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棠溪

朱棠溪(1904—1999年),字郁庭,福建福州市人,祖籍江蘇南京,著名書法家,福建書壇代表性人物之一。生前任福州畫院畫師、福州市政協書畫室畫師、福建逸仙藝苑書畫會會員、福州市書法篆刻研究會理事、福州市書法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棠溪
  • 出生日期:1904
  • 逝世日期:1999年
  • 職業:著名書法家
  • 籍貫:,福建福州市
個人成就,研究文章,

個人成就

朱棠溪自幼喜好書法,臨摹、研習王羲之、柳公權、趙孟頫、歐陽詢等晉唐諸,蜚聲全國,遠播港澳台地區以及日本、韓國、東南亞諸國。
朱棠溪書風取法高古,追晉唐,極具歐體形神,卻自成一體。字型工整穩健,奇偉遒勁,剛柔相濟;結體橫逸流暢,舒朗娟秀,奇險清潤;字距疏密得當,相呼相倚,千姿百態;布局法度謹嚴,端莊大方,壯闊恢宏。朱棠溪為人儒雅仁厚,嚴謹謙遜,淡泊名利,乃隱居於鬧市的儒者,廣為稱道。
朱棠溪作品參加全國第一屆、第二屆書法篆刻展、河南國際書法展、日本現代中國書道展等,被
國內外數十家書畫美術館院收藏。作品入編《中國現代書法選》、《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作品集》、《全國書法精品集》、《中國當代墨寶集》、《海峽書畫集》、《福州海內外書畫家作品集》、日本《現代中國書道展圖錄》、日本沖繩《福州書法展》、加拿大《祖國當代名家書畫集》及《韓國碑林》等,並發表在《書法》、《遼寧書法》、《福建日報》、《福州晚報》等多家報刊上。
朱棠溪著有《楷書習字帖》(福建人民出版社 1979年)、《地震科普字帖》(合著,地震出版社 1991年)以及《春聯積翠》等書。——資料來源: 網易 朱棠溪的部落格

研究文章

刻意求精 鍥而不捨
——朱棠溪先生談書法創作之路心得
朱棠溪書法作品朱棠溪書法作品
■資料來源: 網易 朱棠溪的部落格
中國文字從甲骨、金文、秦篆、漢隸及以後的楷書、行草,不知經過多少年代的演變、發展而後定形。書法就是隨著文字的發展,通過人們審美判斷的自覺性,神領意會,抑揚取捨,逐漸形成書法藝術。但由於各人的探求道路不同,在表現上各呈其妍,各具風格,遂成許多流派。前人對於書法評論甚多,大多說得很玄,莫測高深。如說某家字型道勁挺拔,某家字型古樸奇逸,甚至什麼肅穆莊重、圓潤秀麗、氣勢磅礴、流轉多姿等等。究竟標準是什麼?卻沒有一個說得清楚,使人一知半解,認為書法是一門高不可攀的藝術,望而生畏。或者說學習書法,須具天賦。有成就的書法家殆由天授,否則終老無成。這也和江淹夢筆生花,唐寅在九鯉湖夢神授墨之說,如出一轍。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的。拿我個人學書的經驗說,學書只要堅持“勤”、“恆”、“探”三個字,沒有不成功的。這就是刻意求精,契而不會,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持之以恆,習之以勤,不見異思遷,不泥古不化,入帖出帖,努力探索。 我很讚賞近代學者王國維以詞語作比喻。他說:做任何事業,都要經歷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沒有“望斷天涯路”的勤於追求;沒有“衣帶漸寬”,“人憔悴”的經久不變;沒有“眾里尋她千百度”的執著探索,是不可能成功的。王羲之說張芝“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心謝之”。學書臨池洗筆,而至全池的水,都為墨染,得花多大的艱苦勞動啊。這說明一個“勤”字,一個“恆”字。
我幼年即愛書法,見著字帖便抓來亂學。學了一段,覺得沒意思,又丟了。這樣反覆多次,始終不見進步。以後看了王僧虔《筆意贊》有四句話:“先臨《告誓》,次寫《黃庭》,骨肉豐潤,入妙通靈”,便決意從學王羲之入手。那時當然還不懂什麼叫做“骨肉豐潤,人妙通靈”。因為找不到《告誓》的範本,便改習歐陽詢,從此和歐體結了數十年的緣。蘇軾在《和子由論書詩》中說:“多好竟無成,不精安用多!”我就是一痴到底,心無二用,也不管別人的品藻譏彈。
歐書的特點是遒勁,筆畫紮實,以方為主,橫畫嚴整,直筆硬挺。結構於平正中見險峭,給人以刀戟森森之感。數十年來臨池學習,起先總覺得只得其形,平板乏味。通過長期實踐,始悟凡好的字,必然是神形俱全。形是皮肉筋骨,神是脂澤風采,只有二者俱備,方能達到入神通靈。這裡說的“形”,當然是指字形,如說很象歐體,是有形可憑的;“神”是說神采、神韻,是抽象的、不可模捉的,是學書者藝術修養和主觀情思,融匯在一起的,而審美觀點正是從此而生。沒有神韻的字,不可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劉載熙《書概》說:“意”是書之本,“象”是書之用,強調錶情達意。書法講究意與象、虛與實、剛與柔、靜與動、違與和、 曲與直、疏與密、向與背、方與圓、藏與露,是書法美學的結晶,但這都不是一融而會。我歷數十年揣摩其意,偶有所得,猶有未盡。後期所寫的字,更是盡力向這方面追求,現在已八十二歲了,仍感學無止境。“大江後浪推前浪”,後起的書法家,人材輩出,我願以餘生之年,既師古人,又師後秀,更師造化,為書壇貢其一愚之得。
《翰墨情深共白頭》
——記書法家朱棠溪及其夫人吳秀華
■林利本 卞美珍
我省著名的書法家、96歲高齡的朱棠溪先生住在福州東門晉安橋畔。近日的一個下午,我們慕名登門拜訪。開門的是朱老的夫人吳秀華女士。她一臉的秀逸溫婉,身體硬朗,手腳利索,不像年近九旬的老人。
房內的擺設儘管簡單樸素,卻不乏書卷氣和雅韻。書房內的牆壁,掛著福州書畫家贈送的楹聯和老牛圖,還有一面日本那霸市議長親署的“感謝狀”的鏡框;書架上排列著好幾層書;方桌上擺放著筆筒、硯台和紅木“鎮紙”,友人送來的花籃放在窗台上,“一得閣”墨汁飄來陣陣清香。
朱老正在臥室躺著,臉色清癯,精神矍鑠,連聲向我們說“恭迎、恭迎”。原來,去年中秋他不幸跌了一跤,致使行走不便,有好些日子沒能揮毫了。今天是周日,其住在公交公司宿舍的兒子和兒媳照例來家探視,正坐在床沿上,輕撫著朱老的腿和臂。兩側牆壁上醒目地掛著兩副對聯,紙色泛黃,字仍黛黑。長聯寫“毫端蘊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短聯寫“芳齡永繼,仙壽恆昌”,均為《紅樓夢》中的詩句,皆署“同秀華共期勉,壬申春棠溪書於益香亭”的款,字型舒朗挺拔。
壬申是1932年,這兩副對聯寄託著這對夫婦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和白頭偕老的憧憬,它們伴隨著朱老夫婦67個春秋了。67年以沫相濡的甘苦,67年同舟共濟的風雨,朱老夫婦今日思起,仍記憶猶新。朱老耳背,笑望著大家,而朱老夫人談鋒甚健,娓娓道來。
■千里姻緣翰墨牽
朱棠溪先生,字郁庭,1904年11月初三出生於南京的一家書香門第,其祖先乃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其父飽學,擅書法,棠溪自幼受其薰陶,耳濡目染,呀呀學語後便用紅磚在地上劃出“一、二”;入塾啟蒙時就能在描紅簿上描出點橫豎撇捺;13歲時入商學堂,拜師學書,臨摹古帖,對晉代陸璣的《平復帖》、王羲之的《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的《多寶塔感應碑》等字帖情有獨鐘。他聰穎,悟性高,寫出的字很有古意。17歲那年,他從商學堂畢業,不遠千里來到福建寧德接承其亡父的財務出納員工作,一呆就10年。工余仍筆練不輟,書藝精進。
因寫得一手好字,名聞遐邇,1931年初,棠溪先生被聘來到福州,仍當財務出納員,住進了鼓樓的“益香亭”宿舍。27歲的他,1.80米高的個頭,風華正茂,溫文爾雅。面對著歷史厚重、文化燦爛、風物薈萃的八閩首府,棠溪激動不已,躊躇滿志,深深地愛上了福州。
東鄰吳宅的秀華小姐,20齣頭,頗有大家閨秀的氣質,善良嫻靜,楚楚動人,對琴棋書畫早有涉獵,尤愛書法,喜舞文弄墨,對棠溪的人品才華心儀已久,隔三岔四來就教於棠溪。棠溪也喜愛這位美麗多才多藝的福州女子,就“好為人師”起來。久而久之,翰墨傳情,“書聖”作媒,兩個年輕人的心貼得近了。翌年春,秀華的父母在“聚春園”辦開宴席,為棠溪、秀華完婚。“益香亭”的洞房裡,棠溪寫的兩副《紅樓夢》對聯端端正正地掛在牆上:“毫端蘊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芳齡永繼,仙壽恆昌”,表達了他對她的深情和對共同事業的熱愛。桌面上安放著數本線裝古籍:唐代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和晉代王的《伯遠帖》等墨寶,是秀華前幾天特意到南后街舊書市“耕文堂”書坊里花重金買來的,作為新婚贈物,祝願郎君日後能成為大書法家。棠溪視此書為珍寶。
■深情凝成珠璣字
朱老的兒子是市公交公司的幹部,也能寫一手好字。他打開了一個木箱,一本本朱老的聘書、榮譽證書和入選作品集展現在我們眼前。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和福建省書法家協會的會員聘書,有省民革逸仙藝苑、市政協畫室和福州畫院的畫師證書,還有福州大學、廈門大學、西安博物館、開封博物館和周總理紀念館等單位因收藏朱老的作品而寄來的榮譽證書。朱老的書法作品廣泛流傳於省內外和日本、韓國、東南亞諸國以及港澳台地區。作品入編《中國當代名家書畫集》、《全國書法精品集》、《福州海內外書畫家作品集》、《海峽書畫集》、《日本那霸現代中國書道展》和《韓國碑林》等。福建人民出版社還為他發行了《楷書習字帖》和《春聯積翠》等書。于山、鼓山、西湖、林則徐紀念館、西禪寺、石竹山、武夷山等許多名勝,都鐫刻著他的書法作品,字字珠璣。朱老的作品繁多,有中堂、對聯和橫披等,尤以《木蘭辭》、《出師表》、《赤壁賦》、《琵琶行》、《岳陽樓記》和《朱子家訓》等中楷橫披為至珍。其書風取法高古,追晉唐,最具歐體形神,且別開蹊徑,獨樹一幟,字型橫逸流暢,奇偉娟秀,險中有穩;布局如行雲流水,恢宏壯闊,充滿音樂美感,創造性地發展了歐體書法藝術,蜚聲海內外。
朱公子深情地對我們說:“父親的成就,除了他本人對書法的熱愛、苦練和高尚的人格外,還得益於母親的無私奉獻。可以說,每件作品都是父母的深情凝結成的。”
婚後,棠溪夫婦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更加執著和痴迷了,專攻歐體,求其形,更求其神。那年端午,書房裡,小倆口又磋起書道了。棠溪說:“右軍之灑脫,真卿之沉穩,公權之飄逸,都是我們要把握的精髓呀!”秀華略有思索,說:“如果再把歐陽詢的偏正奇險結合進去,熔諸家書風於一爐,兼容並蓄,加以創新,豈不更妙?”“好!我們就朝這一方向努力吧!”棠溪答道。夫婦倆孜孜以求,禿筆成。
秀華為了讓夫君集中時間和精力寫字,辭掉了社會工作,以自己的才情、青春和美麗一門心思地“相夫教子”,去玉成夫君的事業。
1950年,46歲的棠溪先生轉到省婦幼保健院工作,一直到1972年退休。這時期,他的書法藝術更臻成熟。1970年,由福州市大鑑賞家王鐵藩先生推薦,朱棠溪成為福州畫院的畫師。接著,他的作品《魯迅惜花詩四律》參加了全國和日本的書法展,獲得大獎,好評如潮,名聲大噪,躋身於八閩最著名的書法家行列。
■縱老猶聞翰墨香
1973年,69歲的棠溪先生退休搬住東門。經歷了幾番人世滄桑的他,進入了心清如水、閒遠恬適的淡泊和超脫的境界,書藝也達到了爐火純青、臻神入妙的地步。
晚年的朱棠溪先生身體虛弱,耳朵失聰,好在有夫人秀華的悉心照料,依然揮毫不停,其作品的質量和數量都走上巔峰,有一件作品在1994年省第二屆書畫節中又獲大獎。
朱老提攜後學,常到老體協、學校講授書道,曾榮任省青年書法徵稿比賽的評選委員。他對前來求字者,總是有求必應。湧泉寺方丈普雨生前曾多次求字以轉贈僑胞,朱老每每滿足其求,後並灑淚為這位方丈的墓塔寫了楹聯。
朱老夫婦生有一男二女,現子孫滿堂。他們皆大有出息,十分孝敬老人。每到星期六,在省銀行任科長的長孫和在省通訊社當主任的次孫都會來到身邊。朱老夫人常讓兒孫們陪著朱老先生到鼓山、鳳丘山等瞻仰朱熹的摩崖題刻,汲取創作靈感。
夕陽依山,我們辭別了朱老一家。朱棠溪先生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吳秀華女士近90年的人生道路,特別是他們近70年的翰墨深情、為弘揚書法文化而鞠躬盡瘁的精神,深深地留在我們的心間。“祝朱老夫婦健康長壽”,我們心中這樣默會著。
(原文1989.8.14發表於《福州晚報》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