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亞(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

朱光亞(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入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朱光亞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任中國科協主席;1994年,被選聘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並任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1996年5月,被推舉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1999年1月,任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

朱光亞早期主要從事核物理、原子能技術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20世紀50年代末,負責並組織領導中國核子彈、氫彈的研究、設計、製造與試驗工作,參與領導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的制訂與實施、國防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組織領導了禁核試條件下中國核武器技術持續發展研究、軍備控制研究及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為中國核科技事業和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光亞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宜昌
  • 出生日期:1924年12月25日
  • 逝世日期:2011年2月26日
  • 職業:科學家
  • 畢業院校西南聯合大學、美國密執安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代表作品:《原子能和原子武器》《核子彈的突破和武器化》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留學之路,回國發展,主要成就,科研成果,論文發表,人才培養,社會任職,獲獎記錄,所獲獎項,榮譽稱號,人物影響,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24年(中華民國十三年)12月25日,朱光亞出生於湖北宜昌。幼年時的朱光亞,跟隨父母從宜昌經沙市遷回漢口。由於他的父親在一家法國企業工作,朱光亞兄弟姊妹在少年時就得以接受西方教育。
1931年(中華民國二十年)後,在漢口第一國小、聖保羅中學學習。
朱光亞朱光亞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剛剛國中畢業的朱光亞和兩個哥哥被迫轉移到四川重慶,先後就讀於合川崇敬中學、江北清華中學(今重慶清華中學)、重慶南開中學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朱光亞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 在重慶南開中學的一年半里,朱光亞開始對自然科學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別是魏榮爵老師講授的物理學,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年,他考入西遷至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物理系。講授大學一年級普通物理學的是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趙廣增教授,趙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課和介紹學科前沿的課外輔導,使朱光亞受到物理學科新發展的薰陶。
1942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夏天,當時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在重慶招收大學二年級插班生。在幾位南開校友的關心和幫助下,朱光亞報名應試,順利地轉學西南聯大。從大學二年級起他先後受教於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葉企蓀饒毓泰吳有訓朱物華吳大猷等教授。眾多名師的栽培,使朱光亞學業有了較堅實的基礎。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抗日戰爭勝利時,他從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留學之路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提出中國也要做核子彈。於是,國民政府決定派出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國考察,並要求每位科學家推薦兩名助手同去。當時吳大猷推舉的兩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亞。
朱光亞朱光亞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9月,朱光亞等人剛到美國不久就被告知,美國不會向其他任何國家開放核子彈研製技術,加之抗戰勝利後中國國內形勢很快發生巨變,考察組只好解散,各奔東西,朱光亞進入美國密執安大學(即密西根大學)研究生院,繼續從事核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朱光亞在年輕的核物理學家M.L.Wiedenbeck副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核物理實驗研究,發表了《符合測量方法(I)β能譜》、《符合測量方法(II)內變換》等論文。
1949年秋,朱光亞畢業於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並獲博士學位。

回國發展

1950年2月,朱光亞拒絕美國經濟合作總署(ECA)的旅費,告別女友取道香港,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為大學生開設普通物理、光學等課程;歸國前,他牽頭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名撰寫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籲海外中國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
1952年12月,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秘書處任英文翻譯。
1953年1月,全國院校調整,朱光亞接受組織安排調往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在新建的物理系任教授。
1956年,新中國決定發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這年,朱光亞參與籌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劃歸北京大學),擔負起為中國培養第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的重任;同年4月,朱光亞加入中國共產黨。
朱光亞朱光亞
1957年至1959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四〇一所(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參與由原蘇聯援建的研究反應堆的建設和啟動工作,並從事中子物理和反應堆物理研究,發表了《研究性重水反應堆的物理參數的測定》等研究論文。
1959年7月起,朱光亞先後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主管科研工作,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核武器研製的重要工程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他參與領導並指導了核武器研製任務的分解、確定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選擇解決問題的技術途徑、設立課題並制定重要攻關課題的實施方案等重要工作。
1964年至1966年,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第一枚空投航彈、首次飛彈與核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任務。在短短兩年時間內,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核技術的國家之一。
1967年6月,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的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9年9月,朱光亞參與組織指揮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取得成功。中國地下核試驗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核試驗轉入地下目標,為核武器技術快速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970年6月至1982年7月,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副主任,在繼續負責組織核武器技術研究與發展工作的同時,參與組織領導國防科技領域的重要工作。其間,組織和指導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籌建、核燃料加工技術和核放射性同位素套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1986年,國務院組織全國20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進行了充分的專題研究,制訂出中國第一個“軍民結合”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朱光亞作為國務院高技術計畫協調指導小組的成員和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著名科學家,親自參與組織和指導了專家論證工作以及《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綱要》的起草。
1991年10月,朱光亞率中國科學家小組赴美,與美國科學院國際安全與軍備控制委員會(CISAC)進行雙邊學術交流。交流會上,他親自向美國同行介紹中國軍備控制研究的成果,宣傳中國的立場和觀點,取得良好效果。
朱光亞朱光亞
1994年,被選聘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國工程院第一任院長、黨組書記,領導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式,為中國工程院的初創和發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和開拓性的工作。
1996年5月,朱光亞被推舉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同年,將獲得的何梁何利獎100萬元港幣全部捐贈給中國工程科技獎助基金會,用以獎勵中國優秀工程科技專家。
1999年1月,任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同年9月9日,把4萬餘元稿費捐贈給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同年9月18日,國家授予朱光亞“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2年5月,獲南京大學“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
2011年2月26日10時30分,朱光亞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7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中國核子彈、氫彈的研製及歷次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他還參與組織領導秦山核電站籌建、放射性同位素套用開發研究、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畫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
  • 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
1963年3月,朱光亞參與組織確定了第一顆核子彈理論設計方案,報二機部批准後,千軍萬馬即將奔赴青海草原核武器研製基地進行大會戰。朱光亞等科研、生產人員以及增調的技術骨幹迅速匯集到西北基地,全面開展理論、試驗、設計、生產等各方面工作,形成了研製第一顆核子彈的總攻局面。
1963年5月,朱光亞主持起草了《第一期試驗大綱草案》(即核子彈裝置核爆炸試驗大綱),指出核爆炸試驗的任務是由低到高逐步過技術關。建議先做地面爆炸試驗,再做空投爆炸試驗,並詳細提出了試驗測試的主要項目、技術保障、測試場地總布局、試驗規模等內容。8月,朱光亞等領導參加了青海研製基地冷試驗專題研討會,為綜合驗證理論設計和一系列單項試驗成果,決定儘快實施關鍵性的全球聚合爆轟試驗。在他和王淦昌、鄧稼先、周光召等的組織領導下,解決了大量理論、技術和生產問題,於11月20日成功進行了縮比尺寸全球聚合爆轟試驗。朱光亞親自撰寫試驗總結,認為這項試驗完成後,核子彈研製的關鍵技術只剩下等待足夠的核材料和臨界實驗了。1964年3月,朱光亞組織制訂研究院《1964年科研工作計畫綱要》,詳細布置了核子彈研製和試驗工作計畫。1964年6月6日,朱光亞在青海基地與其他同志一起組織進行了全尺寸全球聚合爆轟試驗,這是核子彈裝置核爆炸前的一次綜合預演。6月12日,朱光亞組織起草完成了《596裝置國家試驗大綱》,對核裝置運輸、總裝與質量檢驗、引控系統調試、測試項目等各個環節提出了要求,第一次核爆炸試驗開始全面轉入現場實施階段。10月8日,朱光亞等在現場親自指導技術人員嚴格按規程進行核子彈裝置裝配與檢驗。14日晚,經張愛萍、劉西堯、張震寰、張蘊鈺、李覺、朱光亞等簽字後,第一顆核子彈裝置被吊上鐵塔。
朱光亞題字朱光亞題字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試驗結果表明中國第一顆核子彈從理論、結構、設計、製造到引爆控制系統、測試技術等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 第一次空投核子彈和“兩彈”結合試驗
朱光亞主持制定的核武器研究所1960年科學研究計畫中,安排了航彈氣動外形、彈體結構和引爆控制系統的研究和設計項目。1962年,朱光亞參與起草的“兩年規劃”和由他主持制定的“兩個綱領性檔案”中,也對核航彈作出了安排。朱光亞與郭永懷等一起組織科技人員與航空部、電子部等部門協作,開展核航彈的研製工作。
朱光亞朱光亞
到第一顆核子彈裝置爆炸成功時,航彈氣動外形、結構和總體布局以及引爆控制系統設計都已確定,運載航彈的飛機也已改裝完成。隨後,他們又在首次核試驗的基礎上,對核裝置的理論模型和結構做了設計改進,最終完成了首顆核航彈的研製。
1965年5月14日,在羅布泊成功進行了核航彈空投爆炸試驗,這標誌著中國開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武器。核子彈與飛彈結合而成的核飛彈,是比核航彈更為先進的核武器。核彈頭與核航彈相比,在體積和重量上要大幅度地減小,所要經受的飛行環境條件則更加複雜和苛刻,研製工作難度更大。早在第一顆核子彈研製的攻關時期,朱光亞與核武器研究所其他領導部署了核子彈配飛彈的前期探索研究工作。1963年開始進行核彈頭核裝置理論研究和引爆控制系統預研。1964年春,朱光亞等組織制定了核彈頭研製工作計畫,提出了飛彈核彈頭協作任務的主要設計、試驗項目及工藝、定型等進度計畫。1964 年4月完成核裝置理論設計方案後,迅速轉入了工程設計階段,開展了起爆元件和大型爆轟試驗,並進行了核裝置結構設計和工藝試驗。同時,引爆控制系統的研製也很快取得了成果。1965年6月,朱光亞等人根據研製工作進展情況,組織討論修訂了研製工作計畫。經過一系列地面環境試驗後,為鑑定核彈頭在實際飛行環境下的性能,中央批准進行飛彈核武器飛行核爆炸試驗(兩彈結合試驗)。
1966年10月27日9時,進行了中國第一次飛彈核武器發射爆炸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飛彈。
  •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3年9月,完成首顆核子彈理論設計後,鄧稼先、周光召等領導的理論部就在朱光亞、彭桓武安排下開始組織力量進行氫彈理論的探索。
1965年元月,二機部決定將黃祖洽、于敏帶領的這部分力量從原子能所調到核武器研究院。2月,二機部上報由朱光亞起草的《關於加快核武器發展問題的報告》。在朱光亞和彭桓武的指導下,組織制定了加速突破氫彈技術的科研工作大綱,並把目標設定為先進的能配飛彈的熱核彈頭。經過充分討論、研究、補充完善,最后綜合歸納出兩種攻關途徑。又經過幾個月夜以繼日的忘我工作,基本明確了攻關的技術路線。在此基礎上,1965年8月,朱光亞組織起草了《關於突破氫彈技術關鍵問題上的工作安排》,對必須重點解決的理論方案和熱核材料製備兩個關鍵問題,尤其是氫彈原理的突破,作了統籌安排部署。在他的支持下,彭桓武、鄧稼先領導理論部組織力量對氫彈原理進行“多路探索”。1965年底,于敏帶領的部分科技人員探索到一種新的製造氫彈的理論方案,朱光亞多次與彭桓武、鄧稼先等組織專家反覆論證,逐步完善了這個方案。同年12月,他參與組織了核武器研究院兩年科研與生產規劃會議,提出突破氫彈原理按兩手準備,以新理論方案為主,組織全院理論、實驗、設計、生產等各方面力量集中攻關。在抓理論設計的同時,他還親自部署並指導了熱核材料的研製工作。經過各部門的大力協同和艱苦努力,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成功,這是中國掌握氫彈技術的重要標誌。新原理簡便、先進、可行。朱光亞馬上組織有關人員分析這次試驗的數據,全面展開第一顆全當量氫彈試驗的準備工作。
朱光亞朱光亞
1967年初,氫彈正式試驗的理論方案完成後,氫彈裝置結構設計、製造等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1967年6月5日,氫彈裝置終於加工完畢,8日運抵試驗基地,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成功。從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到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先於法國1年時間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發展速度是核大國中最快的。
  • 地下核試驗
1967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朱光亞、王淦昌、程開甲、鄧稼先等討論了首次地下核試驗的目的、試驗項目、工程要求等,地下核試驗準備工作全面展開。核武器研究院與核試驗基地密切配合,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工作,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關。1969年9月23日,朱光亞、王淦昌、程開甲、彭桓武等在現場指揮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是中國首次進行地下平洞核試驗。1975年10月和1976年10月,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二次、第三次地下平洞核試驗,1978年10月,又成功組織首次地下豎井核試驗。
  • 推動核電發展
1971年,剛剛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亞受命參與組織領導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的籌建工作。在朱光亞的支持下,項目組經過與許多專家共同商討、論證,逐漸達成了共識,提出了用壓水堆的意見,並很快完成了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設計方案。後來的實踐證明,壓水堆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符合中國實際和世界核電站發展的主流。朱光亞指導了核電站研究、設計任務的分解,以及研究試驗和技術攻關項目的開展,特別是對核燃料組件的設計、試驗、研製等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指導,使核燃料組件得以完全立足於中國國內研製成功。
朱光亞親自參與領導了核電站的踏勘選址,親赴浙江、江蘇、上海多個選點考察,最終於1982年選定了浙江省海鹽縣的秦山廠址。1984年2月,朱光亞主持了秦山核電站擴大初步設計的審批會議,審查批准了擴大初步設計,並對即將開展的工程建設中將要面臨的重大關鍵問題和工程進度等作出了決策。1985年3月,秦山核電站正式開工,設備研製同步進行。1991年12月15 日核電站首次併網發電成功,實現了中國核電技術的重大突破。

論文發表

由於從事領域特殊的原因和為人低調,朱光亞生前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只有4篇。
論文:《符合測量方法:(Ⅱ)內變換》《研究性重水反應堆的物理參數的測定》等。

人才培養

1955年5月,朱光亞調離了吉林大學,在這3年時間裡,吉林大學物理系從無到有,師資隊伍發展到50多人,建成12個實驗室,當時的物理系在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方面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朱光亞在吉林大學教過的學生有519人,他的學生中,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陳佳洱宋家樹王世績),教育部副部長1人,著名大學校級領導人6人,國家科學獎項獲得者、著名專家、博士生導師數百人。

社會任職

1982年至1985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5年至1991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國防科工委黨委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
1991年,任中國科協主席、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國防科工委黨委常委。
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朱光亞朱光亞
1995年5月,任北京理工大學董事會名譽董事長。
1995年10月,任中國國際科學和平促進會會長。
1997年後,擔任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名譽董事長。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99年1月,任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
此外,朱光亞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第十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至第十四屆中央委員。他是第三屆至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先後當選為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三屆、四屆名譽理事長。他還先後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評選委員會主任。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1985年、1988年,朱光亞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5年,《核子彈的突破和武器化》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1988 年,《我國核武器大氣層核試驗的總體設計和組織實施》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1996年,由朱光亞主持撰寫的《2000年中國國防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獲全軍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同年11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2008年6月,獲中國第七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榮譽稱號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召開的表彰大會上,朱光亞與其他22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2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

人物影響

2004年12月,為表彰朱光亞對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原子能科技事業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中國國家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人物評價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頒獎詞)
朱光亞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進步、追求科學的一生,是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懈奮鬥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重大損失。他的英名和功績,將永遠與“兩彈一星”事業的豐功偉績融為一體,記載在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上。他的優秀品質和崇高風範,將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使命、奮發進取,為推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事業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新華網評)
朱光亞朱光亞
朱光亞同志是老一輩科學家中才識與品行雙馨的傑出代表。他厚德載物、行為世范,堅持原則、勇於擔當,光明磊落、謙虛謹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了一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的優良傳統。他的高風亮節和人格魅力,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評)

後世紀念

  • 座談會
2014年12月24日上午,由中國科協、總裝備部、中國工程院聯合主辦的朱光亞學術思想座談會在京舉行。
  • 紀念會
2014年12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學舉辦朱光亞誕辰90周年紀念會暨朱光亞紀念室建設啟動儀式,會議期間,舉行了朱光亞銅像揭幕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