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平(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

李太平,男,1963年生,教育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擔任中國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科普碩士)委員,湖北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武漢市教育科學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2010年獲得武漢市人民政府專項津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太平
  • 出生日期:1963年
  • 畢業院校湖北大學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77年9月—1978年7月,湖北省蘄春縣西河驛中學讀國中;
1978年9月—1982年7月湖北省蘄春縣第一高級中學讀書;
1982年9月—1986年7月,湖北大學政治教育系讀書,法學學士學位;
1988年9月—1991年7月,湖北大學政治教育系讀研究生,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1995年9月—1998年7月,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1986年7月—1988年8月湖北大冶師範學校教書;
1991年7月—1995年9月,湖北大學政治教育系教書;
1998年7月—2000年9月,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後流動站研究人員;
2000年9月在華東師範大學被評為副教授;
2000年9月至今,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工作,從事教育學原理和德育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
2004年12月破格評為教授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美國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做訪問學者。
2013年11月任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主講課程

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課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學原理博士研究生課程:教育基本理論專題研究;專業學位教育博士研究生課程:學校教育原理;專業學位教育碩士研究生課程:教育學原理。

研究方向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重點項目:《交往教育論》。課題編號:01JA880041。
2、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科技時代的學校德育》。課題編號:DEA010205。
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重點項目:《中國教育研究的理論反思》。課題編號:08JA880025。
4、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重點課題:《學校德育的使命研究》,課題編號:DEA09028。

主要貢獻

發表論文
1、《中國德育思想史綱》(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負責撰寫第三編和第四編的一部分,字數約16萬字。
2、《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獨著,20萬字),紅旗出版社1999年版。2003年獲湖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3、《全球問題與德育》(獨著,25萬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003年獲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2004年獲湖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4、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國小三年級上、下冊,四年級上、下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006年,分冊主編。
6、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湖北省地方教材《中華民族精神教育讀本》,華中科技大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7.4萬字,副主編。(共《中華民族精神教育讀本》4冊)
7、《普及與提高——中國初等教育60年》(合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8、《科學教育論》(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336千字。
9、《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208千字。
10、《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修訂版),(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11、《學校德育的使命——重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280千字。
1、朱熹關於品德心理結構的思想,《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倫理學》(人民大學複印資料)1994年第3期。
2、班集體與個性形成,《教育評論》1996年第5期。
3、清代乾嘉漢學德育思想的特點,《教育史研究》1996年第3期。
4、宋明理學德育思想特點探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1997年第1期。
5、民族文化心理與教育觀念的更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6、可持續發展和道德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1期。
7、用可持續發展理論充實德育,《中國教育報》1998年3月18日。
8、灌輸式教學及其批判,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9、科技教育的育德功能,《中國教育學刊》1999年第5期。
10、論信仰教育,《教育評論》2001年第1期。

獲獎記錄

2003年湖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3年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
2004年湖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6年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6年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二);
2009年武漢市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13年武漢市第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3年第八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