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簡

李中簡

[清] 李中簡(1721——1781)字廉衣,號文園,河北省任丘市長豐鎮西郝村人。

基本介紹

  • 本名:李中簡
  • 別稱:字 廉衣
  • 字號:號 文園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任丘市長豐鎮西郝村
  • 出生時間:1721
  • 去世時間:1781
  • 主要作品:嘉樹山房文集 詩集
  • 主要成就:李文園先生全集
個人簡介,人生經歷,

個人簡介

李中簡 (1721——1781),字廉衣,一字子敬,號文園。 河北省任丘市長豐鎮西郝村人。
李中簡 先生是清代乾隆時期享譽文壇的文學家,詩人。他以精湛的詩文造詣,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形成了獨特的詩風、文風,在清代文壇地位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文章“宏深肅括。詩歌純古深微。”其詩文如實記錄了當時國家的文化教育和社會經濟狀況,內容上至朝廷政要,下至黎庶百姓,以及山河名勝,地方史志等,涉及十分廣泛。他自二十八歲中進士、入翰林院、侍直內庭,以至任鹹安宮學總裁,九次歷任鄉試,會試主考官、分校官,兩次任提督學政等職。一生從事於國家的文化教育事業,為國家培育選拔了大批的俊才彥士,受到了清代名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人生經歷


一:李中簡生平及時代背景
李中簡先生出生於仕宦之家,書香門第,家族中不乏仕宦功名中人。其高祖李魁春乃明朝增廣生,河間府名紳,舉‘鄉飲正賓’,卒後如任丘鄉賢祠,著有“家訓”一文傳世。曾祖李天敘,明拔貢,清初詔舉賢良,詔任陝西平涼府通判,有;“撫敵殲寇”之功,封奉直大夫,崇祀鄉賢。從伯祖李陶清順治進士,授沔縣知縣,以父老未赴,崇祠鄉賢。叔祖李儀古,順治進士,歷任內三院(國史院、秘書院、宏文院)檢討,編修,修撰,國子監祭酒等職,著有《尚友山房文集》,《綸音匯記》。祖父李儀古,廩貢生,選臨城教諭。父李楫,字虛齋,國子太學生,候選縣丞,他們的事跡均載於《畿輔通志》,《任丘縣誌》。
李中簡先生幼時聰穎好學,飽讀詩書。受到良好的家風薰陶,教育,其伯兄李中理對他家教甚嚴,他又博聞強記,收益良多。他12歲補博士弟子員,以聰慧穎異受到順天府學政錢陳群的賞識。錢對其多有教誨和提攜,在錢陳群的推薦下入保定蓮池書院,遂得良好進修機會,學業大進。乾隆九年,鄉試中舉,名列鄉魁。在保定舉行的一次觀風試中,他的文章以剛勁俊秀而受到稱讚,被取為超等第一。直隸學署以其品學兼優,特獎送他一方書有‘一省偉人’的匾額,懸掛於李氏宗祠的過廳上。可惜在1943年日寇侵占華北期間,李氏宗祠與此匾均被焚毀於侵略者燃起的戰火之中。
乾隆十三年,(1748)28歲的李中簡考取二甲進士,選庶吉士,入翰林院,從此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未久,因父母相繼去世,在家守制6年。乾隆20年,守孝期滿,赴京授職編修。繼而升鹹安宮學總裁,後典試山東任主考,入直上書房,擢升侍講學士。24年出任雲南省提督學政,三年任滿歸京,仍入直上書房。33年,35年,分別典試湖南,湖北,任主考。36年春,任恩科會試分校官,次年出任山東省提督學政。乾隆三十九年山東王倫率農民造反起義,因為王倫是他當年任山東主考官時取中的舉人而受到牽連。接連被貶黜三次。但乾隆皇帝“念他平生謹慎依然賞給編修,仍命入直內廷………”乾隆四十二年,因病乞退,歸隱在北京右安門內南榺草堂(舊名道士園)。從此杜門著述,潛心治學,四年後,病故於故籍任丘西郝村,年六十歲。
二;文學成就
李中簡先生是清代有名的“瀛州七子”之一。所謂瀛州,是古人對於明清時直隸河間府一帶地區的稱謂,其區域包括河間,保定,任丘,獻縣等。清乾隆年間北方文壇活躍著七位祖籍這一方的文人,他們是;邊連寶,劉炳,戈岱,李中簡,邊繼祖,戈濤,紀昀。由於他們關係密切,互相以詩文唱和,且各有風格,駢佳臻美,故有‘瀛州七子’之稱。當時著名的詩壇大老錢陳群對‘瀛州七子’非常器重,曾在,《懷瀛州七子》詩和序中,表達了他不僅認可七子的地位,而且對七子尊敬有加,反映出他們之間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序中說“瀛海舟次,寄懷邊征君連寶,劉太守炳,戈編修岱,李編修中簡,邊檢討繼祖,戈庶常濤,紀孝廉昀,七人皆河間郡人”詩云;“七栽衡文地,星旌指近畿。非予樹桃李,此郡本芳菲。諸子驤皇路,邊生隱少微。偶然成出處,終見受恩暉。聖主憐衰病,勞人暫息歸。一從叨祖席,且自賦初衣。鏡識吟詩瘦,心知得道肥。有時成獨賞,握手已先違。大雅誰當繼,由來見者稀。相期各努力,聊以答依依。”
七子之一的李中簡,在詩文方面具有極深的造詣。他自幼做詩,早年得到詩壇巨擘錢陳群的點撥,又與瀋陽戴遂堂先生講論詩法,並不斷與詩友切磋
深得寫作要領。在詩論方面尊崇漢唐及宋代的詩歌傳統,論者說他“於詩五古宗漢魏,盛唐,七古專學大蘇”。可見他並不拘守漢魏,或者抱殘唐宋,而是放眼於中國詩歌傳統的整體。所以在談到李中簡的詩文時,有人把他和當時的文壇儒宗朱筠,朱矽,紀昀等人相提並論,稱“先生在詞館與同里笥河兄弟及紀
曉嵐大宗伯齊名,相切摩一時,文譽冠冕海內”。這個評價是中肯而又切實的李中簡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文賦,他的詩歌不僅取材廣泛內容豐富,且詩風純古深微,用典博恰,格調清新,不拘一格。他的詩作既有氣勢磅礴的豪邁跌宕之風,又有深遠真性的流露。既有對祖國山河佳勝的讚美,又有對窮民貧婦的傷詠。有的詩借詠風月以言志,有的詩因賦花草而抒情。或懷古,或吟今,或登高,或眺遠,詩無不在,把詩情與物景有機的融為一體展示了詩人的博大而豐富的內心世界。李中簡的詩文以“詞潔而義宏,氣充而理達”的特點與風格,不脛而走,廣為傳誦,為文人學士所崇尚,甚至被奉為楷模。其時的名士陸耀稱讚說;“吾丘李廉衣先生,早負盛名,自其登第之日,闈牘一出,傳誦藝林,…….世人望之如祥麟威鳳攀溯無從……凡應奉酬贈諸作,亦既和聲鳴盛,為高岡之()鳳。乃於滇,於楚,於齊魯,皇華隰原,歷志土風,令人如身游其境而目擊其狀信乎,其工於詞矣。至如詠懷古風諸什,溫柔敦厚,原本敦厚,益嘆先生志趣之正與學養之粹。”
李中簡生逢乾隆盛世,不免要為朝廷和皇帝作些歌功頌德之類的詩文和酬答詩友的應景之作。但他在這些詩文中儘量充實積極的內容,曲折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在乾隆五十歲壽誕時,李寫了一篇“萬壽無疆頌”在稱頌君王的“大孝,勤政,睿文,聖武……”等所謂九大功德的同時,也含蓄的向皇帝進行了以民為本,守業非易,厲行躬儉的規諫,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納蒸黎於壽域,德協無為;躋庶類於春台,民知有慶。協千靈之景運,昭萬世之宏休……思艱於易,無醉間乎暑雨祁寒;圖匱於豐,普照於窮檐部屋。動得天度,止得地意……且夫在肇造經綸之日,則創業為艱;當丕承佑啟之年,守成非易。故前人沐雨櫛風之業,既昭示乎來茲;而繼體覲光揚列之勤,倍求祥於始事……為兆民惜物力,為百爾勵官常。皆諒親上之同心,未許媚茲之自獻。乃有播播黃髮,終惠林泉…”這些言辭,都是針對朝廷時弊進行的規諫,是居安思危的警告,對當時的清朝來說,可謂苦口良藥,可惜其時的皇帝和多數官員大都沉溺在太平盛世的自我陶醉中,沒有人理會他所發出的清醒不諧之音。對此,清代學者孫星衍說:“先生之文宏深肅括,穆然有扶世翼教之深心。…….”
李中簡的詩文著作保存下來的有《嘉樹山房文集》8卷,計文121篇。《嘉樹山房詩集》18卷,計詩歌1200餘首。他的詩文集在嘉慶六年經李學穎整理,刻板梓印行世,此書被清朝學者阮元收入到《四庫未收書輯刊》中,題其名為《李文園先生全集》。這些著作是李中簡一生的輝煌成就,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史資料,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總之李中簡對詩歌造詣精深,既吸取了古代詩歌的精華,又有自己的獨特建樹,在當時的詩壇上獨領風騷。乾隆朝的詞曲學家董元度如此評價他的詩:“匯群言之精液,唱大雅之宗風。陶鑄三唐,超軼兩宋,根諸至性,蔚為高華。錢沈凋謝,主持一代詩壇,非公奚屬……》。
三:為官清廉正直 體恤百姓
李中簡自步入仕途,在朝內外擔任過多種職務,既在朝中當過編修,起居注官,侍講學士等皇帝身邊的近臣,又外放數省,出任地方學政,鄉試主考官。宦海沉浮二十餘年他時時以踐履聖人之道的真儒自勖,以良能,良知的任意道德為圭臬,一生正直為人,不肯貪圖官位而去柔奸媚世。他在《清音亭記》一文中寫道:“人之居官也,一日在位,則一日不敢苟…….吾以適吾事焉,久暫非所論也…….。”紀昀曾有一首《懷李中簡》詩,是如此讚許他的:“廉衣振高節,神龍誰得控。傲物本無心,真氣自淳重。別我日已疏,昨宵猶入夢。古道良足惜,一官非所重。”
協辦大學士,四庫全書總裁蔡新嘆服的說:“先生(指李中簡)龐眉偉乾,風度疑如。自侍內廷,持節枋文,服官中外數十年,事上接下,一以誠信,生平未嘗有疾言遽色。凡見先生者,無論識與不識靡不肅然起敬。與人言,容色甚霽,款曲道故。而自詣先生欲有所陳者,微探意指囁嚅終席,終不敢吐而去……。”人們之所以對他肅然起敬,表示欽佩,全在於他以廉潔自守,嚴於律已所體現出的一身正氣。
李中簡多年為官,主要精力用於政事,公務,閒暇之時則沉緬於讀書和賦文的快樂之中,而對生活享樂則不甚追求,始終保持著樸素節儉的生活作風。就居處而言,簡樸的令人感嘆,居官多年竟未置自己的房產,曾和任國子監丞的伯兄李中理一起在崇文門外清華寺街,租了一所民宅居住。後來乾隆帝知道了他的清廉之狀敕賜園宅一處,登州知府趙懷玉感慨賦詩“就屋屢愁生計短,賜園猶憶主恩寬。”既是說的此事。在晚年退隱之後,曾與朋友的信中談到自己生活的窘迫情形,信中說:“簡行年六十,進取之意頹如,數年來徒以伯兄在官,兄弟相守,今孑然僑居旅食,自非長久計,欲歸家則家無數椽,守株觸藩,莫喻此情。”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一生廉潔,不蓄私產,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此外,他的清廉還體現在他對於家族子弟的教育方面。嗣子李學穎在任職浙江常山縣知縣時,曾為當地的茶商書寫牌匾,商家送他四十兩潤筆銀,學穎因惦記二老在京清寒,將此銀讓人捎回,以盡侍親之道,李中簡兄弟二人甚不以為然,斷然封銀責子,命其將銀退還商家,並回書告戒說:“汝以此金寄吾,吾非唯不喜,且倍加驚懼不安耳。”惟恐自己的子弟因一念之差而漸入受賄之途,墮為貪官污吏,落個上負國恩,下辱祖宗的罪名。
李中簡深度儒家民本思想的薰陶,自身恪守清正廉潔的操行,而又遵循先聖“愛民恤民”的古訓,對黎民百姓備加關懷,時時深入民間訪問疾苦,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民以幫助,這些動人情節在他寫的詩文中有生動的體現。如他看到京南地區因鬧水災,農民和村婦在泥土中種麥,寫了“試淤”二詩。山東鬧災荒,寫了“憫農”詩。在雲南任學政時,為井鹽工們寫詩題照,伸述了他們的困苦之狀……,這些詩句,可以和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杜陵叟”“賣炭翁”有相通之處。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能如此關懷,體恤窮苦百姓,確實難能可貴。
四:勤助教育事業 為國育才
李中簡以讀書治學發達,深悉文教事業對於國計民生的重要性,並為之不遺餘力地多方籌劃,以使學館更加完善,為國家培育更多的人才。他在擔任雲南省提督學政時,發現各學館中可供學子們閱讀的書籍甚少,除了四書五經外,很少見到其他書籍。為了豐富教學內容,給學子們提供更多知識,以開闊其眼界。他秉燭伏案,夜以繼日,儘自己平生所學,為學子們撰成帶有工具書性質的《行錄》二書,為學子指點迷津。復又摘選了司馬遷,賈誼,韓愈等自西漢以來,直至明朝從祀孔廟的諸位先賢論著,以充實閱讀內容,使學生們從比較單一的經書中走出來,把視野移向更為廣闊的知識領域,諸如社會,經濟,政治,歷史等個方面。
李中簡歷來主張講求實學,專尚實學,摒斥那些浮靡無用,華而不實的八股文,為了端正學風,為雲南諸生撰寫了《訓士學行略序》一文,闡明正確的為學之道,殷殷開導,用意深遠。在他看來,“明體達用,學行純美”是辦學宗旨,他殷切希望學生皆能照此原則進修,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正所謂“修之家則為良士,獻之廷則為良臣。大展其所學,則為良公卿岳牧,有益於國,有益於民,有益於人心風俗……。”這些論述深刻的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學教育的真精神,至今讀來仍然不乏其現實意義。出於加強雲南的文教事業和推行實學的考慮,李中簡不止於言講,且付諸身行。他每月按時到全省各地巡察,跋山涉水不憚勞苦。督飭各館學,義學教習嚴課學生,了解諸生的學習情況,為防止教習敷衍學業,敗壞學風,誤人子弟,他又撰寫了《飭諸生月課文》,頒發各館,義學,敦促學官,教習認真履行教職。更為可貴的是,他以教育家的敏銳目光,洞悉雲南館學和考試兩項中存在許多弊端。積極思考革除舊弊,創立新法,並以負責的精神,大膽向朝廷進言,表現出可貴的革新精神和為民請命的精神。乾隆二十六年,他接連給乾隆帝上了三道奏疏,請求在教育方面革故鼎新,在朝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三道奏疏都獲得了朝廷的批准並施行。
李中簡一生,凡一充總裁,三充主考,五充鄉,會試分校官,兩任提督學政。先後為國家培育,選拔了大批人才,取得了突出的業績。經他手為朝廷取進士四十八名,取舉人一百七十九名皆一時知名飽學之士,為朝廷的棟樑之材。錄取的秀才更是多不勝數,可謂桃李滿天下。
五:關於李中簡先生的歷史定位
舊時稱受人遵祟,堪為師表的八為宗師。《漢書,藝文志》載:“儒家者流……宗師仲尼”。明代稱提學道,清代稱提督學政為宗師。從人品道德上講,李中簡為官清廉正直,寵辱不驚,受人尊崇。從文學成就上講,他的遺著記錄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給後人留下了宏富的文化遺產,且詩文並茂,冠冕海內。從學術職位上講,他一充總裁,兩任提督學政,九次分別任鄉,會試主考,分校官,不辭辛勞為國育才選材取的顯著成就,堪為師表,誠可稱之為“一代宗師”
余雖有鈞沉史料,為先生立傳之夙志,然遲遲未敢動筆。植丙戌歲孟春,族侄根祥自北京來任丘,見族兄百善,忠宣,胞兄伯琳 並余,力倡厥事。盍簪計議,遂使駑馬強作負重之行。余自知學識菲薄,不足以傳先生。有感於先生業績,汩沒堙淪二百餘年之久。遂斗膽弄斧,竭駑鈍之愚誠。乃遍於梓里周咨族老,以至京津,搜史譜之遺,實口碑之傳,而資是編。
“史法曰記傳,曰編年,二者名為一體。馬班之書有年表,後漢以降,或缺之,先儒每以為憾。則記傳中未始無編年之例,後世大夫取其意為年譜,殆與列傳相為表里。自晉以後,或撰家記,或撰序訓,或撰家世編,用以揚先人潛德偉業,補邑志之缺遺,備史官之採擇。此固子孫之用心也。且古人歿而不可忘,則為之立傳,年譜之作,其亦由此意。”(清。張若桂)
此書仿效前人馮夢龍,蔡元放之《東周列國志》筆法,於每章節之首,弁以聯句,使讀者觀其章目,而知其內容。依先生之年譜,次第敘述。書中資料源於《中國通史》,《任丘縣誌》,《李氏族譜》,《嘉樹山房文集》等書,及部分咨訪的實之傳說。為避其枯燥堆砌之弊,使之有可讀性,於史料首尾穿插情景描述,及淺釋,評論之句。雖屬淺陋,然不敢睽其情,謬其意。文雖陋,然余析理居正,唯秉素心以對世人而報之於先生也。
近世文風大變,弄筆者多以荒誕淫博,奇邪不經之作,做為刺激村俗性情之商品,迎合時勢。以子虛烏有強加於先賢,借先賢之名,而行兜售牟利之實。余性素迂,未敢苟合,矧更不敢譁眾取寵以污先生英靈。
關於傳記文學的寫作,前人早有論述;記一人或一事之始末,網羅文獻,周咨博訪,實地考察,訪問故老。“積學以儲寶,研閱以窮照”(劉勰。文心雕龍),把書面材料跟實地訪問結合起來。“網路放失舊聞,略考其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究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先生之遺著豐矣,簡牘往來繁矣,僅部分摘選,斷以句讀。若悉采先生詩文原本或附標諸有關之作,則此書屬於史料彙編,而不成其為傳記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