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社區化

2010年4月,大興率先在16個村莊試點封閉式社區管理,設門崗憑證出入。該模式最初被稱作“封村”且備受爭議。當村中環境改善、案發率下降時,公眾逐漸認可了該模式。時隔一年,大興率先“封村”的地區變了樣,街上不再堵車,案發率下降,垃圾不再堆滿街……“剛開始名字沒取好,引來爭論。”大興公安分局局長陳德寶說,從“封村”更名“社區化管理”讓當地人看到環境的改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村莊社區化
  • 推出時間:2010年4月
  • 管理模式:封閉式社區管理
  • 相關人物:陳德寶
介紹,背景,大興模式,成效,刺玫瑰圍牆,講述,對話,

介紹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市委講師團組織的“黨和政府情系民生”北京市形勢政策報告會舉行。黨政機關幹部、社區工作者代表約550人聆聽報告。 市委社工委書記、市社會辦主任宋貴倫在會上做報告。他表示,北京將以構建社會和諧為目標,加快推進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基本實現社會領域黨建工作全覆蓋,基本實現社區建設規範化、村莊管理社區化,基本實現社會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基本實現志願服務長效化、經常化。“十二五”期間,本市3944個村委會管轄的3950個行政村將全部實現社區化管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將繼續推廣,居民將實現“小需求不出社區,大需求不遠離社區”,生活更加方便。

背景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人口湧入城市。處於城鄉接合部的地區,由於基礎薄弱,管理不到位,服務職能欠缺,難以承受大批湧入的人口,給社會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面對城鄉接合部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傳統的村莊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現實的需求。為此,北京市大興區在西紅門鎮16個村因地制宜探索實施村莊社區化管理,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村社區建設新路。日前召開的北京市委常委會議強調,實踐證明,大興區實施的村莊社區化管理工作,是加強社會管理創新之舉,取得了實在的效果:村莊治安明顯好轉,環境明顯改善,人民民眾的安全感進一步提高,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

大興模式

村莊社區化管理創造新模式
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今年年初北京市大興區委、區政府將西紅門鎮作為城鄉接合部地區推行村莊社區化管理工作的試點,積極探索城市社區管理向農村延伸的有效途徑。
大興區現有人口120多萬,其中戶籍人口58萬人,而流動人口達59萬人,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形成比例倒掛。有的村莊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比例為10:1,違法建築和無序出租房屋現象嚴重,社會治安情況複雜。大興區公安分局副局長左寶栓介紹說。
面對嚴峻的治安形勢,大興區委、區政府決定借鑑城市社區管理的經驗,進行村莊社區建設。西紅門鎮村莊社區建設並非“社區拆遷”,而是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和社區的需求,在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協商合作下進行的社區規劃和社區建設。大興區綜治辦主任王福政介紹說,他們在原社區的基礎上進行公共設施建設和原居住環境的改建。同時,對組織結構、管理機制、服務機制等諸多方面進行改變。通過建站統一化、村莊社區化、人防專業化、技防現代化、服務人性化五項措施,實現管理秩序化,構建了全時、全覆蓋的管理模式。
記者從一張西紅門鎮綜治維穩工作中心運行圖上看到了一個村莊社區規範的安全防範體系。藉助鎮綜治維穩工作中心這個平台,西紅門鎮將社會建設、社會服務管理工作與安全穩定工作統籌起來,綜合採取措施,為各村的村莊社區化管理提供業務指導和強有力的執法保障。2008年7月,西紅門鎮成立了綜治維穩工作中心,由鎮黨委副書記任中心主任,主管綜治工作的鎮長助理任副主任,綜治辦、維穩辦、流管辦、司法所、安全科、民政科等16個成員單位集中在綜合服務樓內辦公。遵循“主體不變、職能不變、聯合運作、工作聯動、形成合力”的原則,採取集中辦公和聯席會議的方式,實現了矛盾排查化解、城市綜合執法、動態信息研判、基層平安創建四大職能。形成各方協調合作,各方責任共擔的機制。
西紅門鎮黨委副書記楊敏介紹說,綜治維穩工作中心實施“五個一”操作模式,即一圖、一表、一台賬、一套人馬、一系列預案。一圖,即綜合治理防控圖,將全鎮所有安保布控、力量組織、重點部位等在圖上進行標註,做到一目了然。一表,即每月排查的重點信訪事件、重點信訪人排查預警表,表中副職包案責任,並對解決進度進行標註,做到一包到底。一台賬,即按照“人、地、事、物、組織”建立一套重點防控台賬,每月對其內容動態增減,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一套人馬,即以鎮黨委書記為綜治委主任,鎮長、鎮黨委副書記為副主任,11個副職領導包片指揮。
村莊社區化管理層層細化,在西紅門鎮16個試點村中,每個村都設有統一外觀、統一標識、統一制度、統一設施的綜治工作中心,集社區警務站、流管站、巡防站以及民調室於一體。社區民警與村基層組織的關係更加密切,有利於社區工作的開展。特別是民調室的設立,選出德高望重的村民與社區民警一起開展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提高了調解效率,做到小事不出村。
為確保村莊綜治工作中心建設資金到位,西紅門鎮政府拿出3200萬元進行統籌規劃。目前,西紅門鎮初步形成鎮有維穩中心,村有“三站一室”的鎮村兩級綜治維穩體系。
從實際情況出發,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為切入點,西紅門鎮創新思路、創新辦法,走出了一條村莊社區化管理的新路,有利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村莊社區化管理與服務有機結合
把“社區”的概念引入農村,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改變,村莊社區化管理後,更多的是為村民提供不用繳納費用的服務,為民眾營造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
村口設崗亭、抬槓,巡防員24小時值守,減少村內自然出入口。西紅門鎮村莊社區化管理借鑑了城市社區管理的形式,但又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比如加強村莊的科學管理、公共服務和民主自治。
村莊社區化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成為村莊社區建設的著眼點,也是根本點。針對西紅門地區的特點,大興區委、區政府把農村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經濟、深化村民自治、繁榮農村社區文化、構建社會保障等工作相結合,圍繞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這條主線,各項工作平穩展開。
針對村莊人口倒掛嚴重的問題,大興區在抓好基層管理的同時,高度重視流動人口服務問題,在工作中堅持“趨同管理”理念,對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一視同仁,同等對待,同等服務。根據村莊承載能力,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有序引導,有效控制人口規模,解決人口與村莊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楊敏介紹說,在西紅門鎮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務與管理站實行格線化管理,按照每個流管隊員管理10至20戶出租房的標準進行包片,承擔流動人口服務和出租房屋管理任務。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從制度上保證社區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規範社區居民的行為。在廣泛徵詢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各村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民自我管理的約束機制。西紅門鎮依據大興區委、區政府關於專職巡防隊員按照現有人口千分之二點五、流管員按照流動人口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的比例分別配備專職巡防隊員253人和流管員210人,這些人員均來自各村的富餘勞動人員。一方面解決了勞動力就業,另一方面調動了群防群治的積極性。這些隊員通過筆試、面試公開招考後進行專門培訓,統一著裝,每天在村莊巡守。
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引導村民參與到村莊的建設與管理中來。各試點村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優先”的原則,將居住在村莊中的流動人口視為新村民,實行新、老村民同質化服務。同時,吸收新村民黨員進入村黨支部,組織新村民黨員和老黨員一起參加黨組織活動。實施了農村黨員“星光計畫”,充分發揮農村新、老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一個黨員一顆星,星星點點耀社區”,攜手共建和諧村莊。
隨著村莊社區化管理工作的不斷推進,西紅門鎮不斷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安全防範體系建設,藉助科技力量實現平安村莊、和諧村莊。根據轄區及村內各主幹街道、街巷胡同的分布、數量、距離,每個村莊都安裝了監控探頭。目前,各村已安裝的106個探頭與鎮政府新增設的200個探頭,形成了306個點的視頻巡邏系統。通過授權將圖像分別傳送到鎮指揮中心、派出所和村,形成三級聯網,實現全鎮的網上巡邏。據介紹,目前,西紅門鎮綜合維穩工作中心已具備應急指揮、動態監控、視頻會議、IP電話四項職能,逐步打造成為智慧型化管理的工作平台。
村莊的生活環境變好了,治安環境改善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村莊社區里都建起了文化大院,開展科普教育、思想道德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宣傳教育,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棋牌室、數字影廳、唱歌、跳舞,滿足了農民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了城市文明在農村的普及。
村莊社區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村莊社區化建設和管理,加快了城市化進程,成為促進農民向市民轉變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走進社區化管理的村莊,秩序井然,村裡的主要道路一側,統一施劃停車泊位,確保停車有序,道路暢通。村內菜市場、超市齊全,方便了村民購物生活。實現了村莊公共管理有序化。
村莊社區化管理後,不斷完善服務保障功能,整合農村社區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資源,通過提供各種服務,豐富的文化活動,提高了村民的綜合素質,逐步轉變了村民的思想觀念,更加適應城市生活。
村莊社區化管理實現了“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融合。通過讓流動人口參與村莊管理,使村裡的治安狀況、衛生環境明顯改善,本地村民的安全感和認可度不斷提高,而流動人員在參與村內事務和社會活動中,也和村民一樣享受同樣的待遇。達到村莊社區居民共同建設富裕、文明、民主、和諧的農村社區,讓農村社區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社區服務與社區管理相結合,西紅門鎮充分發揮行政機制、互助機制的作用,構建起社區公共服務、自我服務、志願服務相結合的社區服務體系。實現了村莊刑事發案率下降、矛盾糾紛下降、安全事故下降,民眾安全感提升、民眾滿意度提升、民眾生活水平提升。據介紹,大興區西紅門鎮實行村莊社區化管理以來,16個村莊警情同比下降40%,有12個村實現了“零發案”,村莊內環境秩序明顯好轉,民眾滿意度明顯提升,治安狀況滿意率由21%提升到88.5%,生活環境滿意率由24%提升到95.5%。
借鑑西紅門鎮村莊社區化管理的成功經驗,大興區將全面推進城鄉接合部村莊社區化管理,在完善安全防範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將城市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提升村莊社區化管理水平。王福政說,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村莊社區化管理的內涵,將村莊社區化管理與環境建設、民生工程、文化發展、資源共享等多項內容相融合,通過垃圾分類、安裝臨街座椅等措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鎮職介所為轄區民眾提供就業,將服務與管理相融合,推動城鄉統籌發展,著力提升民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幸福感。
隨著村莊社區化管理涵蓋範圍的擴大,村里人享受城市化生活的程度越來越高,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

成效

昨日,大興公安分局數據顯示,2010年4月推行村莊社區化管理以來,共完成151個村和54個老小區的硬體建設及人員配備,共修繕外圍設施173837米,建值班崗亭500個,裝探頭2276個,招聘4893人。北部72個村刑事案件發生率同比降33.8%,南部79個村降45.7%。
大興公安分局副局長錢進說,大興有90多個流動人口倒掛村,社區化管理前治安混亂、警情高發。“剛推行時,連本村人都不理解。”錢進坦言。

刺玫瑰圍牆

狼垡和壽寶莊村。村口門崗前,保全並不查當地人的出入證,但對陌生人上前登記。村里道路乾淨整潔,沒有亂停車現象。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個攝像頭。村里還有停車場。“住戶停車免費。”保全說。
錢進指出,社區化管理後,村民生活質量提高,違建、無照經營得到控制。政府對流動人口底數更清楚。
錢進表示,最初實行社區化管理的村莊均加裝圍牆,隨後推進社區化管理的村莊,有的將嘗試用刺玫瑰等植物作為牆,美觀且能起到防護作用。
2011年,大興區還將在南部農村地區除了拆遷村以外的227個村莊推行社區化管理,力爭6月底前實現全區社區化全覆蓋。

講述

麵攤三輪車不再怕遭賊
王利霞在壽寶莊村居住多年,經營一家陝西風味館,小店緊挨村口崗亭。最初實行社區化管理時,王利霞很不習慣。“以前自由慣了,覺著辦出入證太麻煩,不過有十天半個月就適應了。”王利霞坦言,最初推行時,她家小店客流量略微下降,生意受了點影響,現在又恢復了。“可能是大家已經習慣了。”“現在最大的感覺就是安全了。”王利霞說,以前每天晚上收攤後,都把外面的麵攤、三輪車搬進店裡,怕遭賊。現在就擱在店外,不用擔心會丟。“門口就有攝像頭,還有老人巡邏。”
房租從100多漲到300元
曹長元是土生土長的壽寶莊村人,提起以前,他指著馬路牙子說:“以前這是臭水溝,一到夏天就臭味熏天。”如今,排污管道埋入地下。新路燈、新廁所、健身器材、籃球場、正在建設的小公園……曹長元說,對於本地人來說,社區化帶來的不僅是環境的改變,還有收入的增加。“房租從原來每月100多元漲到了300多元。”曹長元說,村里正在建一個社區服務中心,將來辦理暫住證、出入證、找工作、出租房屋都將通過這箇中心統一進行管理。

對話

勞動者流動是必然趨勢
針對村莊社區化,本報記者對話中國警察協會學術委員王太元教授。
新京報:社區化管理最初被稱為“封村”,引起爭議,你如何看?
王太元:此事的核心價值不是為了趕流動人口。看守一個人和保護一個人,都要適當限制,兩者的區別是,看守是限制人的自由,保護也限制一定的自由,比如隨便進出的自由,但最終得到更多的權益和機遇。
新京報:社區化管理給這裡的人帶來什麼?
王太元:這不是保守落後,而是在還城市化滯後的債,本該在10多年前完成。現在如果不採取這些措施,這裡的百姓生活必定困難,發展阻力重重。這些地方是沒經過公共建設的密集人群,10多年前就髒亂差。以前的生活,他們自由自在,但沒有任何品質。當社區化的效果顯露時,才體會到這是以改善民生的方式促進發展。
新京報:社區化改善了環境,但也提高了生活成本,比如房租上漲,可能會迫使低收入人群向更遠遷移,你怎么看?
王太元:這種模式讓這裡的人得到各種社會享受,它會造成房租上漲,但實際上,生活支出提高本身就是生活水平提升的標誌。低收入勞動者到適合他生存的地方去,這種流動是正常的,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