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協中(歷史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協中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末期,他的詩作反映出了詩人的生活經歷及思想變化脈絡,在一定程度上出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他的詩體裁廣泛,不拘一格,或二三言,或數百言,直抒胸臆 ,不尚雕飾,自然渾成,短歌行質樸有味,五七言平濃奇淡,有一種古樸美。但他的詩在正視現實,反映現實方面多有忌諱、迴避和沖淡,詩人藉助模山范水、批風抹月和詠史詠物抒發個人的閒情逸緻和牢騷抑鬱,形成了清淡質樸的詩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協中
  • 出生地:西寧
  • 出生日期:1797
  • 逝世日期:1876?
人物基本信息,個人主要經歷,評價,

人物基本信息

李協中(1797--1876?)字和庵,西寧人。

個人主要經歷

青年時代的李協中有著積極的入世精神,並且自許甚高,認為“入幕拜公卿,懷才敢自負”。1830年(道光十年)他抱著“一介書生萬里游,玉關以外覓封侯”的願望從軍新疆,結果未能如願,只好 回鄉以賣文教書為生。在困苦中,詩人雖曾有“予獨幽處兮不逢時,誰予憐兮解愁斛”,“憂鬱以終生兮,聊窮途一哭“的傷嘆,但詩人懷才自負,壯心不已,“雲雨起蛟龍,池中養不久”,“金池許蛟龍,他年作雨霖”,大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胸襟。這一時期詩人寫了一些詠物興懷,自警自策的短詩,寓意雋永,堪稱佳作,如:
雲霄直上,風雪不侵;
竹箭有筠,松柏有心。
(《志堅歌》)
千駟弗顧,萬鐘是羞;
有甚此者,予取予求。
(《得欲歌》)
1837年(道光十七年)李協中被選為拔貢。朝考初試,又取為一等第三名,先後任直隸(今河北省)大興、順天、束鹿等八縣知縣。在仕途上他逐漸認識到他所追求的並非是理想的,他看到的社會現實是“古道今非是”,“岐中又有岐”,官場上是“世情非舊原多幻,花樣翻新須細看”,官吏們則是“群鶩稻粱爭為己”。面對複雜而又險惡的社會環境,詩人即不甘心同流合污,又無力回天,只得“本不糊塗佯作痴”,這時的詩人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倒是有所清醒了,然而隨之,詩人由積入世變為消極入世轉變為消遁世思想。1850年冬,他辭官回到了闊別十二載的故鄉。
李協中回到西寧後,在西寧建了一處小別墅,自謂登樓東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景可觀,所以取名“時樂樓”,寫了《時樂樓八景》詩十六首,描寫西寧山川風光,地方風情, 如:
北山橫郭遠浮青,一帶晴嵐繞翠屏。
卻恨迷離偏遮柳,許多好景辨零星。
(《北郭浮嵐》)
出谷早鶯弄舌尖,詩腸鼓吹耳針砭。
柳絲春雨絲絲細,一串歌喉貫入簾。
(《春鶯 流語》)
詩人雖不滿社會現實,卻又看不到出路,只好寄希望於復古,他自己更是“冠古衣古貌更古”。只是清夢不永,在垂暮之年再度出仕廣東。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蝗》、《大風》等詩篇,反映了河湟地區“炊煙斷村”,“可憐花木誰為主,無價麻絲莫倩童”的社會現實,不失為研究西寧近代歷史的可貴資料。
“久欲家居居不得”的李協中,在1867年(同治六年)以七十多歲的高齡再度赴京候補,第二年分發廣東從化知縣。詩人寫了《暮遠遊》、《寄家人》等感情真摯的長詩。在官場上他遇到的是“能手都翻花樣巧”,他自己則是“老來難步剪裁工”。在從化任上待了七年又七月,在1876年(光緒二年)因病辭官回到西寧,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評價

李協中一生著述頗豐,可惜多毀於火,存詩輯為《雙榆草堂詩集》,有光緒二年廣東西湖街以文堂刻本存世。據《甘肅新通·藝文目錄》記載,還著有《說說草》、《四書楹聯》等。他擅長書法,墨跡廣留於西寧民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