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葉(薔薇科部分植物的葉)

杏葉(薔薇科部分植物的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出自《滇南本草》。為薔薇科植物杏、野杏或山杏的葉。功效為祛風利濕;明目。主水腫;皮膚瘙癢;目疾多淚;癰瘡瘰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杏葉
  • 拉丁學名:Armeniaca vulgaris Lam
  • 別稱:杏樹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科
  • 分布區域:分布於全國各地,多系栽培。在新疆伊犁一帶有野生。
植物原形態,基本信息,各家論述,中藥化學成分,馬具,

植物原形態

1. 落葉小喬木,高4-10m;樹皮暗紅棕色,縱裂。單葉互生;葉片圓卵形或寬卵形,長 5-9cm,寬4-8cm。春季先葉開花,花單生枝端,著生較密,稍似總狀;花幾無梗,花萼基部成筒狀,外面被短柔毛,上部5裂;花瓣5,白色或淺粉紅色,圓形至寬倒卵形;雄蕊多數,著生萼筒邊緣;雌蕊單心皮,著生萼筒基部。核果圓形,稀倒卵形,直徑2.5cm以上。種子1枚,心狀卵形,淺紅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杏葉
2.野杏 本變種的主要特徵為 葉片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花常2朵簇生,淡紅色;果實近球形,紅色;核卵球形,離肉,表面粗糙而有網紋,腹棱常銳利。
3.山杏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葉卵形或近圓形,長(3-)5-10cm,寬(2.5-)4-7cm。花單生,直徑1.5-2cm;萼片長圓狀橢圓形,先端尖;花瓣近圓形或倒卵形,白色或粉紅色。果實扁球形,直徑 1.5-2.5cm,兩側扁,果肉薄而乾燥,熟時開裂,味酸澀,不能吃。核易與果肉分離,基部一側不對稱,平滑。花期3-4月,果期6-7月。
4.東北杏 大喬木,高5-15m。幼枝無毛。葉橢圓形或卵形,長6-12cm,寬3-8cm。花粉紅色或白色;雄蕊多數;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形,直徑1.5-2.6cm,黃色;核近球形或寬橢圓形,長13-18mm,寬11-18mm,粗糙,邊緣鈍。花期4-5月,果期7月。

基本信息

歸經:肝;脾經。
【功效】祛風利濕;明目
【考證】出自《滇南本草》。
【化學成分】含芸香甙、硝酸鹽還元酶。
【功用主治】治目疾,水腫。
①《滇南本草》:"敷大惡瘡。"
②《本草蒙筌》:"煎湯洗眼止淚。"
【選方】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杏葉,銼,煮令濃,及熱潰之,亦可服之。(《補缺肘後方》)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明目。主水腫;皮膚瘙癢;目疾多淚;癰瘡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煎水洗。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葉長茂盛時採收。
摘錄:《中華本草》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敷大惡瘡。
2.《本草蒙筌》:煎湯洗眼止淚。

中藥化學成分

1.杏葉 含芸香甙(rutin),槲皮素-3-鼠李葡萄糖甙(quercetin-3-rhamnoglucoside),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 acid)。
2.野杏葉 含槲皮甙(quercitrin),鼠李素-3-O-鼠李糖甙(rhamnetin-3-O-rhamnoside),鼠李檸檬素-3-O-鼠李糖甙(rhamnocitrin-3-O-rhamnoside)。
3.山杏葉 含根皮甙(phlorizin)。

馬具

中原地區漢代的馬具在轡頭額帶上飾有“當盧”一枚,唐代此風有所變化,僅在馬額前、鼻端及兩頰上部各裝飾有一枚較大的葉片狀的飾物,稱之為“杏葉”。
杏葉的造型除有大量卷草、寶相花等植物圖案外,也有鑄出獅子、麒麟等動物圖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