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店村(山東省曲阜市時莊鎮下轄村)

該村地處曲阜市西郊工業園區,北臨孔子國際商品交易城,東臨外環路,南臨春秋路,地理位置優越,屬於城市近郊村。2005年社會總人口674人,29名黨員,耕地面積613畝,5個村辦企業,20多家個體工商戶,集體積累資產達300餘萬元。先後榮獲省級衛生示範村、濟寧市文明村、曲阜市文明單位、科普先進村、鎮五好村黨支部等多項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店村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
  • 地理位置:曲阜市西郊工業園區
  • 面積:3.5平方公里
  • 人口:12400人
村莊簡介,發展經濟,讓村民生活在富裕環境裡,高標準規劃建設,讓村民生活在潔淨環境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讓村民生活環境時尚文明,

村莊簡介

該村地處曲阜市西郊工業園區,北臨孔子國際商品交易城,東臨外環路,南臨春秋路,地理位置優越,屬於城市近郊村。2005年社會總人口674人,29名黨員,耕地面積613畝,5個村辦企業,20多家個體工商戶,集體積累資產達300餘萬元。先後榮獲省級衛生示範村、濟寧市文明村、曲阜市文明單位、科普先進村、鎮五好村黨支部等多項榮譽。
李店村緊緊圍繞生產發展做文章,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200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383元,比上年增加600元,比1997年翻了一番還轉變,農民民眾過上了較為寬裕的好日子,村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已成為全鎮第一經濟強村,一個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實、環境優雅的“城市化”新農村正在形成。

發展經濟,讓村民生活在富裕環境裡

該村原來耕地上種植的多是玉米、小麥產,產值低、收入少。村幹部與民眾共同分析臨近城區的地理優勢,積極引導民眾調整種植業結構,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增加收入,並把怎么調、調什麼的決定權交給民眾自己掌握,村幹部把精力放在服務上。在農業方面確立了發展林果和蔬菜的思路後,村支部就帶領民眾赴壽光、聊城等地參觀、學技術、啟思路。
同時,村里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電線拉進地頭,在缺水的地塊開挖蓄水池,拿出資金扶持農民建起冬暖式大棚,幫助許多村民搞起綠色蔬菜和果樹種植,走出了一條特色種植之路,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單一的種植結構。村幹部還把從外地學習來的經驗傳授給村民,並與民眾一起總結栽培、管理經驗,提高蔬菜質量和產量。全村現有冬暖式蔬菜大棚28座,露地蔬菜146畝,優質桃園146畝,糧經比例達到2:8,經濟效益可觀。
2003年,隨著曲阜市工業園的西遷和春秋路西線鋪就,為李店村發展帶來了新契機,在市、鎮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支兩委立足村情,充分發展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的優勢,盤活土地,把錢集中起來興辦實業,村委會及時召開了村民民主聽證會,做到思想統一,集資興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吸引了多家企業來承租,這不僅使村裡的工業區日益紅火,而且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在富民的同時,村集體經濟也不斷壯大。通過積極招引項目,現在形成了以好友農牧公司的畜牧養殖為龍頭的養殖業,年產生豬5000餘頭。
註冊開發玉興商貿鶲,新上高效複合肥生產線,新上海闊感測器廠,年生產總值達千萬元以上,大大增加了整體經濟收入,為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此外,村里還千方百計促進“打工經濟”的發展,引導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增加收入。其中,不乏具有一技之長的技術人員,還有的外出人員在外掌握了市場經營技術和生產技術,回村創業。

高標準規劃建設,讓村民生活在潔淨環境裡

該村道路四通八達,縱橫成行,乾淨整潔,村里花草錦簇,文化氛圍濃厚。能有這樣美的環境,是與李店村的高起點規劃新農村建設是分不開的。李店村在規劃中,高標準、高起點地繪製藍圖,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既不搞“全面改舊”,也不搞“全面建新”,而是結合村的地形現狀,按照改舊與建新相結合的原則,採取“拆舊翻新、拆牆留路、拆廁綠化”的改建思路,做到有效地節約和利用土地資源,推進全村布局調整。完善基礎設施後,李店村加強了環境整治,美化了村容鎮貌,對村裡的主要街道和大街小巷進行了硬化,在道路硬化、牆面潔化、庭園綠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的過程中,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獎勵政策激勵民眾參與的積極性。
2005年春,村里又拿出資金三萬多元將中心路、東西大街進行了綠化,栽植了冬青和新品種觀瞻性樹木,治理了排水溝。現在,平屋、泥濘的土路在村里再也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展現的人們面前的一條條寬敞的水泥大道,一座座造型別致的庭院小樓。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讓村民生活環境時尚文明

為了改變黨員活動沒有固定場所現狀,2004年新班子上任後,多方籌措資金30多萬元,建起了高標準的辦公、文化大院,建起了文化娛樂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圖書室、運動場,讓農閒時的村民和老年人都有一個健康向上的活動場所。建立、完善了黨員活動室,購買了電視機、VCD機、音響等電教設備和5000餘冊圖書。
依託黨員活動室、圖書室,黨員幹部加強學習,通過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質、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還拿出資金數萬元為全村170多戶安裝了有線電視,並集體為民眾加入合作醫療。現在全體村民已吃上免費自來水,機耕機播機收也是免費為村民服務。
村里先後成立了腰鼓隊、文藝宣傳隊、籃球隊、獅子隊,村里如今不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較大的改觀,原來賭博、打架鬥毆、小偷小摸的現象再也看不到了,同時組建了由村支兩委成員帶隊的10餘人的治安巡邏隊伍,長年堅持每天24小時值班,多年來沒有發生一起治安案件。在移風易俗方面,村民也積極回響村裡的號召,實行喜喪事簡辦,把節約的款項用於興建村里公益事業,每年該村都可以從喜喪事中節約資金三四萬元,投入到村裡的公益事業建設當中,尊老愛幼風氣也日益濃厚。
自2002年以來,村里每逢春節、重陽節都給老人送上一份禮品,給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送上200元生日賀禮,祝福老人們身體健康,錢雖然不多,但能讓老人們感覺到集體的溫暖。
從2003年開始,在村裡的有限資金中撥出專款,對考上大學的學生每年給與600元的資助,給全村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通過開展評比“好公婆、好妯娌、好婆媳、好媳婦”、“五好家庭”等活動,使廣大村民民眾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教育,尊老愛幼、團結鄰里之風蔚然興起,一種文明民主的社會新風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