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圉山

朱圉山

朱圉,為我國亘古之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尚書·禹貢》與西傾、鳥鼠、太華連比而書,“禹敷水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曾歷“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漢書·地理志》冀註:“《禹貢》朱圉山在縣南。”《水經注》:“朱圉山有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太平寰宇記》:“朱圉山一名白貢山。”《明一統志》:“朱圉山在伏羌縣南三十里。”《禹貢錐指》:“在今伏羌縣南三十里,山色帶赤。”由此可見,朱圉山歷代有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圉山
  • 地理位置: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
  • 主峰石鼓山
  • 出處:《史記·秦本紀》
分布狀況,主要山峰,詳細解釋,摩崖石刻,

分布狀況

朱圉山為秦嶺支脈,層巒疊嶂,連峰聳峙,連綿於縣西南者,皆可稱為朱圉山。朱圉山極峰為石鼓,其脈北過艾家川,又拔地亘為十八盤,至古坡頭分東、西、中三梁,蜿蜒北衍,綿亘渭南。西梁北盡處為天馬山,中嶺北盡處為旗鼓山,東嶺北盡處為天門山。三嶺呈葉狀伸延,四通八達,磅礴於百里之間,崗巒縱橫,群峰峻秀,隨地異名。

主要山峰

石鼓山碧雲山飛來山龍台山烏龍山、靈鳳山、見龍山、無畏山、崎峪山、華蓋寺山、天門山、旗鼓山、大像山、天馬山、顯龍山、雪岩山、石門山、鳳台山、石臼山、掛劍山、六棱山、興國山、鼉山等。

詳細解釋

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及《趙世家》中曾經詳述秦的先世,說商朝晚期有戎胥軒,娶酈山之女,生中譎,“在西戎,保西垂”。中譎的兒子是飛(或作蜚)廉,飛廉的兒子是惡來,父子三代都是商朝末年的著名人物。《秦本紀》曾記載:“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但是秦人如何進入西陲,並且最早定居於何處,司馬遷並未說明。近年來清華大學入藏的戰國竹簡中曾發現了一部名為《系年》的古佚書,上面記載“飛廉東逃於商盍(奄)氏。成王伐商盍,殺飛廉,西遷商盍之民於邾虎(下去幾加壬)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則基本上澄清了歷史謎團,由《系年》簡文知道,商朝覆滅之後,飛廉由商都向東,逃奔商奄。奄國等嬴姓東方國族反周,亂事失敗以後,周朝將周公長子伯禽封到原來奄國的地方,建立魯國,統治"商奄之民"。同時明確指出周成王把商奄之民西遷到"邾虎(下去幾加壬)"這個地點,這也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邾虎(下去幾加壬)"即是《尚書·禹貢》雍州的"朱圉",《漢書·地理志》天水郡冀縣的"朱圄",在冀縣南梧中聚,可確定在今甘肅甘谷縣西南。而這裡恰好是毛家坪遺址所在地,也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秦文化遺址。
“圉”為馬場之意。朱圉山有景墩梁,亦稱九墩梁,今尚有九墩牧場,養馬歷史十分悠久,《甘谷縣誌》載:“縣南景墩梁,曾為非子牧馬之地。”非子為秦先祖,為周孝王牧馬,“馬蕃息,乃封非子於秦,為周附庸。”整個朱圉山,特別是古坡景墩梁一帶,牧草豐美,極宜畜牧。“秦人在疲憊困頓中越過隴山,在渭水流域終於找到這塊天賜沃壤時,也就找到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的第一座城堡。肥沃的土壤,豐茂的林草在大度地接納了秦人的艱辛時,也膨脹了秦人青劍東指的雄心。當秦人將他們英雄的先祖襄公、穆公安厝在離甘谷,離古坡最近的地方,並將‘縣’這種先進的管理制度作為占地治民的嘗試在甘谷落地開花時,也就將最大的信任給了甘谷。”(牛勃《此景》)

摩崖石刻

甘谷縣城西朱圉山岩上原有“禹奠朱圉”摩崖,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定天公路時毀去。
2006年11月重鐫“禹奠朱圉”,祭朱圉山神,邑人牛勃恭撰祭文,
文曰:
橫亘綿邈,磅礴縣南。維我朱圉,名垂禹典。
梧中一聚,三脈相衍。東為天門,西成馬鞍。
旗鼓雄中,氣勢巍然。石鼓靈鳳,摩雲參天。
華蓋雪岩,崎峪掛劍。恢弘壯美,峰盡奇觀。
禹王刊奠,秦祖縱鞭。絲綢如雲,唐蕃車輦。
王侯將相,勒石夢遠。天翻地覆,再譜新篇。
物華天寶,錦繡連綿。佑我生民,福壽綿延。
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弘揚國粹,祭我靈山。
千秋庇佑,萬代感念。靈其來格,享此肥甘。
尚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