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UCTD)具有某些結締組織病的臨床表現,但又不符合任何一種特定疾病的診斷標準。它可能屬於某一種瀰漫性結締組織病的早期階段或頓挫型,在部分患者也可能是一種獨立的疾病。UCTD發病年齡多在18~67歲之間,育齡期女性多見。性別與發病有關,男女比例為1:4~1:6。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內科
  • 多發群體:18~67歲之間,育齡期女性
  • 常見症狀:皮膚病變,關節及肌肉病變,血管炎雷諾現象,肺及心臟病變,血液系統病變,腎損害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後,

病因

UCTD的病因不明,相關研究亦較少。但有一些研究者認為,部分UCTD可能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或系統性硬化(SSc)的早期階段,因此其病因應與這兩種疾病相同。研究提示本病的發生可能是一些環境因素,如長期接觸化學試劑等作用於易感個體的結果。在其發病過程中,環境和遺傳因素均占有重要地位。

臨床表現

本病常隱匿起病,從出現臨床症狀至就診的平均時間為2~3年。患者的臨床表現常較輕,乏力、低熱、淋巴結腫大等非特異性症狀常見。一些較大規模的臨床調查發現,最常出現的症狀為關節腫痛、雷諾現象和皮膚黏膜損害,而重要臟器,如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等受累者少見。在隨訪過程中發現,患者的臨床症狀可隨病程及治療而波動,多呈逐漸緩解趨勢,但總體而言病情活動度變化不大。
相當常見,而且疹型的表現多樣,部分患者以皮疹為首發症狀。
(1)盤狀紅斑比在SLE患者中更為常見。表現為身體暴露部位的高於皮面的紅色丘疹,以頭頸部最常見。皮疹大小不等,形態不一,表面多有鱗屑,癒合後遺留瘢痕,局部皮膚萎縮。
(2)顴部紅斑發生率約為10%,為面頰部紅色斑丘疹,可呈典型蝴蝶樣分布,也可形狀不規則,好轉後多不留瘢痕
(3)光過敏的發生率在13%~24%之間。約有18%的患者出現口乾及眼乾。
(4)黏膜潰瘍較SLE發生率低,均在3%~13%。雙手可有瀰漫腫脹及皮下結節。
2.關節及肌肉病變
此病變較為常見。患者可出現關節痛或關節炎表現,多為非侵襲性多關節炎,很少有發生關節破壞致畸形者。其可累及全身各大小關節,包括指間關節、跖趾關節、下頜關節等,但以大關節炎更為常見。可伴有晨僵,但多半時間較短。關節滑液檢查多提示為炎性滲出液,細胞數少,蛋白含量高時可呈黃色,細菌培養為陰性。
肌肉受累多見,多表現為四肢近端肌群的肌痛和肌無力。
3.血管炎雷諾現象
是UCTD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見於約50%的患者,並可能作為惟一的臨床症狀持續多年。表現為發作性肢端蒼白、青紫和潮紅,伴局部疼痛或麻木,發作前多有受涼或情緒激動等誘因,數分鐘或數十分鐘後逐漸緩解,小動脈痙攣是其病理基礎。長期頻繁發作者可出現局部軟組織萎縮壞死等營養不良表現,嚴重者出現肢端骨吸收。
4.肺及心臟病
漿膜炎最為常見,但發生率較SLE稍低,可表現為胸腔積液心包積液或兩者同時出現。病情輕重程度不等,輕症者可無明顯臨床表現,嚴重者甚至可出現心臟壓塞,漿膜腔穿刺檢查常提示為漏出液,抗核抗體可呈陽性。
其他肺部表現還有肺間質纖維化和間質性肺炎等,如內源性類脂性肺炎。肺間質纖維化多起病隱匿,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
心臟病變可累及心臟全層,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等。臨床有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
5.血液系統病變
約20%的患者有此病變,可表現為白細胞計數、血小板減少及貧血,以白細胞計數中度降低和非溶血性貧血最為常見。約7%的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且可相當嚴重。個別病例有明顯出血傾向,甚至造成死亡。溶血性貧血少見,多為慢性病貧血缺鐵性貧血。全血細胞減少也可見。
6.腎損害
發生率在11%左右,伴盤狀紅斑及ANA陰性的患者較為少見。臨床表現可有水腫高血壓、蛋白尿、血尿和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等,但很少有造成嚴重腎功能不全者。
7.神經系統損害少見
可表現為偏頭痛、抽搐行為異常和幻覺等精神病症狀,也可出現器質性神經系統疾病表現,如外周神經炎、頭痛、偏盲、感覺和活動障礙等。

檢查

1.血象檢查
可見白細胞計數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或貧血溶血性貧血者可有Coombs試驗陽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尿常規可出現蛋白尿、血尿等。可見血細胞沉降率加快及γ-球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現轉氨酶升高,常提示自身免疫性肝損害。
2.血清學檢查
以ANA陽性最為常見,陽性率在55%~100%,平均58%左右。螢光核型以斑點型最為常見,均質型和核周型均較少見,而滴度與SLE相似。少部分患者可出現類風濕因子、抗RNP抗體、抗SSA或SSB抗體陽性。抗RNP抗體的出現常與雷諾現象和關節炎有關,而抗SSA抗體陽性者常伴口乾燥,抗dsDNA抗體陽性、抗Sm抗體陽性、抗磷脂抗體陽性和補體降低少見。
3.其他輔助檢查
B超可見肝脾淋巴結腫大,B超和X線檢查還可能發現心包或胸腔積液。肺功能異常。

治療

UCTD患者的臨床表現常較輕,一般以對症治療為主。治療方案和藥物劑量應注意個體化的原則,並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1.對症治療
乏力、發熱、關節痛或關節炎者可選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非甾體抗炎藥療效的個體差異較大。出現雷諾現象的患者需注意保暖,並視病情程度給予擴血管藥物,如鈣通道拮抗劑等治療。症狀嚴重或伴有肢端潰瘍者可靜脈給予前列腺素及雷吉停等改善循環藥靜點,臨床觀察多數患者有較好療效。有光過敏患者應注意避免陽光直曬。
2.腎上腺皮質激素
面部皮疹者可局部套用激素類軟膏。難以緩解的關節炎也可給予關節腔局部注射倍他米松(得寶松)、醋酸去炎松等抗炎治療。有器官受累,如心包炎、血小板減少或溶血性貧血等,可套用全身激素治療,但不宜採用大劑量激素。
3.免疫抑制劑
對於常規治療無效的患者也可試用免疫抑制劑。一般根據臨床症狀的不同,參照其他結締組織病的治療給予不同方案。但宜採用小劑量短療程方案。常用免疫抑制劑包括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等。
4.抗瘧藥
對於伴有發熱、面部皮疹、關節炎的患者可試用抗瘧藥治療,並可與非甾體抗炎藥合併套用。羥氯喹的常用劑量為200~400mg/天。此劑量極少出現眼底的損害。但是,為慎重起見,應在用藥前和用藥後每3~6個月進行一次眼科檢查,注意視野變化和眼底等病變的發生。

預後

研究表明,本病腎損害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發生率較低,預後相對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