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元

李喜元

李喜元是遼陽人,他出生在北門外,家境貧寒,但從小酷愛曲藝,7、8歲時經常到書場聽評書、大鼓,不想這竟為他日後從事評書創作打下了基礎。13歲時李喜元進遼陽紡織廠當學徒;他勤奮好學,利用業餘時間學會演奏各種樂器;解放後,他自編自演的山東快書等許多文藝節目多次代表工廠參加市裡的文藝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喜元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遼陽
  • 出生日期:1934年
  • 職業:高級編輯
  • 主要成就: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主任、高級編輯[1]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榮譽,

人物生平

李喜元是遼陽人,他出生在北門外,家境貧寒,但從小酷愛曲藝,7、8歲時經常到書場聽評書、大鼓,不想這竟為他日後從事評書創作打下了基礎。13歲時李喜元進遼陽紡織廠當學徒;他勤奮好學,利用業餘時間學會演奏各種樂器;解放後,他自編自演的山東快書等許多文藝節目多次代表工廠參加市裡的文藝演出。1960年,才華出眾的李喜元被選送到遼陽市文工團專職搞曲藝,同時還被聘為《遼陽日報》業餘副刊編輯。1964年,他調到鞍山人民廣播電台,擔任文藝節目編輯。有了文藝廣播的平台,李喜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愛的文藝工作中去。
此前,鞍山電台播出的文藝節目只有歌曲,比較單調。為了豐富文藝廣播,李喜元把全市的文藝愛好者發動起來,增加了評書、快板、相聲、大鼓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由此也把鞍山曲藝團給盤活了。李喜元編寫的山東快書《接雷鋒的車》、快板書《搶炸藥》等曲藝節目短小精悍,語言風趣,深受聽眾歡迎。當時正值鞍鋼三大工程建設時期,晚上6點30分聽鞍山電台文藝節目成為一線工人最大的享受。後來,聽眾寫信希望能聽到長篇評書。為滿足聽眾要求,李喜元決定開辦評書連播專欄。於是請來老藝人楊田榮,一起錄製《林海雪原》等作品,播出後反響很大。直至文革開始,文藝節目全被叫停,文藝編輯都被下放。
1971年,李喜元從盤錦農場勞動兩年回到鞍山電台。面對“樣板戲”獨占藝壇的局面,他大膽地向台領導提出恢複評書連播節目的意見,把被迫停播長達5年之久的評書連播節目在全國廣播系統中第一個恢復起來。他冒著風險,衝破阻力,確定採用作家李雲德的長篇小說《沸騰的群山》。這部小說描寫了遼南一座礦山恢復生產建設,又重新沸騰起來。李喜元與小說的作者李雲德取得了聯繫,並和著名評書老藝術家楊田榮研究改編好這部書。他們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這部長篇評書《沸騰的群山》改編錄製成功。當《沸騰的群山》第一次播出後,四十里鋼城也沸騰了,像雪片般的聽眾來信,每天近百封地飛進電台,聽眾紛紛表達他們對評書的喜愛和讚揚。之後李喜元又錄製了《激戰無名川》、《艷陽天》、《金光大道》、《閃閃的紅星》等10多部新評書,評書節目均安排在電台收聽率最高的黃金時間。
粉碎“四人幫”後又迎來了文藝的春天,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廣大聽眾希望電台播出更多更好的評書節目。李喜元衝破“左”的禁區,大膽提出播講傳統評書。1979年,全國還沒有一家電台播放傳統評書,這一想法引起爭議,選什麼題材的作品更是沒有著落。恰好這時《光明日報》發表一篇《論民族英雄岳飛》的文章,文中充分肯定岳飛是一位愛國者,是民族英雄。李喜元深受啟發,心中豁然開朗:“就錄《岳飛傳》!”他馬上把自己的決定向領導匯報,得到了領導的支持。
為了播好這部書,李喜元幾經挑選,最後確定由戲曲團東北大鼓演員劉蘭芳來說《岳飛傳》,劉蘭芳是遼陽同鄉,說過新書,吐字清晰,語言流暢,富於激情,而且年紀輕,接受新事物快,並有女同志的演播特點,更容易讓人耳目一新。
演員選定了,評書劇本就成了關鍵。當時李喜元和劉蘭芳手裡只有一本舊書《說岳全傳》小冊子,而且裡面的故事情節雜、框子舊、迷信成分多,給改編帶來了很大困難。李喜元白天工作查找資料,下班以後同劉蘭芳一起編輯劇本,晚上錄製,邊錄邊修改。剛開始的時候,錄一講就需要幾個小時。有時劉蘭芳完成演出任務後才能來電台說書,錄音常常到半夜。劉蘭芳走後,李喜元還要審聽,修改劇本,常常通宵達旦。
夜以繼日地工作了兩個多月以後,《岳飛傳》終於錄製完成,1979年9月正式開播。播後的效應出乎所有的人意料:
每天晚上6時30分,40里鋼城萬人空巷,人們都三五成群地在收聽劉蘭芳播講的《岳飛傳》;
鞍山大小商店積壓多年的半導體收音機被搶購一空;
電影院敬告觀眾:為保證大家聽到《岳飛傳》,放映時間順延;
全國大部分省市電台都來鞍山複製播出《岳飛傳》;《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遼寧日報》、《文匯報》、新華社等多家媒體刊登了評書《岳飛傳》的評論性文章;
文藝部收到聽眾盛讚《岳飛傳》和提出寶貴意見的來信5000餘封;
劉蘭芳一舉成名,全國掀起了“一部岳傳忠奸史,滿城爭說劉蘭芳”的熱潮。中國國際電台要求劉蘭芳向孟加拉國和印度演播評書並致新年祝辭……
繼《岳飛傳》之後,李喜元又錄製了《楊家將》、《薛家將》、《隋唐演義》等近百部傳統評書,並推向全國近百家電台播放。受鞍山電台影響,其他電台、電視台也都錄製傳統題材評書,致使傳統評書題材逐漸枯竭,其內容、形式也趨於公式化、雷同化,已經不能滿足聽眾的需求。李喜元著手改革,他提出了選用近代史題材錄製評書節目的新思路,並得到了電台領導的認可。
李喜元開始了新的嘗試。1984年,他同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一起合作改編成了長篇評書《百年風雲》,這部評書播出後,又一次在全國引起轟動!
100多家廣播電台來鞍山複製評書《百年風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應廣大聽眾要求將這部書連續兩次播出;全國各地的學校、部隊、機關單位將這個節目作為愛國主義教育課,要求每日必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大專院校將這部書作為歷史教材,並掀起了一場學習近代史熱潮。
原中央領導薄一波在中南海接見了李喜元,鼓勵他繼續辦好評書節目。薄老還為鞍山電台的評書節目題詞:“發展評書這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這對鞍山人民廣播電台是個激勵,對李喜元更是一個鼓舞。回來後,在上級的支持下,鞍山廣播電視局成立了評書生產製作中心,李喜元任主任,每年向全國各地提供4、5部長篇評書。
來自黑龍江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張少佐說,李喜元編輯、製作評書不僅精益求精,把好質量的重要一關,更重要的是他幫著演員研究情節,分析人物如何塑造,隨時隨地給予評書演員以指導。他來鞍山和李喜元一起錄製評書的最大收穫就是播講評書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說書的風格也有所變化。
從1965年開始,李喜元和楊田榮張賀芳劉蘭芳單田芳鞏寶生連麗如陳麗君張少佐葉景林、楊佩琴、石連君、趙維利等人合作,先後改編了近200部評書,提供給國內百餘家電台及海外華語電台。
1995年,李喜元退休了,可他退休不退崗,被返聘回鞍山人民廣播電台。退休以後的10幾年時間裡,仍編輯、製作他鐘愛的評書節目。

個人作品

1979年李喜元錄製了《岳飛傳》,之後又錄製《楊家將》、《薛家將》、《隋唐演義》等近百部傳統評書,並推向全國近百家電台播放。他同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一起合作,收集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國》等50多部近代史的資料,改編成了長篇評書《百年風雲》。這部評書長達220講,分上、中、下三部,從鴉片戰爭說到辛亥革命,講述了近500年的歷史史實,內容引人入勝,風格波瀾壯闊。

榮譽

2008年,鞍山評書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鞍山由此獲得“評書之鄉”的美譽。而李喜元個人的榮譽也串成了長長的一串:連續多年遼寧省優秀新聞工作者,兩次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連續多年省、市勞動模範、鞍山市直機關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2006年鞍山市雙優先進個人,1993年起享受鞍山市政府特殊津貼獎……許多媒體報導了李喜元事跡。2008年,遼陽、鞍山兩地電視台先後為李喜元錄播了人物專題,以彰顯其在評書藝術中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