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來泰

李來泰(1624-1682)字仲章,號石台。江西臨川城南下橋寺人。明末清初學者、文學家

李來泰生於其父任學正的泰州學署。自幼聰慧不群,4歲開始讀書,6歲即能作對聯,12歲考中秀才。順治八年(1651)中舉人,第二年得中二甲第八名進士。屢試輒冠,有“英絕領袖”之目。初授工部虞衡司主事。順治十二年出任江南上江(今江蘇、安徽、上海一帶)學政。一到任,就當眾表態:“如不盡忠職守,當受戮於此。”隨即採取明職掌、端士習、正風俗、嚴考試、修社學等12項措施,使江寧學風為之大振,寒俊學士多得以獎掖。十七年,任蘇州、松江、常熟、鎮江糧儲道員,大力革除糧賦運轉中的弊端,一年就為當地百姓減輕負銀二萬餘兩,深受百姓愛戴。

基本介紹

  • 本名:李來泰
  • 別稱:字仲章
  • 字號:號石台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籍貫:江西臨川城南下橋寺
人物簡介,清史稿記載,

人物簡介

康熙五年(1666),受命整頓蘇州農田水利,因其改革措施遭到上司和同僚的忌恨而被革職。還鄉後,閉戶讀書、潛心著述。十三年,曾受過李來泰斥責的撫州知府王永茂,誣陷李與耿精忠部屬勾結陰謀叛亂,將他逮捕下獄,經多方營救,得免於罪。十八年(1679),由大臣舉薦,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列二等第一,授翰林院侍講,參與修撰《明史》,分撰“紀”、“傳”百餘篇,成績卓著,被譽為“獨備三長(史才、史識、史德),不愧鴻博之選。”二十年,主持湖廣鄉試,所取之士“皆文雅正、淳明不詭異”,學者仰其言行為師。康熙二十三年卒於京官邸。
李來泰為文廣博深奧,窮極雕鏤,不肯一語與人。但詩以平正通達稱。力主詩文創新,反對趨炎附勢、急功近利,勸人關心世事,勿賣弄才情,為清初著名八股文大家。前人評論他“熟於六經而運以史識,故辟畦開役,微顯闡幽,令讀者驚魂盪魄”,充分體現他“經史合一”的卓越才識。方苞說他“更能運才思於典則,庶無流弊”。他的詩以平正通達著稱。他在反映家鄉風貌的作品中,將傳說與大自然的綺麗融為一體,其《文昌橋二首》、《羊角石》、《洗墨池》、《翻經台》等為人們所喜好。他的《玉茗堂》、《荊公故宅》則抒發了詩人對臨川先賢湯顯祖、王安石的仰慕之情。著述甚多,歸里賦閒時編成《蓮龕集》40餘卷,因遭誣陷,被抄家時文稿俱失,其子士征、士昆四處蒐集,僅得16卷,存目於《四庫全書總目》,現已編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清史稿記載

李來泰[清](公元?年至一六八四年)字仲章,號石台,江西臨川人。生年不詳,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三年。年十二,補諸生;屢試輒冠,有“英絕領袖”之目。順治九年(公元一六五二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提督江南學政改,善學校獎,拔寒俊之士。授分守蘇松常道,缺裁乞歸。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應“博學鴻儒”科,試列二等第一。授翰林院侍講,與修明史。歷充湖廣鄉試正考官,取文雅正,時稱得人。後卒於京師。來泰之文,窮極雕鏤,但詩以平正通達稱。著有蓮龕集四十餘卷,毀於火,後人蒐集得半,今僅存十六卷,《清史列傳》行於世。
蓮龕集十六卷刋本
右國朝翰林侍講臨川李來泰撰。沈德潛云:先生文窮極雕鏤,詩獨以平正通達行之。能者固不可測。(浙江採集遺書總錄癸集下葉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