他的隊就會大獲全勝,尤其是他憋著一股子勁,希望通過橄欖球實現自己及全家脫貧致富、僑居紐約的渴望。但是,事與願違,由於世道的黑暗,教練要么有眼無珠,不識駿馬,要么別有用心,按凱魯亞克父親的說法,受了有錢有勢人家的賄賂,讓沒有才能的人上場當主力隊員打球,結果天才的橄欖球運動員反倒坐冷板凳,才華得不到充分發揮,讀來讓人感到憤憤不平,十分惋惜。尤其是當凱魯亞克在奮力拚搶中腿骨折斷時,哥倫比亞大學的總教練陸·利貝爾還說他裝腔作勢,讓其他教練別理睬他,結果他帶著斷腿在賽場上又奔跑了兩個星期,真叫人義憤填膺。社會的不公,貧寒子弟的不幸遭遇足實引發讀者(尤其是熱愛體育運動的讀者)深切同情,受到極大的感染。
其次,凱魯亞克作為貧寒子弟的自我奮鬥精神在小說中處處閃現,撥動著讀者的心弦,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效仿。小說中描寫主人公刻苦學習的動人情節很多,比如:“清晨六點,我嘟噥著起床,洗洗刷刷,穿戴整齊,下樓拿好午飯包,急匆匆走上布魯克林惹人喜愛卻寒風刺骨的紅色街道,步行三個街區,來到……捷運車站。我走下階梯,隨著數百名手拿報紙和午飯包的人們擠進車站。一路上,我一直站到時報廣場,整整三刻鐘,天天早晨都這樣。……我抽出數學書,一邊站著一邊做我的家庭作業,午飯夾在兩腳之間。……用雙腳護著午飯,我能斜著身子,轉過臉去,面對著搖晃的車廂壁學習。……列車抵達七十二街時,又有許多工人擠上車來,他們前往曼哈頓和布朗克斯的非商業區工作,不過,我不再擔心了:我有個座位。我轉而學習法語……繼續北上,再行駛一個小時,直至列車鑽出隧道……靠近學校啦?沒有,因為我得在那裡走下一段高架階梯,隨後爬上一座陡峭的小山,坡度大約四十五度或稍許不到一點,那是一陣十分費力的攀登。到了此時,我與所有其他男生都匯聚在一起了,大家氣喘吁吁,嘴裡吐著清晨的熱氣,就這樣,我清晨六點從布魯克林起床,直到現在,八點半,兩個半小時一路兼程,終於來到上課的班級。”凱魯亞克求學之艱難躍然紙上,為了求學他寄居繼外婆家,為了求學他每天花在上學路上的時間就有五個小時,為了求學他分秒必爭,在捷運上用雙腳夾著午飯包看書學習,其刻苦精神足實令人感動,具備這種精神的人必然會成功。
凱魯亞克自我奮鬥的精神不僅僅表現在上學路上,而是貫穿著他的整個人生:橄欖球明星夢破滅後,他全身心投入追求當作家的漫長道路中,他當油猢猻、當輪胎折邊工、當小報記者,直至當海員、當海軍,無論乾什麼工作,無論如何工資微薄,難以餬口,都堅持不懈,甚至因無錢吃飯而飢餓昏厥也在所不惜:“特別令我窘困的是十五號發工資以前,我身無分文。結果,有一天,在‘大西洋白色閃電車站’里,我與一個名叫巴克·肖特韋爾的男孩一起乾修理潤滑活時突然因飢餓而暈倒。巴克讓我躺在車庫的地上。‘你到底怎么啦?快醒醒!’我說:‘我兩天沒有吃東西了。’‘天哪!快去我母親家吃點東西。’他開車把我送到位於哈特福德他母親的家裡,他媽媽……盛情招待了我,給我一夸脫牛奶、菜豆、烤吐司、漢堡包、西紅柿、土豆,反正是全套食品。巴克借給我兩美元,幫我渡過難關,直至十五號。”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刻,他也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當作家的理想,時時刻刻都在觀察社會,分分秒秒都在思考寫作,豐富的閱歷,奇特的遭遇,眾多的朋友,給了他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他寫出的故事注定與眾不同,膾炙人口。
傑克·凱魯亞克的自我奮鬥還表現在他有獨特個性和想法,而且他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他不畏艱險,不懼權貴,不隨大流,不蹈舊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走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自學成材的道路。哥倫比亞大學是人人嚮往的世界一流大學,通常來說,人們都懷著敬仰的心情前去求學,絲毫不敢懷疑這所常春藤學校教學的質量和教師的聲譽。可是,凱魯亞克與眾不同,他有自己的獨特看法,他討厭化學課,一進實驗室就感到難受;他說,“我認為我從大學裡學不到任何東西……我在那裡逃課創下了新的紀錄。”他覺得哥倫比亞大學的教練是流氓壞蛋,“這些大牌流氓橄欖球教練都見鬼去吧!努力當一名美國作家吧,說出真相,不再聽任他們、任何人或那些蠢貨的擺布……常春藤只是一個藉口,可以讓他們不費吹灰之力招到橄欖球運動員,而他們得到的卻是美國的蹩腳貨,足以讓美國倒一千年胃口。”徒有虛名的名牌大學讓他大感失望,他覺得沒啥可學,逃課成了家常便飯,於是他打起行裝回了家鄉。他一頭鑽進圖書館,埋頭閱讀百科全書,瀏覽經典名著,更重要的是,他全身心投入了社會這所真正的大學,從中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探索人間的真諦,他的成名仰仗了他刻苦的自學,堅強的意志,以及不畏艱險的生活實踐,獨闢蹊徑,終於成名,確實讓人為之一震,感嘆萬分。
即便說哥倫比亞大學沒教給傑克·凱魯亞克什麼有用的知識,但是哥大至少為他的成名提供一個有利的平台或氛圍。在這裡,他交結了許多朋友,其中不少日後成為美國文壇的明星,比如歐文。加登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艾倫·金斯堡,威爾·哈伯德就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威廉·巴勒斯。因此,他的成名既是偶然又是必然。這些有獨特思想的青年曾親密無間,形影不離,相互扶持。他們幾個彼此欣賞,在生活中也相互影響,比如巴勒斯吸毒成癮,性生活放蕩,並以他自己作為吸毒癮君子的生活體驗作為素材,寫了《裸體午餐》等。傑克·凱魯亞克的作品絕大部分也是類似生活的真實記錄。他閱讀的許多經典書籍都是金斯堡借給他的,他的許多小說金斯堡是他的第一個讀者。這幫哥倫比亞的哥們朋友思想活躍,標新立異,終於一起成名,在美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這種對哥倫比亞大學四周的校園文化和人文氣息的渲染也是吸引讀者一個重要因素。
小說顯示,凱魯亞克除了飽讀文學經典之外,還隨時記筆記寫日記,每天記錄身邊人們的一言一行,這種習慣也給讀者某種啟迪,催人奮進。書中有個情節很感動人:凱魯亞克在五角大樓工地打工的時候,偶然遇見一位黑人嘴裡唱著動聽的歌曲,為了聽清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他竟然尾隨扛著鐵鏟的黑人穿越了整個五英里工地,並且在樹林裡坐了一整天,唱起《把我帶回古老的維吉尼亞》的歌曲。還有一次,為了親眼目睹弗蘭克·西納特拉的演唱,他與兩千名姑娘一起等待,而他是隊伍中唯一的男生。對於文學藝術如此痴迷、如此執著,真令人稱奇,因此他的小說常常充滿了美國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口語,十分貼近真實生活,給人一種新奇的感受。
此外,凱魯亞克對大海的熱愛是獨特的,他對大海的描寫是詩意的,他對大海的記憶是眷戀的,他對大海的讚美是真誠的,他把大海稱作他的兄弟,他贊同“水手在海上風暴中比在陸地上更加安全”的說法,他說“我是大海的一個浪頭”。他寫了海上劃單人划子的愛斯基摩人,寫了北極白色世界的淒涼,寫了海灣水域中懸崖直插藍天的恢宏氣勢,寫了他看見愛爾蘭海時淚如泉湧的情景。“一天早晨,太陽冉冉升起,克萊德灣討厭的迷霧漸漸散去,輪船駛入了海洋光輝燦爛的部分,在左邊,你能看見蘇格蘭的懸崖峭壁,在右邊,愛爾蘭平坦翠綠的草地上點綴著茅草屋和奶牛。想像一下吧,就在海邊擁有一間茅草屋!”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怎么會不讓讀者心馳神往,也想去當一回海員!閱讀他對自己海員生涯的敘述真是別有滋味。 然而,作為“垮掉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凱魯亞克,他的作品也許有許多消極負面的東西:主人公不務正業,不循規蹈矩,不安心就讀名校,不珍惜當記者的機會,今日有酒今日醉,喜歡四處流浪,常常醉倒街頭;熱衷於吸毒嫖妓,無所不為,整天混跡於社會的底層。不過,在這頹廢之中卻也閃耀著奮進的光芒,他試圖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驅逐西方文明的體系,用極端自由主義的思想挑戰美國傳統的社會制度;可不是嘛,在一次漂泊海上的整個航程中,他醉心於經典作品,說話不到十個字;即便吸毒患病進了醫院,他還念念不忘當作家;他與到處流浪窮困潦倒的乞丐無賴不同,他是有理想、有抱負、有思想的青年,他其實憎恨道德的淪喪,信仰的混雜,不是嗎,他在書中說:“……寫作只是一種功能,一種日常責任……為的是淨化內里。”
當然,凱魯亞克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許是他“在路上”的生活方式。從某種意思上說,他的人生是在路上度過的,因而他的小說也主要寫了他在路上的經歷:《在路上》寫了他與幾個垮掉分子分三次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的穿梭旅行,長期漫遊,浪跡天涯;《達摩流浪者》寫的是他在加州的登山經歷;《孤獨旅者》更是記敘他在路上的種種觀感和思緒,從美國西海岸的聖彼得斯堡碼頭到中西部的印第安領地,從直布羅陀到馬賽、巴黎,混跡社會的底層,尋找生活的原始意義。《杜洛茲的虛榮》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在路上”的故事:凱魯亞克從家鄉洛厄爾來到廣廈千萬的紐約城,從鄉間小鎮來到世界名校;接著他乘車去美國南方,乘船去英國和北極,即便參加了海軍,也與眾不同,被收押入獄,轉了幾個監獄。他一直在路上,對社會、對世界一刻不停地進行著孤獨的英雄般的探索,這種生活是落寞的,但也是令不少人嚮往的,如果不能親自轟轟烈烈地走一番,那么讀一讀這種生活經歷也讓人大開眼界。
凱魯亞克仗義疏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綠林好漢精神”也是小說的一大看點。我們無法了解真實生活中的凱魯亞克是怎樣一種人,但至少小說中的杜洛茲確實是這樣一種人。他當潤滑工時,有個傢伙與他的好友打架,他用拳頭猛捶廁所門,嚇跑那個歹徒;還有一次,姑娘塞西莉遭到兩名軍官挑逗侮辱,他隻身與他們搏鬥,結果被打得鼻青臉腫,頭髮也被揪掉一撮。最典型的就是他為了朋友克勞德,明知他是殺人犯,還幫助他隱藏犯罪證據,結果自己鋃鐺入獄。這種舍己助人的行為(我們不應該效仿),不管如何愚忠可笑,但卻也是他獨特個性的充分展露。
《杜洛茲的虛榮》是凱魯亞克創作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他思想最成熟時期寫的一部經典作品,因此書中不乏閃耀著哲理光輝的言論。比如,他說:“成功究竟意味著什麼?容我打個比方,你拚死努力奮鬥,踩著一些人的屍骨,爬到了你那個行業的頂峰,那樣當你人到中年或更年老一些的時候,你就能待在家裡,樂滋滋地在你自己的花園裡種花弄草,但是因為在那之前你發明了某種更有效的橄欖球引誘戰術,這時,亂民們蜂擁而至,從你的花園裡踐踏過去,踩壞了你所有的鮮花。對此,你感覺如何?”成功意味著什麼?對許多人來說,成功就是一切;然而,凱魯亞克卻已經看破紅塵,他看到了成功背後的殘酷、妒忌和無奈。因此,說《杜洛茲的虛榮》是凱魯亞克風格和思想的成熟之作也算不過分,從某種意義上說,除了作者非同尋常的傳奇經歷,作品中還有更多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社會的剖析;杜洛茲對虛榮的追逐其實就是凱魯亞克對理想的期盼,是他對寫作生涯的探索和追求,是他留給後人對人生的一種獨特見解。
黃勇民
2009年5月1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