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案是指以明朝皇族後裔為名義而反清復明的事件,以故國旗號,擁立朱明後裔,起兵對抗朝廷,是不少起義者在明清鼎革之際所反對清朝的一種手段。康熙年間歷史上真實的“朱三太子”案件卻有十起之多。

楊起隆起事,是康熙年間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影響較大的一次。楊起隆,雖為無業游民,但為人果敢,有謀略。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楊起隆藉機在京城率眾舉事,謀反失敗後,楊起隆逃脫。1680年在陝西鳳翔被捕殺害。

康熙四十七年所獲的“朱三太子”實為崇禎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三太子案
  • 外文名:Zhu three prince.
  • 所屬朝代:清朝
  • 發生時期康熙年間
事件過程,真實的朱慈炤,

事件過程

蔡寅冒稱朱三太子案
1644年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從西安經山西直搗北京,走投無路的明崇禎帝周皇后在坤寧宮自縊後,又用劍砍了袁貴妃和女兒長平公主,與對待女兒的方式不同,崇禎在死前命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別藏匿於公卿貴戚家中。
朱三太子案
"太子最後出,不及至成國府,而匿民間。永王、定王並至嘉定府。十九日闖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闖令行君臣禮,不從,遂長揖。闖曰:『若父何在?孤必無殺意,何不出一見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縊宮中,無他往也』。。。。四月九日,復入朝,闖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殺我』!闖曰:『汝無罪,姑免』。"
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率農民軍和吳兵、清兵大戰於山海關,打了敗仗,然後迅速撤離北京。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殺死崇禎帝這三個皇子。清兵占領北京後,一直隱匿於民間的太子朱慈烺才找到其外祖父周奎府上投靠,並於妹妹長平公主抱頭痛哭。但周奎卻將太子獻於清廷,清廷藉口說太子是假冒的,殺死了太子。並且把證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個人也全部殺死,而說太子是假冒的周奎等人都活了下來,周奎因此還得到清廷的特別嘉賞。“攝政和碩睿親王,賞故明周后父嘉定侯周奎、緞百疋、銀百兩。”1644年6月明朝在南京的官員擁立了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年號為弘光,這時也有一個太子投奔南京,引起了南京政權的內訌。這個太子據說才是假的,是清朝派去的“諜者”,藉以引起南京內訌,使南明弘光政權早日垮台。
清朝在北京定都後,明朝皇室後裔和遺民相繼建立了弘光隆武、魯監國、紹武、永曆等割據政權。明朝有這些抗清的旗幟,自然不必再去尋找遁跡民間的皇子。直到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吳三桂殺死,南明最後一個割據政權滅亡,清朝也進入了康熙時代,思念明朝的人才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幟,所謂朱三太子僅是清康熙年間的人懷念明朝後代的一種通稱,不一定確指是誰,稱朱三太子乃是因為崇禎末年見存的皇子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根據《清實錄》、《東華錄》等書記載,康熙朝破獲和朱三太子有關的案件就有多次。
朱三太子案
例如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楊起隆以“朱三太子”名義在京城糾眾反清,並建廣德年號,但旋即失敗。失敗後,楊潛逃。直到康熙十九年在陝西漢中、興安一帶又有一個自稱朱三太子的人,秘密進行反清活動。但清廷並未能將該人捕獲。
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率“白頭軍”數萬人起事,然後活動於南靖、長泰、同安等縣山谷間。
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詐稱明皇子起事。
康熙十八年八月受命平定三藩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岳樂在湖南武岡州楓木嶺俘獲了傳說中的明太子,十二月岳樂奉旨將明太子解送京師,加以殺害。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從杭州歸途經過南京謁明孝陵後,諭大學士等:“訪察明代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這是公開物色明後裔,授一官職的開始。順治年間,清兵全力對付明朝殘餘勢力,無暇顧及逃匿民間的皇子,康熙年間,部分明朝遺民以及部分別有用心者不斷以“朱三太子”名義起事,清廷也開始加緊物色。所以當時康熙這樣的上諭,無非是使海內聞風,或有自投羅網的明裔,誘之以利翦除。因此諸臣奉諭後,隔五個月才復奏:“明亡已久,子孫湮沒無聞,今雖查訪,亦難得實。”後來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訪察和授職一事了。
康熙四十四年前後,江蘇太倉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嵐山張念一、張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義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起事,分別活動於江蘇太倉
楊起隆部下借“朱三太子”造反
康熙十八年(1678),陝西漢中、興安一帶有人自稱“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後被撫遠大將軍圖海擊敗逮捕。此人自稱楊起隆,經楊起隆家人及其同夥辨認,得知此人曾是楊起隆部下,知道事情原由,因此借“朱三太子”之名謀劃造反。康熙十九年(1690),假楊起隆被押往北京處死。
楊起隆本人雖然銷聲匿跡,不知所終,但“朱三太子”的名號卻作為一種有力的號召,更為許多起事者所借用。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擁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為“朱三太子”,聚眾太湖,密謀在康熙南巡時將其劫持,關鍵時刻由於發炮不鳴,最後雙雙被捕伏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蘇太倉州與浙江四明山幾乎同時暴動,且首領都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別重視。他一邊親自批閱奏摺,部署追捕方案;一邊派人喬裝打扮,細訪賊人老巢;並特彆強調一定要立即緝捕所有涉案人員,與現獲賊犯一併審結。
對康熙來說,“朱三太子”本人並不可怕,但“朱三太子”這面大旗的感召力卻不可輕視。所以,每次爆發以“朱三太子”為名號的起義,都會讓康熙感覺猶如芒刺在背;而每次只抓到偽“朱三太子”,卻讓康熙大失所望、寢食難安。那么,真正的朱三太子究竟身在何方?

真實的朱慈炤

世人多將朱三太子誤作五皇子朱慈煥,其實真正的“朱三太子”是朱慈煥的同母哥哥----四皇子朱慈炤。這一誤讀與五皇子朱慈煥的“玄機慈應真君”的道號有關。
明崇禎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只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田貴妃生永王慈炤(四皇子)、悼靈王慈煥、悼懷王及皇七子。"

[悼靈王朱慈煥五歲而病,帝視之,忽云:“九蓮菩薩言,帝待外戚薄,將盡殤諸子。”遂薨。九蓮菩薩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太后好佛,宮中像作九蓮座,故云。帝念王靈異,封為孺孝悼靈王玄機慈應真君,命禮臣議孝和皇太后、莊妃、懿妃道號。禮科給事中李焻言:“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亂徽稱。”不聽。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顯慈應悼靈王,去“真君”號。

其時楊嗣昌剿匪缺餉,薛國觀給崇禎出主意向貴戚借餉。周奎帶頭抵制崇禎的借餉。崇禎十三年(1640年)七月初五,年僅五歲的崇禎“絕愛之”的五皇子朱慈煥被借“九蓮菩薩”之名活活嚇死,崇禎放棄向貴戚借餉。

崇禎十三年七月,“皇五子薨,田貴妃遂茹素焚修,上亦為之減膳,於宮中大作齋醴,蓋自是皇情少懌豫矣。  十一月追封孺孝悼靈王,玄機慈應真君。禮科給事中李焻言:“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亂徽稱。”不聽。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顯慈應悼靈王,去“真君”號。改封“宣顯慈應悼靈王”。

朱慈炤與五皇子朱慈煥同母。他才是困擾滿清七十多年的真正的“朱三太子”。崇禎十五年三月,田妃病情沉重,“三月二十一日,冊封皇四子為永王,田貴妃生,甫十齡,妃久病請封,且雲“恐不及見”,故亟慰之。”

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發生後,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十七年(1644年),太子16歲,三皇子定王慈燦13歲,朱慈炤剛剛十二歲。除了這三個兒子外,其他的兒子都已早逝。朱慈炤幼時被封為永王,在成大長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與對待女兒的方式不同,崇禎在死前命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別藏匿於公卿貴戚家中。

"太子最後出,不及至成國府,而匿民間。永王、定王並至嘉定府。十九日闖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闖令行君臣禮,不從,遂長揖。闖曰:『若父何在?孤必無殺意,何不出一見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縊宮中,無他往也』。。。。四月九日,復入朝,闖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殺我』!闖曰:『汝無罪,姑免』。"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應該是兄弟姊妹中最幸運的一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撤離北京後,在大順軍中與哥哥定王失散,朱慈炤被李自成部下一個姓毛的將軍帶著逃到河南,他們賣了戰馬,買了耕地,準備種地為生,但是由於清朝查捕起義軍風聲很緊,毛將軍自顧不暇,只好扔下朱慈炤又南逃了。朱慈炤當時只有13歲,自己便從河南往東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鄉安徽鳳陽。鳳陽有一個姓王的鄉紳,在明朝時作過諫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並且讓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倒過來念即為“原是王”),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讀書。在王給事中去世後,朱慈炤十八九歲,他就又離了鳳陽,流落到江南,因無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廟裡落髮為僧,苟延歲月,偷生度日。後來又流浪到浙江餘姚的一座古廟裡安身。有一日一個姓胡的鄉紳來到此廟,在閒談中發現朱慈炤才華過人,便說:“子有如此才學,何為流於空門?”於是把他帶到自己家中,改換衣帽,邊耕邊讀,後來又把女兒嫁給了他,朱慈炤便在這裡住下來,以餘姚王士元為名靠教書為生。並且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個孫子的大家庭。過了些年,又通過朋友的介紹到山東張岱霖等人家中教書,到山東後改名叫張用觀,他小心謹慎,唯恐暴露,所以在山東時,和李方遠等人認識了二十餘年,李家只知道他是浙東名士張老先生,連他在浙江時名叫王士元也不知道,當然更不知道他叫朱慈炤,是先朝的皇子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經七十五歲的朱慈炤在山東被清廷捕獲,全家處斬。由於滿清入關打著”為明復仇“的口號,所以為了安撫中原民心,清政府表面上善待崇禎皇帝的後人,善待崇禎未死的女兒長平公主。但是皇子就完全不同了,皇子必須死。朱三太子案的爆發使滿清政府陷入兩難之中,為了既達到殺光前明流亡貴胄又不引發民憤的目的,清政府採取了之前的慣用手段,以假冒皇子的罪名將朱慈炤及其家族全部殺害。至此,明王室所有男性子孫幾乎全部被肅殺殆盡。

《朱三太子案》
滿清官方記載《清實錄卷》: "丁未。先是奉差查審大嵐山賊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賊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會審。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禎第四子。"
清兵入關後,各地明皇室上層人物被誅殺淨盡,只有崇禎四子朱慈炤僥倖活了下來,並且活到了七十多歲。他對於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按朱家傳統,為兒子取名時以“和”字排輩,最後一字都為帶有土部的怪字。這些舉動逐漸為人們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東起義時便打著他的旗號,終於使這位隱藏了幾十年的前朝皇子遭到了滅頂之災。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兒都自縊而死,男性家人無一漏網。四皇子否認自己參與造反,但他承認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條。

為了證明四皇子是假的,滿清故意混淆四皇子朱慈炤和五皇子朱慈煥,因為五皇子朱慈煥是有明確的明朝官方的死亡記錄的,而四皇子只是明亡後下落不明。清廷將五皇子朱慈煥已死於崇禎十四年作為證據來證明四皇子乃是假冒:“朱三供伊系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於崇禎十四年身故。” 將四皇子與早就死了的被封為真君的皇五子混為一談,進而將四皇子定罪為假冒皇子以斬草除根!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記載崇禎第四子並沒有在崇禎14年亡故,而已經事過60多年的老太監且不說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認得當年僅十二三歲的少年皇子?可惜,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明朝的繼承人都必須死,四皇子被凌遲處死,所有兒子全部被斬立決,唯一的孫子朱鈺寶下落不明,也許已經死在了杭州獄中。(見《雞林舊聞錄》和《清實錄》)

後來滿清官修的《明史》中記載:“永王慈炤,莊烈帝第四子。崇禎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賊陷京師,不知所終。悼靈王慈煥,莊烈帝第五子。生五歲而病,帝視之,忽云:“九蓮菩薩言,帝待外戚薄,將盡殤諸子。”遂薨。

史學家孟森對朱三太子本傳補正,並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獲朱三太子,實為崇禎第四子封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顛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機心刻深長久,為振古所未有”。

朱慈炤死了,“朱三太子”案似乎應該塵埃落定了。但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朱一貴起義,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號。可見,在清初很長一段時間內,“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一面不倒的旗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