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בִּנְיָמִין נְתַנְיָהוּ‎,Benjamin Netanyahu),1949年10月21日出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雅法,政治家、軍人,第九、十三任以色列總理;兼任外交部長、國防部長、衛生部長、移民部長。

1993年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當選為利庫德集團主席。1996年5月29日當選為第二十七屆以色列總理;1999年辭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職務。2003年出任以色列財政部長。2005年8月辭去以色列財政部長職務,同年12月20日再任利庫德集團黨魁。2009年3月31日再次出任以色列政府總理。2013年3月獲得連任。2019年4月9日在以色列大選中獲勝。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是以色列右翼強硬派代表人物,主張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採取強硬政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 外文名:Benjamin Netanyahu
  • 國籍:以色列
  • 出生地:以色列特拉維夫-雅法
  • 出生日期:1949年10月21日
  • 職業:政治家、軍人
  • 畢業院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 主要成就:第9、13任以色列總理 
  • 所屬政黨:利庫德集團
人物經歷,早年經歷,就任總理,再任總理,為政舉措,政治方面,經濟方面,外交方面,出版著作,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爭議,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49年10月21日,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以下簡稱:內塔尼亞胡)出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雅法。
1967年—1972年,在以色列國防軍特種部隊服役,並獲得上尉軍銜。
1971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建築學學士。
1973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此後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學政治學,畢業後返回以色列。
1976年—1988年,在尤納森反恐怖研究機構執委會,先後擔任委員、主任。
1982年—1984年,擔任以色列駐美國使團副團長。
1984年—1988年,擔任以色列常駐聯合國代表。
1988年,當選為利庫德集團的議員;同年被選入以色列國會,並在伊扎克·沙米爾的政府中任職。
1988年—1991年,擔任以色列外交部副部長。
1991年—1992年,擔任以色列總理府副部長。
1993年,利庫德集團成立後首次選舉黨魁,內塔尼亞胡當選為利庫德集團主席。

就任總理

1996年,以色列首次直接選舉總理,此時以色列遭受一系列恐怖攻擊,因此內塔尼亞胡要求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履行所有義務(主要是打擊恐怖)作為繼續和平過程的條件,他的選舉口號是“內塔尼亞胡——要一個安全的和平”,他還僱傭美國右翼政治組織者來組織他的大選。同年5月29日,在以色列大選中獲勝,當選為以色列第二十七屆政府總理。
1998年,兼任以色列外交部長。
1999年1月,再次蟬聯利庫德集團主席;同年5月參加以總理競選,但是敗於埃胡德·巴拉克,失敗後辭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職務,隨後宣布退出政壇。
2002年11月—2003年2月,擔任以色列看守內閣外交部長。
2003年2月,出任以色列財政部長。
2005年8月9日,因反對時任總理阿里埃勒·沙龍單方面從加薩走廊撤軍的政策而辭去財政部長一職;同年8月31日,宣布參加利庫德集團黨魁和以色列總理競選;同年12月9日,再次當選利庫德集團主席。
2007年8月,再次當選利庫德集團主席。

再任總理

2009年2月20日,被以色列總統西蒙·佩雷斯選定,負責組建新一屆政府;同年3月31日,再次出任以色列政府總理。
2013年1月23日,內塔尼亞胡第三次贏得大選。
2015年3月17日,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以色列第20屆議會選舉中取得勝利。
2018年11月,兼任以色列國防部長;同年12月17日,被該國議會正式任命為國防部長。至此,內塔尼亞胡除了擔任總理之外,還身兼外交部長、衛生部長、移民部長等數個重要職務。
2019年4月9日晚10時(當地時間),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大選中獲勝。5月29日午夜,內塔尼亞胡沒有能在29日“最後期限”以前組閣,以色列議會隨後表決解散議會並在9月17日重新舉行議會選舉。

為政舉措

政治方面

  • 第一任期
1996年9月26日,內塔尼亞胡當選為以色列新總理,組成了由利庫德集團、沙斯黨、全國宗教黨、新移民黨、第三條道路黨和聖經猶太教聯盟組成的右翼政權。
內塔尼亞胡上台後發表施政綱領,主要提出六個方面的政策:第一,強調安全第一,以安全為基礎。可以說安全第一是內塔尼亞胡政府對外政策的核心和著眼點。第二,反對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反對在約旦河西岸出現任何外國主權,反對阿拉伯居民返回自已的家園。第三,以色列政府將繼續為猶太人定居點的存在和安全承擔責任,確保定居點同以色列國的聯繫。第四,戈蘭高地是以色列國家安全和保護其水源所必需的,維護以色列在戈蘭高地的主權是同敘利亞達成任何協定的基礎。第五,將根據需要在任何地點使用以色列國防軍和安全部隊,以對付恐怖活動,努力消除對北部邊境安全的威脅。第六,耶路撒冷是一座完整、統一和不可分割的城市,以色列在這座城市擁有絕對的主權,決不允許在這座城市築起一道“柏林圍牆”。
根據這個施政綱領,內塔尼亞胡做了三件嚴重傷害巴以關係的事情。一件是決定在東耶路撒冷的哈爾霍馬地區為猶太人修建大型住宅區和在約旦河西岸建造猶太人定居點;二件是開通東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附近一條地下隧道;三件是拒絕執行《奧斯陸原則宣言》關於在巴勒斯坦選舉後以軍從約旦河西岸的希伯倫市撤軍的規定,重新提出以色列仍將負責該市的安全。
在以色列國內和國際多方壓力下,內塔尼亞胡為了緩和局勢決定同巴方談判希伯倫市撤軍問題。經過三個多月的談判,以巴雙方在1997年1月17日正式簽訂了希伯倫撤軍協定。希伯倫撤軍協定的簽訂,打破了內塔尼亞胡上台以來以和談的僵局,為巴以和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基礎,受到多方輿論的歡迎和支持。
1997年10月27日,內塔尼亞胡宣布“五不”政策;11月10日,宣布其領導的以色列政府準備在任何巴以協定中,都維持控制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區和鞏固猶太人定居點的立場;11月24日,提出以色列再從6%~8%的西岸領土上撤軍的建議,其前提是巴方同意就最終地位問題提前談判,並推出巴以最後和平協定的基本框架。
1998年10月23日,內塔尼亞胡和阿拉法特簽署《懷伊河備忘錄》。《懷伊河備忘錄》僅被履行了極小的一部分。1998年12月20日,以色列內閣宣布終止執行《懷伊河備忘錄》,並為從西岸繼續撤軍附加了五項政治條件。
  • 第二任期
內塔尼亞胡順應民族主義至上的當下世界思潮,強調以色列和猶太人優先,推動“猶太民族國家”法案出台,反對巴勒斯坦獨立,擴大定居點,執意吞併戈蘭高地等。
2013年,內塔尼亞胡同意重啟巴以和談;7月29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共進晚餐,重啟巴以和談。

經濟方面

內塔尼亞胡自2009年主政以來,以色列保持著總體不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民生保障,特別是過去4年,經濟保持著年均3.5%的增長率,失業率處於較低水平,科技創新和吸引外資都達到較高水平,整體發展在已開發國家中表現出色,相關調查也表明,以色列人的幸福指數居然高居世界第11位。
內塔尼亞胡主張削減福利,推動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和猶太教正統派參與工作,減輕企業稅負負擔。

外交方面

內塔尼亞胡在外交與安全領域縱橫捭闔,軟硬兼施,使以色列成為“中東百慕達”中的安全島。他以強硬風格重拳出擊,對加薩走廊發動數次殘酷軍事打擊,持續轟炸敘利亞境內目標遏制伊朗勢力擴張逼近。同時,他也抓住時機主動與溫和阿拉伯國家陣營改善關係,在不犧牲以色列既得利益前提下“化敵為友”,緩解戰略圍堵和壓力。
  • 美以關係
憑籍在美國的留學及居住的經歷,內塔尼亞胡對美國的深切了解,使他十分重視與美國的外交關係。他認為美國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能提供以武力解決所有問題的中東基石,鞏固美國在以色列以至中東的影響力,同時可震攝伊朗。惟他長期擔任以色列總理期間,有長達十一年的時間都是與主張中東平衡政策的民主黨政府打交道(柯林頓及歐巴馬政府),直至2017年1月以來才與共和黨政府(特朗普政府)打交道。
內塔尼亞胡一指被指與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政府關係欠佳,其右翼政府對兩國方案的消極態度,加上針對巴勒斯坦當局及擴大約旦河西岸殖民區的強硬取態,激怒了歐巴馬領導的美國政府(歐巴馬政府堅持兩國方案,並支持按1967年六日戰爭前的邊界讓巴勒斯坦立場,以色列政府一直拒絕接受)。
唐納德·特朗普政府於2017年1月上任以來,美以關係出現明顯好轉。特朗普政府親以色列的立場,使兩國關係隨即回暖。2月,內塔尼亞胡訪美,到白宮與特朗普會面。5月,特朗普首次以美國總統身份出訪,第二站便選擇以色列作為出訪地區(首站出訪國家是沙烏地阿拉伯)。特朗普亦是首位以美國總統身份到訪哭牆的美國總統。
  • 伊朗核問題
內塔尼亞胡反對與伊朗和解、反對與拒絕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或其他伊斯蘭國家組織同盟,但在反對伊朗政府的方面,他及以色列政府的立場卻與長期和以色列維持敵對關係的沙烏地阿拉伯及其他阿拉伯國家持相同立場,皆反對伊朗擁有及研發核武的權利,同時亦指控伊朗支援國外的恐怖主義活動。
  • 巴以衝突
特種部隊服役的經歷,加上其兄死於戰爭,使內塔尼亞胡深信上帝將帶領他們在正邪戰爭中獲勝,他並不信任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雖然他已改變立場支持巴勒斯坦立國,但他反對巴勒斯坦擁有軍隊,同時亦反對按照國際主流意見要求在1967年六日戰爭前的邊界讓巴勒斯坦立國。
  • 中以關係
2017年4月,內塔尼亞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念兩國建交25周年,並簽訂一系列合作協定。

出版著作

出版時間書籍名稱出版社
1981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Challenge and Response》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7
《Terrorism: How the West Can Win》(《恐怖活動:西方如何獲勝》)
Avon
1995
《Fighting Terrorism: How Democracies Can Defea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9
《A Durable Peace: Israel and Its Place Among the Nations》
(《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以色列和世界》)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參考資料來源: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內塔尼亞胡的父親是猶太歷史的教授,曾經參加編輯《希伯來大百科全書》。他的哥哥喬納森·內塔尼亞胡於1976年在恩德培行動中陣亡,被以色列列為戰爭英雄,他的弟弟是一位放射性科醫生和作家,兄弟三人全部參加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部直屬偵察營。他的美式英語非常好。內塔尼亞胡14歲時他們家搬到美國費城附近,他在那裡上的中學。他家裡沒有人加入美國國籍。
  • 情感婚姻
內塔尼亞胡三次結婚,與他的第一位夫人有一個女兒,與他的第三位夫人有兩個孩子。
第一任前妻:Miriam Weizmann(1949年9月13日-):希伯來大學化學學士學位;與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相戀,1972年兩人赴美讀研。1972年結婚,育1女Noa Netanyahu-Roth(1978年4月29日-);1978年離婚。
第二任前妻:Fleur Cates(Fleur Harlan,1947年9月20日-):出生於英格蘭,她獲英國劍橋大學的BA學士學位,獲美國波士頓哈佛商學院的M.B.A.學位。她於1978年31歲在波士頓諮詢集團工作時遇到了已婚的29歲內塔尼亞胡。當時他的懷孕妻子發現了婚外情,要求離婚。內塔尼亞胡於1981年與Fleur Cates結婚,凱茨皈依猶太教並隨他一起移居以色列。但1984年離婚。
第三任妻子:Sara Netanyahu(1958年11月5日-):心理學家;1980年嫁Doron Neuberger;1987年離婚;1991年3月奉子成婚嫁內塔尼亞胡;夫婦育有兩個兒子:Yair Netanyahu(1991年7月26日-)and Avner Netanyahu(1994年10月10日-)。

人物評價

他(內塔尼亞胡)做得非常出色,他非常聰明、有組織、力量強大,他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以及如何完成任務。(麻省理工學院Groisser教授回憶說)
內塔尼亞胡是以色列右翼強硬派代表人物,主張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採取強硬政策。(新浪新聞評)
內塔尼亞胡執政總體是不錯的,在政治上較好地保持住右翼偏中間的立場,經濟的表現總體來說也不錯。(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評)

人物爭議

自2017年1月以來,以色列警方對內塔尼亞胡進行了調查和質詢,案件由“案件1000”和“案件2000”組成,由於他們之間的聯繫而被警方以這種方式命名。在第一個案例“1000”中,總理被懷疑涉嫌從商人那裡獲得不適當的大規模福利,包括好萊塢製片人Arnon Milchan和James Packer。第二起案件涉嫌與Yedioth Ahronoth報業集團的出版商Arnon Mozes達成協定,以促進立法削弱Yedioth的主要競爭對手以色列Hayom,以換取Yedioth對內塔尼亞胡更有利的報導。
2017年8月3日,以色列警方首次證實內塔尼亞胡涉嫌欺詐,違反信託和賄賂“1000”和“2000”案件的罪行。第二天據報導,總理的前任參謀長阿里哈羅已與檢察官簽署協定,成為州的證人並在這些案件中對內塔尼亞胡作證。
2018年2月13日,以色列警方向以色列檢察院建議內塔尼亞胡將被控腐敗。根據警方的一份聲明,在兩個單獨的“1000”和“2000”案件中,有足夠的證據指控總理因賄賂,欺詐和違反信託罪而起訴。內塔尼亞胡回應稱,這些指控毫無根據,他將繼續擔任總理。2018年11月25日,據報導,經濟犯罪司司長Liat Ben-Ari建議對這兩起案件提出起訴。該建議需要得到國家檢察官Shai Nitzan和以色列阿維哈伊·曼德爾卜利特總檢察長的批准。
2019年2月28日,阿維哈伊·曼德爾卜利特宣布他打算在三起案件中就內塔尼亞胡的賄賂和欺詐指控提出起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