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詩歌節

未名詩歌節

未名詩歌節,由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和北京大學新詩研究中心舉辦,是中國當代詩壇一年一度的盛會,也是北京大學的傳統詩歌盛事。其宗旨是承繼北大詩歌傳統並促進其更新發展,推動當下詩壇的交流互動,展示“新境地”之下的漢語詩歌,尤其承擔著活躍校園文化,展示校園原創詩歌創作成果的責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未名詩歌
  • 外文名:無
  • 舉辦方:由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
  • 宗旨:是承繼北大詩歌傳統
  • 承擔:活躍校園文化
  • 責任:原創詩歌創作成果
歷史淵源,產生背景,社會影響,相關報導,榮譽獎項,

歷史淵源

未名詩歌節的前身是未名湖詩會,歷史悠久,已經成為了北大校園文化中的重要“品牌”。1993年起,為了紀念自殺早逝的北大校友、詩人海子,未名湖詩會定為每年三月二十六日舉辦。每屆詩歌節的時間為期一個月,活動包括大型朗誦會,講座、專場朗誦會等,在學校及詩歌界產生廣泛影響。

產生背景

2004年,在北京中坤投資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學詩歌中心成立,它集合了北京大學及其他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大量詩歌研究人才,連同北大豐富的詩歌教學和寫作實力,占據著詩歌研究界極其耀眼和獨特的位置,成為中國詩歌界又一件值得紀念的大事。
2005年伊始,成立不久的北京大學詩歌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與北大中文系和五四文學社聯手,力圖打造規模更大、影響更廣的新一屆詩歌節。這一構想也得到了中坤集團的熱情回應,決定贊助詩歌節的活動,這將使得本屆未名湖詩歌節煥然一新,具有更大的號召力、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活動安排上,本屆詩歌節繼承了往屆的將大型詩會和開幕式合二為一的方式,並邀請一大批當代詩人參加,使之成為展示當代詩歌創作活力的舞台。在大型朗誦會之外,本屆詩歌節還還設計了許多別具特色的專場,如探討城市詩寫作的特點“城市詩圓桌”討論會,融詩、樂為一體“駱英詩歌音樂朗誦會”,回顧當代詩歌發展歷程的朦朧詩專場與“朦朧詩之後”專場,以及具有很強實驗性的女性詩歌多媒體朗誦與方言朗誦等;詩歌節還將邀請著名的詩歌批評家和詩人奉獻精彩的講座,同時為了鼓勵高校校園詩歌創作,詩歌節還設立了未名高校詩歌獎,頒獎儀式作為閉幕式……
未名詩歌節是中國一年一度的詩歌盛會,它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非同尋常的意義。活動在詩歌節周圍,從而受到感染和啟發的人已經不能勝數。參與其中的詩人、評論家和讀者們足以構成中國當代的一部新詩史,更重要的是,無數的人不斷在這裡以各種方式接近了詩歌,從另一種意義上也創造了詩歌——新詩的無限可能性也在一個短暫卻又“漫長”的詩歌節中得到了體現。
未名詩歌節在展示北大詩歌創作的最新動態,發掘和鼓勵校內最新創作力量的同時,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著“詩歌教育”。未名詩歌節使得每個春天的北大都成為了“詩歌的北大”,而發生在北大的一切,也成就了中國現代詩歌。隨著詩歌的整體發展和北大詩歌力量的全面加強,隨著現代化帶來的各種新因素的介入,詩歌節在保持傳統的同時具有了更多的實驗性質、更強的能量和更高遠的探求,也越來越體現出她巨大的包容力。

社會影響

自從“未名湖是詩歌的海洋,詩人都藏在水底”(許秋漢)的歌聲響起,自從20多年前未名湖詩歌會第一次感染了校園,未名湖,這一灣靜靜呆著的小湖,就成為最為朦朧多義的喻體之一。像是被天使遺漏的玻璃碎片,平靜地以單純的波光和繁複的漣漪接受著無數的徵引:她開放,她謙遜,她保持著水的秉性。她可以承載這樣或那樣的命名,卻拒絕了任何命名或定性的可能。未名,正是因為沒有命名的羈絆,才孕育了她寬容、博愛的道德特性和生命張力。
命名和定性不一定是好事,尤其對於詩歌。“北大詩歌”,正是由於沒有定性和硬梆梆的概念來束縛和約束,才得以在一批批詩人激動人心的寫作和實踐中,成為一種值得珍視的傳統。北大詩歌的精神——探索、發現,甚至是發明——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而讓這些智慧聚集並熠熠生輝的,正是"未名湖詩歌會"。在未名湖的包容下,以詩歌為紐帶,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智慧與智慧的交融,心靈尋得知音,靈魂找到歸宿。
然而,並非所有的詩歌都是美。“未名湖”的詩歌,接受聖殿的洗禮,緣自心靈深處的渴求,張揚著生命的力量,給我們以精神的釋放和慰藉。可現在的社會,我們雖不能說它物慾橫流,但是它的確充斥了太多的猥褻的欲望,曾經被稱為“世界之光”的詩人的群體,也會不小心摻雜進低俗的功利者,在這些人手裡,詩歌開始走向墳墓。
總之,未名詩歌節對於北京大學和整箇中國詩歌界都有著特殊的影響。新一屆詩歌節將把這一傳統推向新的高度。

相關報導

不無反諷意味的是,在一個詩集出版最為低迷的年度,很多詩人卻忙忙碌碌,為了參加形形色色的詩歌文化活動。文學界這個小場域中,詩人們的忙活勁兒或許與2005年在大眾文化場域中火爆的“超級女聲”有一拼。2005年的詩歌界動靜不小,據說產生了所謂的“詩歌熱”。根據“詩生活網”的“詩通社訊息”統計,這一年裡大大小小的詩歌節、詩歌朗誦會、詩歌酒會、聯歡會、詩會總計有58回之多(還不包括詩歌研討會)。重要的詩歌節包括:北大未名詩歌節、廣州珠江(國際)詩歌藝術節、萬松浦—灣園詩歌交流節、首屆中華校園詩歌節、首屆成都國際詩歌節(後因故被迫取消,改成民間詩歌交流活動)、西安高校詩歌節、首屆中國詩歌節、首屆廣東詩歌節,等等。
這些詩歌節中數北大未名詩歌節持續時間最長,參與詩人最多,組織活動最為豐富。北京大學未名詩歌節自2000年創設,至2005年已經是第六屆,是國內高校最具影響力的詩歌節。雖然以校園為平台,但未名詩歌節面向社會,主辦單位為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北京大學中文系,自2004年成立了北大詩歌中心後,其機構之一新詩研究所也參與主辦。往屆未名詩歌節一般邀請在京詩人參加,因為獲得了“中坤集團”的全力資助,第六屆未名詩歌節(2005年3月底開幕)邀請了全國各地的優秀詩人參與,並組織大大小小的活動十多次,持續時間長達一個月。在那些有特色的活動中,像開幕式朗誦會是詩歌節的傳統保留節目,出席的詩人很多,除了節目單上安排了的詩人朗誦之外,通常也有自由朗誦的環節;其他還有如朦朧詩、城市詩等詩歌主題論壇,如女性詩歌、方言詩歌等主題或風格朗誦會等等。被邀請的詩人中,除了在京居住的西川、歐陽江河、孫文波、王家新、西渡、清平、樹才、童蔚、林莽、林木、陳魚、尹麗川、高曉濤等人之外,有王小妮、藍藍、舒婷、多多、翟永明、芒克、桑克、楊小濱等來自各地的詩人。初步估計,可能有上百位詩人參加了2005年的北大未名詩歌節。作為這次詩歌節的重要部分之一,主辦者還組織了面向全國高校的“首屆未名高校詩歌大賽”,並在詩歌節期間創辦了《未名湖詩刊》,創刊號登載了這次詩歌大賽的獲獎詩人的作品。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北大新詩研究所,也在詩歌節期間推出刊物《新詩評論》和“新詩研究叢書”第一輯,兩種書目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榮譽獎項

“未名詩歌獎”全稱“未名高校詩歌獎”,是由北大中國新詩研究所、北大中文系以及五四文學社為展現當下高校詩歌創作的實績,鼓勵高校詩歌寫作者和繁榮校園詩歌創作而設立的,並在著名的“未名詩歌節”期間頒獎。“未名詩歌獎”今年評至第三屆,參與的高校詩人逾兩千人,業已成為全國最有影響力的高校詩歌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