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禮

李秉禮(1748-1830),字敬之,號耕雲、松甫、韋廬,又號七松老人。祖籍江西省臨川縣溫圳楊溪村(今屬進賢縣溫圳),寄籍廣西桂林。清代著名詩人。官刑部江蘇司郎中。誥授中憲大夫,馳封光祿大夫,與父李宜民、子李宗瀚被稱為“李氏三代紅頂子”。有《韋廬詩》內集、外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秉禮
  • 出生日期:1748
  • 逝世日期:1830
  • :敬之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詩詞特色,主要作品,家族背景,

人物生平

李秉禮為李宜民次子,但由於長兄早逝,實際上處於長子地位。多聞好學,博而有專,生性淡泊,胸襟超曠,不喜追名逐利。乾隆三十九年(1774)捐刑部江蘇郎中。為照顧老母,四十二年辭歸桂林,過著優遊林泉、遠離塵囂,“在城如在山”的隱士生活。
李秉禮崇尚名義。父歿,家財盡讓諸弟,一無所取,專心作詩。工詩畫,好結納,一時畫人如吳縣宋光寶、太倉孟覲乙等皆雲集其門下。詩近陶淵明韋應物等人的山水田園之作。他對韋應物詩歌的喜愛,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自己的住處叫“韋廬”,並將其作為自己的號,他的詩集起名叫《韋廬詩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大詩人袁枚重遊桂林,與之相交甚歡,有《朝陽洞題詩》等詩作。

人物評價

袁枚評:①“松圃詩才清絕,不慕顯榮。”②“松甫先生各體具佳,尤陶、謝、王、孟、韋、柳諸家。性之所近,又能獨出心裁,不襲陳跡,選字必脆,下字必工。”

詩詞特色

因其生活平順,懷慕隱逸,詩歌內容單薄,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注重總體印象與情緒的把握,不事雕琢,意境鮮明,清淡高雅。多體兼備,尤工五古五律。

主要作品

著有《韋廬詩集》4卷,由詩友李憲喬逐篇評議,並為序跋,未定論者為《韋廬詩外集》4卷。另有《剩稿》1卷、《遣愁小草》1卷行世。曾將詩人朱依真遺作輯為《九芝草堂詩存》。
嘉慶二十年(1815),在榕湖西岸建“湖西莊”,邀集騷人墨客宴遊,賦詩作畫。有神道碑在桂林象山區平山五金倉庫大院內。《粵西先哲書畫集序》、《墨林今話》、《清史列傳》

家族背景

李秉禮的家族在廣西享有“臨川李氏”盛名。父親李宜民(1704-1798),清代著名鹽商,樂善好施,扶貧助學。弟李秉綬(1783-1842),清代著名畫家。曾居官工部都水司郎中,後辭官回桂林。子李宗瀚(1769-1831),官至工部侍郎。清中期著名書法家、文學家。
李氏家族在桂林詩、書、畫界都有一定的名氣:李宜民擅長書法;子輩中,李秉禮善作詩,李秉鉞善書畫,較拿手的是篆書、隸書、山水畫;李秉銓以畫墨蘭聞名;李秉綬擅畫,尤以畫蘭竹最有名;第三代中李宗瀚的書法是李家的一絕,李宗涵、李宗溎、李慧在書畫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因此,史書稱“李氏一門風雅,為當時桂林之冠”。 其中尤以李秉禮、李宗瀚、李秉綬成就突出,最具影響,並稱“詩書畫三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