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林(人民日報原編輯)

李克林(1916-2003),原名李振瀛,也曾用李熒這個名字,河南鄧縣人。曾任人民日報農村部主任,是參加了人民日報創建的為數不多的女編輯(記者)之一。為著名學者李銀河之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克林
  • 別名:李振瀛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6
  • 逝世日期:2003
  • 職業:曾任人民日報農村部主任
人物經歷
李克林,原名李振瀛,也曾用李熒這個名字,河南鄧縣人,1916年9月生於崗岔樓村一個地主家庭。她降生時,父親李超千是村裡的國小教師,在當地算是個有文化的人。李克林還沒有懂事,母親去世了。繼母對李克林不好,父親在李克林5歲時把她送到生母的娘家,和外婆相依為命,由舅舅教著識字。幼小的李克林識字很快,使舅舅暗暗稱奇。
20世紀初的豫南社會非常混亂,土匪橫行。李克林的祖父是一個大地主,在當地是一個說話帶響的人物。他在家院門口修起了一個崗樓,一旦遭遇土匪襲擊,全家人就躲到崗樓里去。李克林7歲那年,祖父病故。就在出殯的那天晚上,月黑風高,土匪乘亂襲來,舉火燒毀了祖父的靈柩,將一家人嚇得喪魂失魄。從那以後,李氏家道漸漸衰落了。李克林的父親到縣城裡躲了些日子,對家鄉農耕之事也漸漸管得少了,以當國小教師為主業。
經歷了祖父出殯那個駭人之夜的李克林回到了外婆家。舅舅也是一個地主,且是當地書香人家,有相當多的藏書,幼年李克林很快愛上了中國古典小說。她喜歡書中殺富濟貧的好漢,希望過上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10歲的時候,舅舅家為躲避土匪一度搬進新野縣城,就送她上了國小。開始她還有些跟不上,但一年以後就成了班上成績優異的學生。喜歡讀書的李克林很快就知道,舅舅讓她上完國小就回家。
李克林的表兄弟們多在上中學,回家紛紛講述學校生活,李克林陡生羨慕之情,但覺得他們都是男孩,自己沒法比。可是有一天,她發現自己有一個名叫孟昭蓮的表姐,在鄧縣縣城裡上寄宿制的女子中學。有段時間她經常來家裡,談論學校生活,引起了李克林的極大興趣,就向父親表露了想上中學的心愿。沒想到這回父親竟同意了,李克林來到鄧縣上中學,從此離開了外婆。這是1930年,李克林14歲。
新知識催生心中的希望
李克林剛過10歲,家裡就給她訂了婚。李克林滿心不願意,又覺得自己還小,羞於談論婚嫁,也就不去管它。
在中學,她讀到了魯迅的書,又接觸到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還有高爾基的作品,深受影響。她對封建家庭充滿了怨艾,希望離開家庭,獨立生活。
3年後李克林國中畢業,老師們都說她的成績好,勸父親繼續供女兒上學。父親的日子也不寬裕,就和女兒商量今後怎么辦?原來,父親早已將女兒許配的那戶人家正在準備迎娶李克林。已經受到新思想薰陶的李克林哪裡肯依,表示自己決不跟父親回家,決不服從包辦婚姻。
好在天遂人願,此時父親的思想逐漸開明。他也很喜歡閱讀進步作家著作,尤其喜歡讀鄒韜奮辦的《生活》雜誌,立志做一個新人。當下他聽得女兒作此表示,也就遂了李克林的心愿。既然老師們說女兒學習好,就讓她去考試吧。結果,那戶人家等不及了,乾脆退婚。
17歲的李克林來到開封,同時報考女子高中和女子師範學校,而且都考上了。一開始,她上了開封女子高中,很快發現自己的英文基礎弱,教材全部是英文的,實在跟不上,加上家裡經濟情況吃緊,於是又轉入女子師範。
開封女子師範是官辦學校,每月發給學生6元錢,除去一伙食還能略有節餘,報考的人很多。李克林入學考試成績優異,自信心也加強了。
李克林在開封女師讀書3年,整整3個春秋都沒有回家。剛入學的時候,她的情緒還比較低沉,覺得社會黑暗毫無出路,書讀得再好能有什麼用?後來,在學校進步知識分子帶動下,她閱讀了許多進步書籍和傳單,尤其是閱讀了魯迅巴金的著作和蘇聯十月革命以後出現的新小說,思想逐漸開朗。她知道了,人民要過幸福的新生活,首先要打破舊世界。她暗自下了決心,一畢業就出去投奔革命,徹底改變黑暗社會。
1936年暑假,李克林從師範學校畢業,因一時沒有找到投奔革命的門路,只好到河南新野縣一個女子國小教書。半年後母校鄧縣女中有了機會,她又到那裡當了半年代課教師。
從延安到太行山
就在1937年的暑假裡,“七七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展開,河南的社會空氣一變而風雲激盪。這時,李克林得知紅軍長徵到了陝北。革命的中心在延安,她要到延安去。這回,又是表姐孟昭蓮當了表率,李克林和她作伴一起來到陝西渭南,延安就遙遙在望了。為解決盤纏之需,她們先在赫水鎮的一家農校得到了當代課教師的機會。
這段時間,李克林心情很愉快。有一張1937年11月30日攝於渭河邊的照片被保留了下來,照片上是充滿青春活力的李克林,旁邊有一個似乎正在低頭吸菸的外國小伙子,無人知曉他的名字,也許是個俄國人,因為照片背後有李克林的筆跡:“我不會吸您蘇聯的紙菸,但我卻會記著這個難得的相會。”下面是她的簽名:李熒(李克林上中學時用的名字)。不會有人知道這張照片的來歷了,照片中那個小伙子的故事深深地埋藏在李克林心底,現在已經消失了。
農校里有中共地下黨組織,了解到了李克林和表姐的進步傾向。年底,農校的王璋峰老師介紹她們去陝西三原縣安吳堡,到胡喬木馮文彬負責的青年訓練班學習。
經過青訓班的短暫學習,李克林在1938年1月來到延安,進入陝北公學學習。這位女性從此啟用了“李克林”的名字,一直用到最後的時刻。一個月後,李克林在延安入黨。後來她寫道:“我從小也沒個家,從此我有了溫暖的家。在革命隊伍里我感到無限的溫暖。”
在陝北公學學習數月後,她轉入抗大學習。1938年年底畢業前夕,129師政委鄧小平來抗大作報告。他講述的敵後根據地的戰鬥對李克林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她當即報名要求到敵後根據地,到太行山去工作,結果如願以償。
1938年12月9日,以抗大畢業同學為主、到華北敵後工作的人員50多人離開延安。他們經過鹹陽的時候,李克林和楊尚正(楊白冰)等31人在鹹陽被警察局扣留,在關押兩個月後轉到西安繼續扣押。受扣押期間,李克林被推選為黨的臨時組織負責人之一,帶領被關押人員與國民黨警察當局堅決鬥爭。實際上,到西安以後,對他們的關押已經鬆懈。1939年3月8日,日本飛機轟炸西安,李克林等被關押的戰友全部乘亂逃出,來到了七賢莊八路軍辦事處。他們短暫停留後轉赴太行山
這段被國民黨警察扣押的時間總共3個月,遭此磨難者被集體關押,因此是便於相互證明的。
奔向血火相搏鬥的太行山
1938年4月間,李克林來到了太行山根據地,在高揚領導下辦小報《平漢線報》。約到1939年下半年,林韋前來擔任該報負責人。他和李克林是抗大同期同學,但在抗大隻見過一面。共同的工作使他們彼此熟悉了。原來他們都愛好文學,有共同的語言。
後來,他們的小女兒李銀河說起父母的戀愛:一個夏天,有一次趟水過河,林韋站在淺水中拉了李克林一把。當他們的雙手連線在一起的時候,李克林的心劇烈跳動了。
他們於1939年11月結婚,李克林在次年生了第一個孩子。像那個時代拼力工作的人們那樣,李克林把剛出生的女兒寄養在老鄉家,自己回到工作第一線。她於1942年1月到1943年底,任河北贊皇縣委宣傳部長。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敵我雙方扭殺在一起,李克林親眼目睹了許多戰友的犧牲,戰火和血海交織的殘酷鬥爭給李克林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1944年初,李克林又懷孕了,上級將身體不便的她調回根據地中心,到太行區黨委宣傳部工作,她由此結識了自己的新領導——區黨委宣傳部長張磐石。
張磐石很快發現,李克林不但具有紮實的文字功底,富有實際工作經驗,而且思想敏銳,富於正義感,是乾新聞工作的一把好手。1946年4、5月間,鄧小平政委託付張磐石等創辦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張磐石馬上確定,李克林參加報社的創建。李克林生命中嶄新的一頁就此揭開了,她是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為數不多的幾位女編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