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宇

朱劍宇

朱劍宇,原名朱建宇,1940年11月生,湖南邵陽人,中共黨員,國家退休幹部。朱劍宇1959年畢業於湖南邵陽師範。當過國小教師,搞過地、縣劇團編劇、導演演員,下放農村做過農民,到“三線”修鐵路,1980年後擔任縣文化館、文化局、文聯、縣委宣傳部幹部。

曾任湖南省雙峰縣文聯主席。為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婁底地區文聯委員、地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現為湖南省雙峰縣文聯名譽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劍宇
  • 別名:朱建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邵陽
  • 出生日期:1940年11月
  • 職業:國家幹部
  • 畢業院校:湖南邵陽師範
  • 代表作品:《花事》《三探集》《唱戲的癲子》《王憨山畫傳》《白馬事件》
人物介紹,個人經歷,主要作品,人物生平,浙南採風,作品簡介,

人物介紹

朱劍宇,湖南邵陽人,中共黨員。1959年畢業於湖南邵陽師範。湖南省雙峰縣文聯主席。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婁底地區文聯委員、地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作家--朱劍宇作家--朱劍宇
退休後,朱劍宇更加熱心文學創作。他積極參與本地區文、史、志之類編撰工作;他遍走大江南北,廣交朋友,汲取新知識。他深入民間,了解民眾,善於捕捉素材,不斷創造出新的作品。
朱劍宇先後主編文藝作品選集《翠微集》、《濤聲集》等7部及《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雙峰縣民間故事、民歌、諺語3個資料本:創作《梅龍山下》、《車奔泉流》、《海防線上》等大小舞台劇本20多個;創作電視連續劇《蔡和森》、《羅盛教》、《衡寶之戰》、《話說湖南人》及單本劇《山·水·人》、《田園宰相》、《曾國藩故里行》等多部;發表中篇小說《唱戲的癲子》、《死不了》等多部及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多篇。計200餘萬字。已出版自選散文集《三探集》、《七七八八集》。小說《鄉戀》獲湖南省文學創作二等獎,電視連續劇《羅盛教》獲省“五個一工程”二等獎。事跡被收入《湖南當代作家小傳》、《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湖南省政協委員名典》、《中華人物辭海》。主編《憨山世界》,主撰《雙峰春秋·文化篇》等。

個人經歷

朱劍宇簡歷
1940年11月出生湖南邵陽。
1956年考入湖南邵陽師範學校。
1959年8月分配在邵陽市郊燕子岩國小教書。
1960年2月奉調邵陽專區文工團任演員,兼學編劇。
1962年5月因邵專文工團撤銷,調雙峰縣文工團任演員、編劇、導演。
1963年創作大型花鼓戲《荒林河畔》,歌頌黨的地下武裝鬥爭。
1964年與人合作大型花鼓戲《梅龍山下“活龍王”》。
1973年重新回到雙峰縣文工團工作。當年根據一連環畫改編成歌劇《海防線上》,數年間創連續上演超千場的記錄。
1975年創作大型花鼓戲《涓水新歌》。
1980年調到雙峰縣文化館工作。
1981年創作的小說《鄉戀》,獲當年湖南省職工文學創作獎。
1982年底調到雙峰縣文化局工作。
1985年,參加雙峰縣文聯籌建工作,並當選為首屆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6年撰寫電視連續劇《蔡和森》,後被攝製在中央台及部分省台播放。
1987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花事》。
1990年開始釆訪寫作長篇報告文學《白馬事件》,後被迫停止。
1992年撰寫電視連續劇《羅盛教》,後被攝製在中央台及部分省台播放。
2000年在中共雙峰縣委宣傳部退休。當年出版散文集《三探集》(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3年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唱戲的癲子》(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4年撰寫長篇紀實文學《王憨山畫傳》,並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後獲2007年度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2007年長篇小說《花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9年長篇報告文學《白馬事件》完成,由民間集資自行出版。

主要作品

花事》、《三探集》、《唱戲的癲子》、《王憨山畫傳》、《白馬事件》、《七七八八集》等。
2014年1月出版《七七八八集》。

人物生平

突出主旋律
朱劍宇是公認的一支“筆桿子”。自1963年從事創作以來,堅持與時俱進,突出主旋律。1963年創作大型花鼓戲《荒林河畔》,歌頌黨的地下武裝鬥爭,1964年與人合作大型花鼓戲《梅龍山下“活龍王”》,歌頌全國水利紅旗千金水庫管理所所長聶炳發,《梅》劇赴長沙會演,受到當時省委主要領導的接見,《新湖南報》辟專版刊發劇評、劇照、創作談,省電台全部錄音播放。“文革”中,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他忍辱負重,在湘黔、枝柳鐵路工地“勞動改造”期間,他為雙峰縣鐵建民兵宣傳隊編導了一台又一台的小節目,活躍了工地文化生活,鼓舞了鐵建民兵的積極性。其中小戲《送鋪板》、表演唱《湘黔線上鐵姑娘》、對口劇《安全牌插到哪裡》等參加湘、桂、黔三省總指會演獲一等獎,該宣傳隊也因此被邵陽地區鐵路工程指揮部作為唯一的“前線”宣傳隊,派回向全區“後方”人民作匯報。重回縣文工團的1973年,他創作的大型歌劇《海防線上》,歌頌福建沿海軍民與蔣介石集團的鬥爭,自1973年至1977年,一直成了雙峰縣文工團唯一外出的優秀劇目,演出上千場,演遍湖南、江西等省,廣西北海市歌劇團、湖南寧鄉縣花鼓戲劇團還專程趕來雙峰觀摩學習,要求提供劇本、曲譜。1975年創作的大型花鼓戲《涓水新歌》歌頌了農民戰天鬥地的豪情。粉碎“四人幫”後,由於工作的調動,他的創作轉到了小說、電視劇方面,1981年創作的小說《鄉戀》以“不要忘記農村,不要忘記農民”為主題,獲當年全省職工文學創作獎。以後寫的電視連續劇《蔡和森》、《羅盛教》,均是歌頌革命先烈的題材。《羅盛教》還獲省“五個一工程”獎。為婁底電視台寫的《衡寶之戰》,為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攝製組拍攝的《墓碑後的故事》、《走遍中國》攝製組拍攝的《女傑之鄉》等三個專題、婁底電視台拍的《青樹坪言“敗”》,均由他寫出初稿,並讓他出鏡作了介紹。還應省委宣傳部之請,撰寫了電視專題片《話說湖南人》(四集),也是歌頌湖南人敢做敢為,當得大任的精神的。可以說,他的創作一直貫穿了一根主旋律的紅線。此外,他於2004年撰寫的長篇紀實文學《王憨山畫傳》,獲2007年度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是本市圖書類評獎以來的唯一獲獎作品。他創作的長篇小說《花事》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國發行。到目前為止,他已出版散文集《三探集》、中短小說集《唱戲的癲子》、長篇小說《花事》、長篇傳記文學《王憨山畫傳》、文藝評論集《憨山世界》等,創作累計已達300萬字。
《唱戲的癲子》《唱戲的癲子》
《王憨山畫傳》《王憨山畫傳》
發揮主動性
在縣文工團工作期間,朱劍宇集編、導、演於一身,工作任務很重,卻樂此不疲。他雖不是領導,卻以他的敬業精神,人格魅力,吸引、團結了一大批藝術骨幹,不但原邵專文工團的同志能安心在雙峰工作,把不是邵專文工團的原在長沙、岳陽、邵陽工作的藝術尖子如余公岳(著名作曲)、費瓊寒(小提琴手)、劉少華(大提琴手)、鄭翔(歌手)等等也吸收到了雙峰。他自己本可另攀高枝,山東省淄博市歌劇團曾寄來調函、路費要他去,為了振興雙峰文化事業,他硬是把調函退回去了。他說:“雙峰雖然苦點,大家在一起乾稱心。”因此,雙峰縣文工團雖是一個小縣劇團,藝術上比起地級劇團也不遜色。1980年,朱劍宇調到縣文化館。他本是編劇,搞文學專乾,一切又從頭學起。他不但自己帶頭學寫小說,為了讓全縣業餘作者有個創作陣地,他請示領導創辦了《雙峰文化》小報,一月一期,以報養報,在全縣發行至一期七千份。既摸清了原來創作隊伍的班底,又發現了一大批新作者,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一批文學社團。他還擔負了全縣革命歷史調查資料的彙編工作,寫出了《雙峰縣農運史略》、 《雙峰縣地下黨的建立與發展》、《雙峰縣革命鬥爭大事記》三部史料,計20餘萬字。因而1981年被縣人民政府記功一次。1982年底,他又被調至縣文化局任文化幹事。當時的文化局才5人,人少事雜。他先後組織了雙峰歷史上第一次全縣民間藝術會演與全縣民間工藝美術展覽,試圖把民間藝術引向市場。根據雙峰工作的經驗與基礎,地區文化局的全區民間藝術會演也於1985年放在雙峰縣的洪山殿鎮舉行。
1985年8月,雙峰縣成立文聯,朱劍宇參加籌建工作,並當選為首屆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在此後的文聯工作中,雖然他前十餘年是副職,但他一直把絕大部分工作挑在自己肩上,熱情地為繁榮雙峰文藝創作奔忙。如遍訪全縣重點作者為其看稿改稿,聯繫在外工作的雙峰籍文藝界人士,舉辦各種創作筆會與展覽,編輯各種文藝創作文集和《雙峰文藝》小報,創建全省第一個縣級文藝創作基金會等等。他始終牢記文聯“三抓(隊伍、陣地、活動)兩齣(作品、人才)”的工作宗旨,立足於“服務”二字。如我縣畫家王憨山,從王的1987年第一次在長沙個展,到每次在國內展覽,他都親自到場參與籌劃、展出、宣傳與總結工作,前後十餘年,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成了全國知名的大畫家。此外,書畫家曾彩初、曹明求,文學作者朱惠芳、陽劍,書法作者歐陽夢軻、朱鵬飛,剪紙藝術家李希特,攝影藝術家龔向陽等人的出山,都傾注了他的心血。朱劍宇利用文聯很少的經費與文藝創作基金的利息,先後主編了內部出版的文藝綜合集與作者個人專集十餘種,《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雙峰三個資料本。對《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雙峰三個資料本,中國社科院祁連休教授特地專門來信大加讚賞,朱劍宇也受到省委宣傳部等單位的嘉獎,頒發了榮譽證書。在他的努力下,雙峰縣第一次有作者在中央、省級以上報刊、電視台發表正式的文藝作品,獲得國家部級、省級獎項。雙峰縣文聯成為全省九個先進文聯之一。
作家--朱劍宇作家--朱劍宇
在宣傳部工作,除了日常工作,縣內一些重大的文藝晚會,如文化局的“一鄉一品”文藝會演、國土局的宣傳《國土法》的文藝晚會、全縣職工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文藝晚會、全縣希望工程募捐義演晚會,都由他任總導演,搞得有聲有色、效果顯著。
只要主義真
朱劍宇繼承了中華民族知識分子“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優良傳統,他把縣內書畫家曾彩初老先生送給他的“天地正氣”四字懸掛客廳,經常以此警省自己。他以清正廉潔自律,對不正之風深惡痛絕。文聯經費少,他不得不精打細算,每有上級文聯領導或在外地工作的雙峰籍文藝界人士來訪,他總是在自己家裡設便飯招待,既融洽了感情,又節省了公款開支。有一次一位台灣同胞回鄉,得知《雙峰文藝》刊載了他父親的遺詩,來文聯會他。言談中,了解文聯正在籌建文藝創作基金會,便有捐款意向。朱劍宇不卑不亢,對那位先生說:“先生熱心家鄉文藝事業,我們十分感謝。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目前卻只有清茶一杯招待。”那位先生對朱劍宇的坦誠十分讚賞,說:“如果你大請其客,說不定我頂多表示點意思。因為你們大手大腳,錢捐給你們我還不放心呢。”結果,他罄其所有,把身上帶的18000元現金全部捐出。朱劍宇把有限的資金全用在正途,辦筆會,辦展覽,出報紙文集,還資助一些作者出個人專集。他自己本也可以出集子,卻從未想用基金利息為自己出書。經濟上清清白白,生活中從不拉拉扯扯,對同志對朋友敢講真話,敢提意見,並能顧全大局,以工作為重。他當了十二年的文聯副主席,文聯工作實際都是他幹的,但他從沒想過求領導把他扶正。他當主席前,換過兩屆主席,他都服從領導安排,一如既往乾好自己的工作。文聯併入宣傳部後,部里有人勸他找領導要求掛個“副部長”的名,好開展工作。他卻從未找任何領導論過此事,認為領導有全盤考慮,伸手要官是可恥的。一直到他當了兩年主席就退下來在宣傳部任主任科員,一直非常平靜,安之若素。他的思想作風甚至有點“保守”,誰能相信:一個在劇團幹了20年編導演的人,連交誼舞也不會跳。他大概認為把時間花在歌廳舞廳不值得,人生百年,來去匆匆,有好多正事要他去做。他辦事效率很高,經常有一種緊迫感。
《花事》《花事》
《三探集》《三探集》
朱劍宇是1985年入黨的共產黨員,退居二線前是雙峰縣政協一、二、三、四屆政協委員(還一直兼任政協文史委的工作)。作為黨員,他常用黨員的標準衡量自己;作為政協委員,他經常熱心提出自己的提案。他多次被評為政協“三個一”先進個人與優秀黨員,還在下鄉參加整黨工作與社教工作中表現突出,《湖南日報》、省文聯《文壇藝苑》雜誌、《湖南作家》及縣社教工作報告文學集,均有他的先進事跡介紹。

浙南採風

浙南採風題英川:
朱劍宇
朱劍宇在景寧朱劍宇在景寧
朱劍宇
一灣英川千山樹,常邀來賣力客,勞心客,笑談人生事;
萬里天涼好個秋,不管是東南風,西北風,都是我的歌。
——朱劍宇
題景寧鶴溪廊橋聯
其一
雲涌一虹出;
山驅眾水來。
其二
白鳥鶴鶴,翻舞敕木朝雲,惠明夜月;
碧流悠悠,低吟畲城風雨,石印滄桑。
——朱劍宇
[注]惠明寺石印山均為鶴溪八景之一

作品簡介

作品介紹
作家--朱劍宇作家--朱劍宇
三探集》是朱劍宇出版較早,也是最初的散文集。內有三輯:史海探真是讀史扎記;人海探善是寫親情與友人;藝海探美是文藝評論。故美其名曰“三探”。該文章由淺入深。封面是雙峰縣花鳥畫家王憨山設計的。以“勞蛛綴破網”之創意。很有意思。他說:朱氏先民曾以蜘蛛作為氏族圖騰(古篆朱字就像蜘蛛),那么這隻蜘蛛就代表朱劍宇你,我想無論你的家族,還是歷史,文明之網大都殘破,你寫文章無非是想把它們補起來,你能補起來么?
白馬事件》一書,是朱劍宇寫於80年代,成於90年代的長篇報告文學。書中以不應發生而發生的意外為背景,以應該圓滿而圓滿的結局為主軸,整部作品,既具回顧歷史的真實性、又具警示今天的思想性,同時,先生憑藉深厚的筆力,巧用各種文學體裁,諸如小說、詩聯、新聞報告等,將整個事件的過程,脈絡清晰、真實生動地回放在我們面前,充滿著強烈的文學藝術的感染力量,讓人讀之如臨其境,如歷其險,思緒翻騰,情緒激盪。全書分(引子、漣湘賀氏與白馬祠堂的“進士坊” 、初次協定,求得雙贏、節外生枝禍起蕭牆之內、“猛虎洗瞼”、民眾啊,民眾、針鋒相對、賀洵美出山、省局發奇文,疑義相與析、接連兩次上訪受挫、第三次上訪,有得有失、舌戰群官、縣委內部的分歧、逼上北京、人質交換的尷尬、“文化部長也姓賀”、一場虛驚、“事件”餘波、尾聲)十九部分內容。該書原經中央文史出版社已審定出版,因人為干涉未成,後經民間人士網上錄取,出版了多種版本流傳。媒體評價:網友“一米幸福”曾發表評論文章《妙手著文章,鐵肩擔道義》——讀上官先生《白馬事件》有感
疤子》,用一種採訪記錄的方式,採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以“我”對疤子二十年前後的顯著變化以及“最近”所發生的一個帶點葷段子味道的新聞所產生的好奇與關注為誘因,通過一系列人物的口述,寫出疤子跌宕起伏的人生。讀完它,我很自然地想起作者上官先生留在個人空間的一句話:是非審之於已,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素。我“竊”為己有並在很長一段時間用作QQ簽名,自勉?自省?或者兼而有之。而《疤子》的創作本意,作者是否寄寓於此?這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母親的眼睛》插圖《母親的眼睛》插圖
母親的眼睛一文,講述朱劍宇從童年、學生年代直到參加工作,由於家庭成分高,父親在外地工作,作者剛剛考入師範學校,即離開父母一別整五年。母親年僅53歲就匆匆走完了她的人生,自己身陷“造反派”的牢籠,未能趕去見最後一面。家境貧寒多難,孤獨一人歷盡艱辛,對待母親從怨恨、責備到理解、感悟,到愧對母親……全書情真意切。也許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母親的形象總是那樣的光輝和偉大!文章成功地將讀者帶入他母親生活奮鬥的年代,讓我們親歷了政治鬥爭的殘酷,將母親的形象更加生動的展現出來。
七七八八集》一書,由團結出版社於2014年1月出版,字數1693千字,版次2014年1月第一版,開本145 210毫米 1/32 印張67。書中有《母親的眼睛》、《外公》、《狗三爺》、《悼老戚》、《憶惠芳》、《老班長》、《“戲子”與泥巴、石頭》等篇章,該書以白話文言,扎記,隨筆等,古老的墓表,時髦的網語,真是紅塵滾滾,世界花花,形形色色,七七八八,全書有二十萬字。
對聯作品1
(選1)
1、賀雙峰縣楹聯學會成立
雙峰英烈源三戶;聯語風華動九歌。
雙峰縣文工團雙峰縣文工團
2、賀雙峰縣文工團建團45周年
昔日跋山涉水,與工農共苦同甘,不為袖手旁觀客;
今天迎老納新,從文藝真心實意,豈是逢場作戲人?
3、賀謝喬生老先生百歲壽誕
父期頤,子古稀,中壽拜上壽;
少盡孝,老有養,家榮亦國榮。
4、賀陳玉老法師九秩壽誕
開蟠桃花, 祝無量壽, 四座同參老活佛;
修觀音殿, 度萬眾生, 十方都是有緣人。
5、賀老縣委書記姜遠騰八十壽誕
載道頌聲高,為國為民,年屆八旬猶赤子;
登堂春意滿,傳忠傳孝,天留二老看玄孫。
6、賀趙鶴立先生八十壽誕
風雨已過,生正逢時,十月耘春春不小[注];
桑榆未晚,老當益壯,八旬追日日方中。
[注]趙老先生農曆十月生。曾被劃為“右派”。
7、賀前縣政協副主席石爽溪七十壽誕
仰陶令風,耕心田而得真樂;
慕莊子道,遠凡聲以頤永年。
對聯作品2
(選2)
1、挽花鳥畫家王憨山
聚首曾多時, 憶初展星沙, 再展京華, 三展羊城,四展深圳, 廿年相慰相扶, 幾度春風幾度雨;
傷心難自已,嘆畫集未梓, 總覽未舉, 場館未立, 後學未成, 畢世苦扒苦撐, 誰憐此意誰憐君?
2、挽書畫名家曾彩初
學為我師,道為我師,雙峰縣唯有夫子;
憂以天下,樂以天下,“三家村”還剩兩人。
[注]此“三家村”非北京“三家村”,純指雙峰本地(曾彩初羅德培及我)三人。
3、挽起義將領吳嵩岳
救亡舉義志方酬,不我為功,竟我為罪,有真理長懷,死也何愁作鬼;
平反洗冤魂己杳,前車之覆,後車之師,薦心香一瓣,在乎警省有人!
4、挽前雙峰縣文聯名譽主席熊樹德
羨君才,總縣誌;仰君德,主文聯。畢世辛勞未已,休戚與同忝知己;
識我面,在梅龍;和我聲,於涓水。卅年文字相扶,疑難再又問何人?
5、挽雙峰縣文化館老館長蔡慕松
朱劍宇在鳳凰城朱劍宇在鳳凰城
君病未及知,君歿未及知,君遺言仍未及知,枉稱廿載同志;
為人多少苦,為事多少苦,為學問又多少苦,銷盡六旬天年。
6、挽鄧績熙[注]
墮淚讀新論,廿萬言三毀三續,嘔心瀝膽倡人道;
遺型立故國,八十載幾沉幾浮,薄利淡名待旦評。
[注]鄧老先生為所著《中國人道新論》曾劃成“右派”、“ 文革”中下放勞改,書兩次被沒收燒毀,仍又頑強堅持續寫,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第三稿才由我經手編輯,自費出版。
7、挽凌超凡[注]
救亡未竟,事黨未竟,從教育又未竟。未竟竟全公身:兩袖清風生死以;
策反有功,資史有功,治方言更有功。有功功在何處?一縷忠魂天地間。
[注]凌老先生抗日戰爭期間考入黃埔軍校,因不滿當局被校方開除,未能投身抗日戰場,回鄉後加入地下黨,策動地方武裝起義加入我黨領導的“湘鄉地方兵團”,任兵團參謀長,解放後整黨中黨籍不予登記,連做教師的資格亦被取消,至晚年始恢復黨籍、教籍,享受離休待遇。但他博聞強記,為以後書寫雙峰歷史提供了大量素材,北大教授王福堂研究雙峰方言,向他請教十餘年,來訪、書信他不厭其煩,有問必答,書中許多材料都是他的,成書後他卻堅決不願署名,使王教授十分感動。
8、挽陳寶興
亦和亦介亦詼諧,任他苦辣酸鹹,大覺大醒,黃泉一路會舊友;
能酒能詩能對句,讀彼之乎者也,既哀既嘆,白紙半張吊先生。
9、挽歐陽翰仙[注]
厄其遇,老其才,曲徑蓬蒿,終通大道;
誦其詩,讀其畫,丹心鐵骨,自有千秋。
[注]歐陽老先生是雙峰二中美術教師,善畫梅,曾被打成“右派”。
10、挽朱氏長老香階
情關兩代,教澤吾心,相信人類相信愛;
德劭平生,望重族眾,痛思歷史痛思君。
11、挽文友朱惠芳[注]
遇可塞名不可湮, 庸中鉤沉才子淚;
少相識長尤相惜, 噩耗遽傳暑天寒。
[注]惠芳君不幸身患絕症,英年早逝。其生前所著27篇短篇小說集為《庸中鉤沉》,由我協助整理交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終於在君逝世前數天,讓其看到樣書。
12、挽浙南大漈梅林
大漈赤子,環保為先,急公好義,毀譽不足縈懷,風風雨雨九三年,返璞歸無疾;
百姓情腸,人文是重,鑒往觀來,憂樂長存於思,暮暮朝朝一築里,寸心性見痴。
【注】梅林(1918—2010),浙江景寧大漈鄉西一村人。梅林早年追求進步,曾任大漈國小校長兼大漈鄉長。1970年再返鄉,為家鄉建設不懈努力,為古樹“柳杉王”保護盡力。大漈風景區“雪花漈”、“時思寺”等景點在他的主持下得到開發定型,成為浙江綠谷之景點。他還為來大漈遊客作景點解說,為普及和傳承大漈歷史人文作貢獻。梅林德藝雙馨,自小與書畫結緣,一生情系丹青,其畫作在浙江省內外享有盛譽,多次參展,部份畫作被收藏。梅林於2010年5月27日逝世,享年9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