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飛機設計師)

李明(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飛機設計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飛機設計專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8年從部隊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畢業後在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歷任設計員、研究室主任、副總師、副所長,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副總經理、總設計師等職務。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中國航空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作為某國家重點研製項目的總設計師,先後實現縱軸模擬式和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的試飛驗證,作出開拓性貢獻,為後續研究開發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省黃陂區
  • 出生日期:1936年11月17日
  • 職業:飛機自動化專家
  • 畢業院校:哈軍工
  • 主要成就: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性別:男
人物經歷
1936年11月生,湖北黃陂區人。中共黨員。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明
1951年國中畢業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被選送到空軍航空專科學校學習,畢業後在部隊從事飛機維修工作。
1958年從部隊直接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
畢業後在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先後任設計員、專業組長、研究室主任、副總設計師、副所長、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副總經理、總設計師等職。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中國航空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第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作為國家重點預研項目的總設計師,他在中國最早開展殲擊機的驗證機工作,先後實現了縱軸模擬式和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的試飛驗證,做出了開拓性貢獻。在某型殲擊機研製中,先後任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親自組織自動飛行系統規律的研究與仿真,使我國自行研製的自動駕駛系統首次在殲擊機上使用。作為新機研製的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研製的某系統在系統綜合和驗證技術上有重大突破,使這項技術首次套用於改型飛機。
李明的祖籍是湖北黃陂縣。在兵荒馬亂的年月里,他的祖父13歲便隻身逃荒到武漢當起了小小的剃頭匠。為了維持生計,祖父的剃頭挑子由陸地搬到了船上,之後便長年漂泊於武漢到上海之間。在無數風浪的顛簸中,大字不識的祖父竟成了一名精明的引水員。待他的父親長大後,家庭境況已有了明顯改善。他的父親有幸念完高中,後就讀海關專科學校,成了一名海關工作人員,只是一直居無定所。直到1947年11歲時才回到上海,可以說,李明是伴著江與海的濤聲成長起來的。所以,他很早便做著一個航海家的夢。他填寫的參軍報名表中,志願是當一名海軍。可是,從軍的第一天,他卻穿上了陸軍軍裝,組織上安排他到合肥步兵學校學習。
當時,在上海火車站,李明看到,一排排裝滿軍用物資的軍列,正日夜不停地發往祖國的東北。他知道,在鴨綠江的對岸,英雄的志願軍戰士們為保家衛國正在浴血奮戰。正是應著祖國母親的召喚,李明在合肥步兵學校學習剛剛10個月,經過組織挑選,便又跨入了空軍行列。
1952年5月4日,青年節這一天,年僅16歲的李明走下到達徐州的列車,成為空軍第五預科總隊的學員。同年11月,他又邁進長春第九航空專科學校成為儀表科的學員。1953年9 月,他提前畢業,被分到齊齊哈爾空軍第十師修理廠,從事飛機儀表維修工作。從此,他一生便與飛機和航空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這裡,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坐上了飛機——蘇制杜2轟炸機;那是偷偷坐上去的,為此還挨了領導的批評。為了過一把坐飛機的癮,他和幾名老兵與飛行員軟磨硬泡,要坐飛機天上轉轉,並保證不走漏風聲。飛行員無奈,只好在飛行訓練時,輪流把他們作為保持飛機平衡的配重(代替沙袋)帶上藍天。突然有一天,塔台指揮員發現飛機的肚皮底下怎么鑽出了人來,之後便嚴令禁止了這種冒險行為。
扎紮實實的腳印
在維修飛機儀表的實踐中,他一邊積累經驗,一邊刻苦自學提高,不久便初露鋒芒。1954年,經潛心鑽研,他試製成功了加速度表試驗器和陀螺磁羅盤校驗儀;之後又研製成功了自動駕駛儀地面聯試台,並很快用於部隊的戰備訓練。3年後,國家從蘇聯購買的自動駕駛儀地面聯試台竟與他當初製造的在原理和方案上基本一樣。這件事大大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和自強感。為此他榮獲了一級技術能手和一級優秀機務工作者稱號,還出席了軍區空軍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受到通令嘉獎。1956年,20歲的李明,經過5年軍旅生活的磨鍊和考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維修飛機和技術革新的實踐中,他越發感到知識的不足和珍貴。他求知若渴,並立志自學成才,高中的數、理、化,靠業餘時間啃了下來。部隊領導看準了他這棵好苗苗,支持他、舉薦他繼續深造。1958年秋,李明正在上海休假,部隊的一紙電文催他到北京應試。他在考場上從容交上了全部考試科目的答卷。憑著勤奮和聰慧,沒有讀過高中,只有國中文化基礎的李明,以優良的成績考取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飛機工程系飛機自動化專業。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瀋陽飛機研究所。
到了瀋陽飛機研究所,根據工作需要,他先後從事過飛機自動化、空氣動力、飛機總體設計等專業的研究設計工作。駿馬不勞鞭,搞一個專業,他就鑽一個專業,吃透一個專業。只要與工作有關的知識,他都虛心求教,拚命學習。當總體室主任時,他就下到總體性能組,既當主任,又當設計員,布置完工作後,跟設計員一起畫圖,計算。
出國或出差,晚上別人看電視,他看隨身攜帶的技術資料、白天仍有閒暇,別人逛商店,他逛書店。火車上,別人打撲克消磨時間,他往往一上車就掏出筆來寫寫畫畫;下車時,一本厚厚的稿紙寫滿了數學公式。他認為,要想和歐美已開發國家的專家平起平坐,必須有真才實學,中國專家要有中華民族的尊嚴。一次,他作為中方技術總負責人主持一項重大的對美航空技術合作項目談判。開始談技術問題時,美國人漫不經心,嘴裡嚼著口香糖,側身而坐,擺起了“洋” 架子。他不卑不亢,闡述我方的技術觀點,據理指出美方技術方案的缺陷,語露鋒芒,才溢言中,傲慢的美國同行不得不洗耳恭聽,刮目相看,稱他為“強硬的談判對手,敬佩的中國專家。”
捨身忘我爭一流  
李明的工作哲學是:“不乾則已,乾就一定乾出個樣兒來。”他乾工作有三個特點:一是有股子捨身忘我的拚命勁兒;二是有股子敢爭一流的上進勁兒;三是有股子科學嚴謹的紮實勁兒。
60年代,美國高空偵察機經常侵擾我國領空,進行偵察挑釁。為了改進我空軍飛機攻擊高空目標的作戰使用性能,剛出校門的李明進行了殲七飛機加裝縱向阻尼器的研究論證。直到70年代後期,對主動控制技術的研究,我國還基本上處在剛剛起步的狀態。他敏感地意識到,探索這一技術領域對提高我國航空技術水平十分重要,下決心攀登這座充滿技術風險的大山。他一頭扎進主動控制技術的研究中,有時在飯桌前,嘴裡嚼著飯菜,腦子裡卻在琢磨某個技術觀點,眼睛盯著一旁的技術資料沉思。
1982年,李明在廣泛蒐集與消化國外研究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主動控制技術研製計畫,並由他執掌“帥印”,負責指導、協調有關廠、所、院、校的近百名科技人員進行這一課題的理論研究和試驗論證。他親自參加設計、試驗、評審、分析,重要環節、主要曲線、關鍵數據他都精心核對把關。在他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這一重大預研項目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大大縮短了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同先進國家的差距,開闢了一條依靠國內力量,自力更生,跟蹤世界先進航空科技水平的成功之路。
設計自己的人生路
作為總設計師,李明在主持設計高性能殲擊機的同時,也在設計著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工作異常繁忙,有時他要連續參加好幾個技術評審會、匯報會,穿梭來往於國內外和各參研單位之間,過家門而不入,通宵達旦,旅途辦公,帶病工作,節假日加班是常有的事。他氣管炎較重,一到冬季,時而長咳不止;痔瘡嚴重,經常便血,犯病時,坐著不行,就站著工作。有一回,他感冒發燒39℃,還挺著處理理案頭的工作,是同志們硬把他拖到醫院打了幾瓶點滴; 可是點滴一撤,他照樣回去工作。妻子對他也無可奈何,好在同在一個大院內工作,有條件替他跑醫院開藥,送到他的辦公室,看他把藥吃下;否則他工作一忙,這些事就會置之腦後。
兩個女兒高考在即,都抱怨他不關心。有一次愛人出差,讀高中的二女兒讓他參加一次家長會,他到了學校,竟不知女兒是哪個班級的。82歲的老母病危,他不能床前盡孝,匆匆見上一面就得含淚辭別,第二天就收到了老母病故的電報……
1993年,航空工業總公司擬推薦他作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候選人,他誠懇地表示:“還是把機會讓給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專家吧!”1994年,航空工業總公司再次推薦他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土候選人。按理說,對院士的報批材料應當字斟句酌,精心推敲才是。可他當時工作太忙,沒空顧及,院士候選人提名書只好由辦公室的同志代勞填報。有些技術工作,他雖然發揮了關鍵作用,但上報成果或立功受獎名單時,他卻大筆一揮,劃掉自己的名字,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志。
要像個黨員模樣  
對名利,他淡泊;但對自己50多年的黨齡,他卻十分珍重,引以為榮。他說:“我是老黨員了,更要發揮模範作用,黨齡越長,越要講黨性。”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老共產黨員,是李明幾十年來的精神支柱。他認為:“我李明首先是共產黨員,然後才是總設計師,不論乾什麼事,都要像個黨員模樣。”
單位統一調整家屬宿舍,他堅持不動用公家的汽車搬家,購置的新家具是他在星期日和家人雇用兩輛人力車從商場運回家中的。他有時到市內醫院看病,騎上腳踏車獨往獨來,不肯麻煩司機。出差,有時機票和軟臥買不到,他或爬硬臥頂鋪,或乾脆硬板往返,總之,工作不能受影響。
作為總設計師,他的意見在評定技術職稱、提拔技術幹部等方面,確實很有分量。但他就是堅持原則,剛直不阿,不徇私情,不該給的面子,他從不開口子。心術不端,追逐個人名利,跑官要官的人,一般不大敢登他的家門;登了,也要碰或軟或硬的釘子。
他反覆說過幾遍的老話:“關於我個人,只是履行了一名老共產黨員、一個航空戰線上的老科技工作者對黨、對國家應盡的義務。何況還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呢!”這不是謙辭,是他境界的描畫,是他品格的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