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術

李隆術

李隆術(1920年- 2015年),四川安岳人,中國近現代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1937年,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學系。1942年,考入金陵大學研究院,是中國倉庫昆蟲和農蟎生態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隆術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安岳
  • 出生日期:1920年11月29日
  • 逝世日期:2015年4月26日
  • 職業:昆蟲學家
  • 畢業院校:金陵大學研究院
  • 主要成就:提出“糧堆生態系統”的研究方法
  • 代表作品:《儲藏物昆蟲學》
簡介,工作經歷,學術貢獻,個人影響,個人榮譽,主要論著,人物評價,

簡介

李隆術,1920年11月29日出生於四川省安岳縣。1937年,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學系。1942年,考入金陵大學研究院,獲美國洛氏基金會資助,研究衛生昆蟲。為了探索床虱的生物學規律,他用自身的血飼養觀察了兩年,獲得床虱完整的生活史和習性等資料,提出防治措施,並予推廣。1944年,完成研究生論文,獲理學碩士學位。1944年,李隆術應聘到四川大學農學院擔任昆蟲學講師,1947年升任副教授,並在華西大學理學院兼課。當時,他看到有的糧倉因蟲霉為害,造成整倉糧食成為廢品,很感痛心,決心繼續研究倉庫害蟲防治。
李隆術李隆術
1952年,李隆術被調到西南農學院,歷任副教授、教授,創建了植物保護專業,首任植保系主任。在條件很差的情況下,他團結同事,親自動手,參與設計新建教學樓,裝備實驗室,購置圖書資料等。以後,他又兼任校科研部主任、校科協主席。他在講授昆蟲生態學等6門課程的同時還從事儲藏物害蟲生態和農業蟎類等方面的研究。1986年,農業部批准西南農學院建立套用昆蟲及蟎類研究室,他被任命為研究室主任。
李隆術從1978年起帶碩士研究生,繼而又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教學和科研中帶領他們完成了多項重要研究任務,先後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在國內外單獨或合作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出版專著5部,主編出版倉蟲和農蟎專集4冊。1993年,應聘兼任四川大學教授。
1984年,美國出版的《世界蜱蟎學史》一書記載了他的簡歷和在農業蟎類研究方面的成就。
李隆術先後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學術顧問、國際學術會議組織委員以及學科組主持人等,多次去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和進行學術訪問考察。
1982年,在英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期間,李隆術從會議檔案中發現有“兩個中國”的提法,為維護祖國尊嚴和統一,他挺身而出,向會議組織者抗爭,迫使其承認並糾正了這一錯誤。
2015年4月26日,世界著名昆蟲學院,中國倉庫昆蟲和農蟎生態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李隆術先生於成都仙逝,享年96歲。

工作經歷

1941-1942年 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學系助教。1942-1944年 金陵大學研究院農科研究所昆蟲學組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葉蟎:李隆術從1989年起對多種蟎類進行調查葉蟎:李隆術從1989年起對多種蟎類進行調查
1944-1952年 四川大學農學院講師、副教授,兼華西大學理學院副教授。
1952年至 西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系主任、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科研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套用昆蟲及蟎類研究室主任,兼任四川大學教授,中國植保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昆蟲學會理事、四川省植保學會理事長,《昆蟲學報》編委、美國《蜂學評論》編委、英國《系統及套用蜱蟎學報》編委、中國儲糧害蟲防治套用技術研究服務中心顧問。

學術貢獻

一、為全國倉庫害蟲區系調查作出貢獻
李隆術一直重視倉蟲區系調查。隨著生產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糧食調運頻繁,倉蟲發生和分布變化很大。他多次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開展這一工作,並應邀擔任全國倉蟲和檢疫性昆蟲普查的顧問,以後又擔任雲南四川西藏等省區倉庫害蟲普查的顧問。他不辭辛勞指導制定調查計畫,為調查人員講課,解決調查中的疑難問題以及主持或參加調查、總結、鑑定等。在前人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基本弄清了中國倉蟲和檢疫性昆蟲的家底,為儲糧和植物檢疫部門提供了科學資料。
中國儲藏物食品污染源之一的蟎類種類複雜,為害很大,過去沒有人涉足過這一領域。李隆術認為這是關係到食品衛生和人民身體健康的大事。他從1989年起,帶領研究生在四川、陝西、福建等省經過兩年的時間,對多種儲藏食品的蟎類進行調查,分離鑑定出蟎類28科、57屬、79種,其中發現1個新亞科、3個新屬、17個新種、21箇中國新記錄和1個新組合。提出了防治儲藏食品蟎害的措施,為中國食品蟎研究做了開拓性工作。
二、對中國倉蟲生態學進行了深入研究
李隆術從1940年起,單獨或與教師、研究生一道,在倉庫和實驗室對多種倉蟲的生物生態學進行研究,如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Linnaeus)、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Fab.)等10餘種倉蟲,積累了主要倉庫害蟲的生物和生態學資料,為創立中國的倉庫害蟲生態學打下基礎。1985年,西南農學院與商業部成都儲糧科研所的科技人員合作,建立倉蟲生態研究室,在李隆術指導下,進一步研究倉蟲種群生態和測報。通過一系列計算機模擬試驗,組建了各種關係的數學模型,在實倉進行測報驗證。
柑桔始葉蟎柑桔始葉蟎
在倉庫蟎類氣調生物學方面,李隆術做了開拓性的研究。氣調是糧食儲藏的一項關鍵性技術,氣調配合低藥防治倉蟲在保護儲糧中起了很大作用。從1990年起,他帶領研究生開展倉蟲氣調生物學與控制倉蟲對氣調抗性的研究。4年,對玉米象、谷蠹、雜擬谷盜和腐食酪蟎與氣調的關係等做了系統研究。經過多代篩選,在國內首次發現倉蟲對低氧的抗性呈增加趨勢。經過誘導腐食酪蟎26代以上,發現腐食酪蟎對氣調的抗性水平明顯提高,隨著誘導代數增加,抗性又逐漸減慢。在非氣調環境下,抗性可能喪失50%左右。用植物性農藥(薰衣草油)防治腐食酪蟎受氣調和溫度的影響。在一定溫度下,高二氧化碳和低氧能促進植物性農藥的防治效果。

個人影響

一、為中國倉庫害蟲生態研究奠定基礎
李隆術在40年代就從事倉庫害蟲研究,他跑遍了成都和附近縣鄉的儲糧倉庫、水碾、麵粉廠和中藥材倉庫等,調查害蟲發生的情況,並在實驗室進行主要倉蟲生物學和防治研究,參加防治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儲糧工作,舉辦了多期倉蟲防治人員訓練班,他應邀為學員講課並帶實習,在培訓人才、幫助建立基層糧倉管理技術體系中作出了貢獻。他長期為各地儲糧部門做了大量的技術諮詢工作,深受儲糧部門的歡迎。
李隆術李隆術
二、中國糧堆生態系統研究的奠基人
李隆術於70年代末在國內首次提出糧堆生態系統的觀點。
李隆術認為:糧堆是一個由多種生物和非生物有機組合、相互聯繫、具有一定功能的封閉型生態系統,必須全面研究系統內矛盾的各個方面及其聯繫,包括糧堆內生物群落(蟲、蟎、霉等)的一般結構、數量特徵和分類;它們與其他因子的相互關係;系統的物質轉換和能量流動規律等。通過綜合分析,協調管理,才能控制糧堆向有利的方向發展。這是制定儲糧保護措施的理論依據。
李隆術多次在全國儲糧學術討論會作專題報告,闡述糧堆生態系統的觀點、原理、研究方法及套用,引起了儲糧部門的重視。湖南、遼寧、江蘇、四川等省糧食部門運用這一觀點和方法進行實地研究,在解決糧面結霧、建立糧倉管理的專家系統、預測糧堆質變、控制蟲霉發展以及倉型設計等方面起到指導作用。
三、為中國農業蟎類生態研究開拓新路
1960年,李隆術主持“全國柑桔蟎類發生規律和防治研究”課題,對柑桔全爪蟎(Panonychus citri McG.)和柑桔始葉蟎(Eotetranychus kankitus Ehara)的種群生態學和防治進行研究。此課題因“文化大革命”中斷。
1980年,該課題得到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李隆術帶領教師和研究生從桔園生態系統出發,在四川33個縣和校內實驗室對柑桔蟎類和昆蟲及其天敵的區系、種群變動、經濟閾值、綜合防治等做了大量研究,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組建了各種數學模型,為測報和防治奠定了基礎。這項技術在四川100餘萬畝柑桔園推廣,取得經濟效益1億元以上。與此同時,他還對水稻、蔬菜、茶樹等蟎類生態和水蟎區系開展研究。李隆術開闢了柑桔昆蟲和蟎類群落生態學的研究領域。李隆術綜合研究了柑桔葉蟎的空間、時間、數量動態,在國內首次為基層植保工作者設計了用於指導實際防治的抽樣調查表、最佳抽樣法和蟎類密度的簡易估計。這一技術的利用,使實際調查節省了1/3的人力。
李隆術及其助手還把葉蟎種群及其環境影響因子看成一個動態系統,套用系統分析方法,組建葉蟎種群的時間和數量動態計算機模擬模型,為預測葉蟎的發生提供一種可行的方法。李隆術在國內外首次套用生態位理論評價農蟎天敵的作用。李隆術結合治蟎探索出水稻褐鞘病防治的新途徑,這一研究,用殺菌劑殺蟎劑適時配合施用的方法,在四川萬縣、綿竹、溫江、北碚等地大面積稻田中推廣,收到明顯的防治效果。

個人榮譽

1944年,完成研究生論文,獲理學碩士學位。從1978年起帶碩士研究生,繼而又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教學和科研中帶領他們完成了多項重要研究任務,先後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在國內外單獨或合作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出版專著5部,主編出版倉蟲和農蟎專集4冊。1993年,應聘兼任四川大學教授。

主要論著

1、李隆術:《成都之積穀害蟲》,《川大農學季刊》,1949,49(1):1-6
2、李隆術等:《谷象在四川首次發現》,《昆蟲學報》,1960,10(4-6):498
3、李隆術:《四川柑桔花蕾蛆的研究》,《中國植保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941-947
4、李隆術等:《重慶地區稻螟發生特點的商榷》,《植物保護學報》,1966,6(1):27-33
5、李隆術等:《三化螟第三代測報和藥劑防治技術的研》,《植物保護學報》,1966,6(1):41-49
6、李隆術等:《柑桔全爪蟎發生規律的初步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980,7(1):17-26
7、李隆術:《再談糧堆生態系統》,《糧食儲藏》,1982,82(4):13-19。

人物評價

李隆術任教50餘年,先後培養出大批植物保護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認為一個好的學術梯隊,應由高素質多層次的教職員合理配置,在人才結構上既利於團結協作,又利於個人獨創進取。在培養研究生過程中,梯隊成員分工合作,分別落實指導研究生的任務。在學術上支持梯隊成員和研究生的新構想、新創見,使梯隊形成一種勇於探索、求實創新、寬鬆自由的學術氣氛。
李隆術培養研究生質量高,數量大。先後培養碩士生14屆30餘名,博士生7屆11名。他對研究生要求嚴格,鼓勵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以事業為重,要有信心和毅力,謙遜為人,堅持不懈地刻苦攻關。
李隆術一生以“立志、刻苦、求實”為座右銘,對學術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他高尚的品德,坦蕩無私的胸懷、言傳身教的作風,對師生的影響是很深刻的。在有學生參與完成的論文稿件署名時,即或是他主持的科研項目,也把學生的名字寫在前面,甚至不寫自己的名字。他經常主動將他多年積累的專業資料給師生們使用。有的師生生活上、經濟上出現困難,他總是主動熱情無私地幫助解決。
李隆術教學與科研任務重,學術界兼職多,長年累月沒有節假日,堅持工作常熬到深夜。他的生活十分簡樸。他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和高尚的品德深深感染他的學生們去拼搏、創新、爭優。
“他是一個很純粹的學者。”趙志模是李隆術的大弟子,今年76歲。在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任二級教授。當他提起李隆術的時候,對自己老師的崇敬之感自然流露。趙志模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他讀大學本科便是李隆術的學生,後來研究生也是跟著李隆術。
讓趙志模印象深刻的是,當他考研究生的時候已經本科畢業18年。“幹了18年基層農村工作,離搞學術已經很遠了,李老師一直鼓勵我,陪著我一步步重頭再來。”在趙志模讀研期間,李隆術已經60多歲。然而每年的5月到8月份三個月,李隆術每個星期都會帶著他們幾個學生到學校周邊的農村農田裡搞科研。
趙志模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李隆術在科研上對學術很嚴,但是在生活卻很平易近人,當學生家裡有困難的時候他會好心幫助。“李老師對我的影響不僅僅是在學術上的,更多的是他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讓學生們感動,也成為一種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