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欣

李同欣,男,當代著名書畫鑑賞家,1943年1月9日生於中國上海市延安中路上海展覽館原哈同花園對面的四明村108號(現上海名人村)。祖籍山東淄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同欣
  • 出生地:中國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43年1月9日
  • 職業:著名書畫鑑賞家
家庭背景,習畫歷程,

家庭背景

曾祖父少時即舉進士,受命赴成都府任職。祖父李毓芝(南峰)。三祖父李毓萬(青選)均為早期的辛亥革命元老。李同欣為李氏家族長房中的長子、長孫,祖輩對他寄予厚望,故又名李權。他的父親李昌祺(壽卿)生於1908年,曾在財政部任職,抗日戰爭爆發後,又轉到福建廈門、浙江加善、上海以及淄博老家。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他的父親重回南京任職。1946年初,其母鄭淑芳帶著李同欣和未滿周歲的胞弟李同勝(李柄)乘飛機赴南京合家團聚。
李昌祺與人為善,為人厚道而正直,且廣交遊,善書法,愛收藏,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鑑賞家。著名畫家謝稚柳夫婦常向他請教,書法家沈尹默先生也盛讚他精湛的蠅頭小楷書法和獨到的鑑賞能力。許多京劇界、書畫界的名人均為家中的座上客,時而有雅聚揮毫。李同欣自幼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就與藝術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9年新中國成立。李氏家族中的一些人飛往中國台灣、香港和美國。但也有不少人是參加共產黨革命的。李昌祺雖無黨無派,卻本著家傳的精神,曾營救、擔保、幫助過多位共產黨的高層人士,所以沒選擇飛台灣,而是帶著全家離開南京轉往上海。上海市副市長曹荻秋安排他在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外灘24號任檢查輔導組組長,負責銀行的業務管理工作,成為新中國成立後負責金融業務的機關幹部。為展示愛國的赤誠之心,還向國家捐獻了家族祖輩珍藏的商周青銅鼎。

習畫歷程

李同欣白幼習畫,師承顏文梁先生,並得到姚伯李先生、劉海粟先生指導。他酷愛藝術,從小嚴格要求自己,鍥而不捨,勤學苦練,打下了堅實的素描基礎,五十年代被譽為當地神童。早年曾以稀、松樵為名發表作品。1961-1964年在上海市青年宮教畫。當時曾在青年宮授課的有顏文梁先生、劉海粟先生、韓和平先生、李詠森先生等,以李同欣年齡最小,人稱小李老師。1962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孟光教授曾邀他帶著作品到專科學校教室中做示範,並推薦他教畫。多年來曾跟他習畫的,有的已成為當代傑出的畫家,陳逸飛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同欣的恩師姚伯李先生,揚州人,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以及四十年代曾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教授,曾與魯迅先生共事,民盟主席李濟深是姚伯李的學生也是好友。五十年代後,姚老先生隱居上海,住在李家樓上,使李同欣得以有與恩師朝夕相處的機會。姚老先生是一位書畫、篆刻、易經、佛學、道教、氣功樣樣精通的高人,功力非凡。李同欣是姚老先生高齡隱居後唯一的關門弟子。
經名師指點,五六十年代仍在畫。文化大革命來臨之前,聽從姚老先生對他“不見圭角、不求聞達、養精蓄銳”暫不宜太露的教導,讓他從專門畫畫的隊伍轉入工人美術工作者——美工的行列繼續作畫。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橫掃一切,老師們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姚老師沒有受到衝擊,因為在這之前他無疾而終)。那年月,專門畫畫的掃地了,工人美術家們整天在作畫:報社裡畫、出版社畫、到飛機場畫、到部隊里畫,這手藝成了工具,整天不在單位,到處被借用,有時幾個地方、幾個展覽會同時搶著借用。美術館的重點創作也有份,人緣好,路路通,到處都搶著借用,熱門。市里、區里、外省、外市、全國到處跑,日畫、夜畫經常通宵達旦地畫,作品還送出國外展覽(當然那是當時對我們友好的國家),這也練出了要畫什麼都可以的本事。
2005年11月22日,李同欣的《夢牽故鄉水、情系地球村》與我國李忠良的《含著橄欖枝的和平鴿》大型抽象畫為慶祝聯合國成立60周年,聯合國文娛理事中國書會22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了油畫展。
其代表作有《經典素描必讀·李同欣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