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曲中學

杜曲中學

杜曲中學,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杜曲鎮,是一所全日制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曲中學
  • 簡稱:杜曲中
  • 類別:中學
  • 所屬地區:樊川
杜曲古鎮位於樊川中部,因漢唐貴族杜氏世居於此而得名。建鎮於明代的杜曲曾經是長安地區僅次於引鎮的第二大集市,長約1公里的杜曲老街上店鋪林立,商貿繁榮,每逢集日熱鬧非凡。
樊川成就了杜曲之美
杜曲古鎮位於少陵原西坡腳下的樊川之中,遠處的神禾原與少陵原遙遙相望,長安八水之一的潏河從兩原中間流過,滋潤著這片土地。樊川土地肥沃。依照原下杜曲農人的習俗,每年種植兩季莊稼,一季小麥,一季水稻,今天,部分杜曲農人仍然保持著這一傳統。樊川的美景,也被歷代的文人墨客所稱讚。樊川初名寬川,漢高祖劉邦將這裡賜給名將樊噲作為封邑,於是便有樊川之稱。《關中勝跡圖志》中贊樊川之美:“天下之奇處,關中之絕景”。
杜曲也依著樊川的秀美,吸引了不少名寺修建於此。杜曲西韋村附近少陵原畔的興教寺,是一座千年名剎。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將原葬於白鹿原上的玄奘,遷葬到遠眺終南、背靠鳳棲原(少陵原)的樊川,並修建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名“興教寺”。杜曲東、西楊萬村之間,今陝西職業技術學院處乃是唐興國寺所在地,興國寺是唐三藏的香火院,寺前的兩株千年古柏保存至今。杜曲竹園村旁少陵原畔還有近代著名報人張季鸞之墓,以及民國慈善家朱子橋墓。
樊川的富饒和秀美,成就了杜曲古鎮的興盛。杜曲鎮建鎮於明代,明、清、民國均為杜曲鎮,建國後設鄉,後改為公社,1985年建鎮。杜曲人每小平說,用一句順口溜可以將杜曲的村名連起來,“三韋兩江牛桃寺,三杜夏侯東西楊萬”,這句話里包括了東韋、中韋、西韋、東江坡、西江坡、牛家灣、桃溪堡、寺坡、杜東、杜西、杜北、夏侯、東楊萬、西楊萬14個村,再加上新村、大、小長勝坊,過去的杜曲鎮總共有17個村。
如今,杜曲鎮已改為杜曲街道,杜曲街道轄區除了原杜曲鎮的17個村外,又將原樊村鄉併入其內,41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共有28個行政村。X104(西湯)公路、G65(西柞)高速公路從這裡通過,給杜曲帶來了繁榮。
今天的杜曲沒有世居於此的杜姓
《辭海》杜曲條:“杜曲,古地名,因唐貴族世居於此,故名。”長安的杜曲和韋曲,皆因漢唐間世家大族韋氏與杜氏居住於此而得名。西北大學西北歷史研究所呂卓民教授在《長安韋杜家族》一書中說,杜氏家族於西漢時期從河南南陽遷入長安定居,漢武帝修建茂陵時,著名酷吏張湯幕僚杜周,因為達到了入長安戶籍的標準,就舉家從南陽遷往茂陵。西晉時傑出的軍事家、史學家杜預便是杜周的後代。
漢唐間,杜氏家族和韋氏家族均居住在土地肥沃,風景秀美的樊川。特別是到了唐代,長安城南的杜氏家族極為顯赫。當時的民諺說:“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形容杜、韋兩大家族世代顯宦,距離皇帝(天)很近。唐代的杜氏家族為官者眾多,官居宰相的就有杜如晦、杜佑、杜悰、杜黃裳、杜元穎、杜審權、杜讓能七位。不僅杜佑、杜牧這些正宗的長安杜氏曾在杜曲生活,詩人杜甫也曾在此居住,杜甫詩中就提到杜曲:“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
杜曲的杜氏家族在歷史上如此顯赫,然而奇怪的是,今天的杜曲卻並沒有世居於此的杜姓人家了。經呂卓民教授調查,毗鄰杜曲的大兆街道雖有兩支杜姓人家堅信他們就是唐代城南杜氏的後裔,但也沒有可資證明的東西。所以,盛極漢唐的杜氏家族為何在杜曲消失了,他們的後裔今天在哪裡?已成為一個解不開的謎題。
桃溪堡的盧財東給老街鋪上了青石板
儘管漢唐以來杜曲因顯赫的杜氏家族而得名,不過,杜曲設鎮,則是明朝的事了。到了清代,杜曲隸屬於鹹寧縣,並設有杜曲社、杜曲廒。對家鄉歷史頗有研究的每小平說:“清代的杜曲社共管轄有57個村,今天的王曲、王莽、太乙、留村、石砭峪等地的部分村落都屬杜曲社,同時,杜曲的中心地帶形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集鎮。從清代一直到民國,杜曲老街上商賈雲集,商業繁榮興旺,其集市規模在長安一帶僅次於引鎮。”
杜曲古鎮商業的興旺,首先要歸功於杜曲所處的地理位置。杜曲地處樊川要道中部,是從石砭峪、小峪、大峪到西安的必經之路。居住在峪口中的山民要出峪來購買日常所需的鹽、布等生活用品,同時,秦嶺出產的山貨,比如藥材、竹子等,也需要再銷往山外,而狹長的樊川則正好成為一條天然的連結南山和關中的道路,位於樊川中部的杜曲,便自然成為了往來客商的落腳點。
杜曲古鎮的名氣不僅在於它繁華的集市,更重要的是,從清代到民國,這裡有長安地區唯一一條店鋪雲集的商業老街。當記者問起杜曲老街昔日的繁華,杜西村一位鄉黨驕傲地說:“引鎮雖是長安最大的集市,但它沒有杜曲這樣的老街,過去,杜曲鎮2里長的老街上,一家挨一家全是店鋪。”
老鄉所說的杜曲老街,位於今X104公路東,少陵原坡下,老街的南部屬於杜東村,北部屬於杜西村,街道隨著潏河和樊川的走向,呈西北、東南走向,老街從杜曲娘娘廟到杜西村三義廟,長約1公里。
今天的杜曲老街已沒有昔日店鋪鱗次櫛比的景象,街道兩旁都是住戶的院落,偶爾還能見到未拆除的老式房屋,水泥路面的兩旁,常有寬大的青石條堆在兩旁。每小平說:“過去,老街的路面就是由這些石條鋪就,道路兩邊還有排水的溝槽,這樣的石板路,在長安也僅有一條。”
每小平曾從杜曲老街的幾位老人那裡,得知一個有關老街石板路來歷的故事。清道光年間,杜曲桃溪堡財東盧玉賢在自家蓋房時,從地下挖出一瓮黃金。盧玉賢思索再三,最終決定用這筆錢做一項長遠而穩固的投資。他僱人將終南山採回的石頭加工成長約1米的寬大石條,鋪設到杜曲老街,道路兩邊還用石條做道沿,從此,杜曲老街雨雪天不再泥濘難行,而且排水通暢,同時,盧玉賢還購買、建造了許多沿街商鋪,專門出租給前來開鋪的外地人。杜曲老街經過盧玉賢的一番修整,吸引了許多商戶來此做開店,成為附近村鎮中最為繁華的商業街。
老街附近的一棵千年古槐
杜曲老街路邊的石條默默訴說著老街昔日的繁華
上百家商鋪聚集應有盡有
稍微上了些年紀的杜曲人都記得,在老街中段,曾有一座近似鐘樓的過街樓坊。樓坊下層的門洞供來往行人車馬通過,上層則有專人執勤。街道的兩頭也各有一個門樓,朝開夕閉,保護商戶和民眾的安全。
每小平說,老街南邊的商鋪,多是前店後坊的形式。前院的店鋪作為門面和櫃檯,後院則是加工作坊。根據老人們的回憶,每小平粗略統計了一下,解放前,杜曲老街的商鋪大約有130家。其中,各種雜貨店鋪、京貨鋪子就有約60家,糧店、肉店、油坊十幾家,中藥鋪、診所十幾家,飯館、酒樓近20家。此外,還有木器店、鐵匠鋪、銀匠鋪、車馬店、旅店、醬醋店、食糖糕點店、蔬菜副食店、茶鋪、水果乾果店、山貨土產店、布匹綢緞莊、服裝店、裁縫鋪、棺材(壽材)店、當鋪等等,街上店鋪的經營內容,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到生老病死,一應俱全。
老街上有名氣的老字號商鋪更是數不勝數。同德生糕點店、孫明耀肉食店、南樊村銀匠樓、梁明茂木器店、寺坡熱豆腐、張吉利飯館(餐廳、酒樓)、孫民義糧店、董生玉布匹店、恆順成雜貨店、許家布匹店、魏家染布店、王同春紙紮店、薛家肉夾饃店;張乾臣、段自棟的西醫診所;趙志忠中醫診所等,都是在杜曲老街經營了好幾代,且影響較大的店鋪。
杜曲老街上還有一種很有特色的店鋪,那就是專門經營杜曲黃酒的酒館。當時比較著名的酒館就有益盛園、新茂園、益成公三家。清末,康有為飲杜曲黃酒後有“晚飲杜麯酒,夕望樊川月”的詩句。然而可惜的是,杜曲黃酒的釀造古方並沒有保留下來,現已失傳。
平日裡,老街林立的店鋪已經盡顯杜曲古鎮的繁華,到了集日,杜曲老街更是人潮湧動,熱鬧非凡。長安地區傳統的集日按照農曆計算,杜曲鎮每逢二、五、八、十的日子趕集,韋曲、王曲、鳴犢逢一、五、七日為集,引鎮則逢三、六、九為集。每逢杜曲的集日,整條老街上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一片繁華的場面。這時,商鋪的生意很好,街道兩邊還擺滿了從各地趕來的小攤販。
每小平還記得兒時在老街趕集時的情景。街道上有著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搭著帳篷,支鍋灶擺桌凳,做小吃賣茶水,有的牽來畜禽牲口,還有的帶著自家種的糧食蔬果。山里人則多數叫賣著竹木、山貨、藥材、掃帚、土產等,生活日用更是缺少不了,席箔、茶葉、火紙、麻紙、火繩、農具樣樣都有。“趕集的人不僅是杜曲本地人,周圍十里八村的人都會趕來,最遠的還有從石砭峪來趕集的。”每小平說。
解放後,老街上的店鋪逐漸收歸國有。改革開放後,杜曲鎮的中心商業區搬到了老街西邊兩百多米處的西湯公路(現X104公路),繁華了幾百年的杜曲老街便恢復了寧靜。不過,杜曲鎮每逢農曆二、五、八日趕集的傳統依然保留至今。
民間記憶:經營“福信德”藥房的張家仍住在杜曲老街
90歲的劉玉芳和兒孫住在老街中段的一院房子裡,房子的原址曾是家裡藥房的所在地,近些年,生活好了,拆掉了老房,蓋起了新式的樓房。在杜曲鎮的商業街西遷之前,劉玉芳的丈夫和公公經營著一家藥房。劉玉芳老人的公公名叫張亞亭,清末從華陰老家逃難來到杜曲鎮,無依無靠的他,在杜曲老街上的一家名為“積盛誠”的藥房當“相公”,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作小工、學徒。時間一長,張亞亭存下些積蓄,於是便在街道上租了兩間店鋪,開起了自己的藥房,取名為“福信德”。福信德一直經營到解放初,直到公私合營收歸國有。
劉玉芳還清楚地記得解放前自家店鋪周圍的幾家鋪子。與福信德一街之隔的是一家綢緞坊,附近還有師家醋坊、京貨鋪、醬貨鋪、雜貨鋪。提起老街過去的繁華熱鬧,老人很感慨:“兩里長的一條街上,滿滿當當全是鋪子,周邊其他鎮子的人,都要到杜曲來買東西,就算不買東西,也要到杜曲街上來見見世面。”
劉玉芳老人說,在杜曲老街開店的商戶大多不是杜曲本地人,而是西安、華陰、朝邑、山西等外地人。
跑南山的外鄉人,開起了京貨鋪
董廣森今年66歲,他的父親董生玉是南樊村人,年輕時“跑南山”掙錢。跑南山是很苦的差事,挑著扁擔,進山時擔鹽,出山時擔山貨。這樣跑了幾年,有了積蓄後,董生玉便在杜曲老街上支起了小攤,賣些雜貨。後來董生玉在老街上買下一間門面,開起了雜貨鋪,後來逐漸又發展到了三間門面,經營的內容也從雜貨到京貨,再到布匹綢緞。董家的鋪子也在公私合營時收歸公有。
杜曲中學
杜曲中學
曾經繁華的杜曲老街,如今已變得十分寧靜
杜曲老街路後邊的泉水滋養了當地民眾數千年
杜曲中學
老街附近的一棵千年古槐
杜曲老街路邊的石條默默訴說著老街昔日的繁華
杜曲中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