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流年春夢過

《木蘭花慢·流年春夢過》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詞。該詞概述了詞人半生的思想發展過程,表現出人生理想與社會現實的矛盾,詞中講到詞人早年仗文武之才,“漫思為世用”,但看到金末社會衰敗的景象而意志消沉,決定歸隱終世,最後又衰嘆自己生不逢時,不能盡展其志,表現了詞人面對黑暗現實而產生的隱與仕的矛盾心情。全詞採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意境壯闊而又悲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蘭花慢·流年春夢過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代
  • 出處:《遺山樂府》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木蘭花慢
孟津官舍,寄欽若、欽用昆仲並長安故人
流年春夢過,記書劍,入西州。對得意江山,十千沽酒,著處歡游。興亡事,天也老,盡消沉、不盡古今愁。落日霸陵原上,野煙凝碧池頭。
風聲習氣想風流。終擬覓菟裘。待射虎南山,短衣匹馬,騰踏清秋。黃塵道,何時了,料故人、應也怪遲留。只問寒沙過雁,幾番王粲登樓。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木蘭花慢: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零一字,前片五平韻,後片七平韻。
⑵孟津: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縣東,洛陽東北。官舍:官吏所住的房舍。
⑶欽若、欽用昆仲:指李獻卿(李獻能仲兄)、李獻甫(李獻能從弟)兄弟二人,當時皆以文學聞名,兄弟二人與元好問同登興定五年(1221)進士。昆仲,兄弟,長曰兄,次曰仲。
⑷流年:光陰,年華。春夢:春天作的夢。因春天好(hào)睡,夢境容易忘失,故以春夢比喻短促易逝的事。
⑸書劍:書、劍為文人隨身攜帶之物,因以指文人生涯。
⑹西州:指當時名城長安。
⑺得意江山:使人快意的壯美江山。
⑻十千沽(gū)酒:指買的好酒。語自李白將進酒》:“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虐”句。此代指在長安仗劍遊俠,裘馬輕狂的生活。
⑼著(zhuó)處:隨處,到處。
⑽天也老:化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句。
⑾“盡消沉”句:此句化用李白《將進酒》:“與爾同消萬古愁”句。
⑿“落日”句:此句化用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意境。霸陵原,在陝西西安東,因漢文帝陵墓在此,故稱。
⒀“野煙凝”:此句化用王維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詩意境。凝碧池,唐代禁苑池名,在洛陽西內苑。
⒁風流:放逸,風雅。
⒂菟(tù)裘(qiú):古邑名,春秋魯地,在今山東泰安東樓德鎮。後世稱封建士大夫年老退隱的處所為菟裘。
⒃射虎南山:用李廣事。
⒄騰踏:飛騰。
⒅黃塵道:指仕途。
⒆王粲(càn)登樓:東漢末年王粲避禍荊州依附劉表,卻不受重用,作《登樓賦》抒抑鬱思鄉之情。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在孟津的官舍,寫給李獻卿、李獻甫兄弟以及長安的朋友。
光陰就像春天夢一樣很快流逝,還記得年少時身懷抱負,去長安考取功名。面對著壯美江山,飲酒作樂,到處遊玩。國家興亡的事,上天也會為此事衰老,都是讓人憂心。霸陵原上、凝碧池頭都是一片衰敗的景象。
縱然是想放逸快活的生活,終究會是老去。縱然老去也要重振勇氣,建功立業,實現心中的抱負。仕途什麼時候是個盡頭,料想老朋友們也責怪在仕途上逗留。想問飛過秋天的大雁,王粲有幾次登樓。

創作背景

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三月,詞人入汴京應試而登進士第,但沒就選而回嵩山居處。同年春與李獻能游孟津,該詞便是在游孟津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追憶過去,感慨如今。年少時躊躇滿志,隨處歡游,而今故土淪喪,憂愁縈懷。起筆抒發對於歲月光陰的感嘆。“記書劍”二句,說詞人少年時就已身懷文武全才,入西州逕取功名。面對著使人快意的壯美山河,元好問也曾經過著仗劍遊俠,裘馬輕狂,揮金如土的生活。然而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接下來筆鋒一轉,寫到了國家興亡事,作者的語氣立刻變得沉鬱和凝重了。“興亡事,天也老,盡消沉、不盡古今愁”句,抒發詞人對國事的憂心。接下來的兩句對子,霸陵原和凝碧池都從古人詩意里來,可謂虛景。而詞人眼前曾經的“得意江山”也已經不復“得意”,到這時,抒情到了一個高潮,這樣的高潮,需要沉默來解釋,於是節拍戛然而止,也可以叫做歇拍。在思想或者情感需要停頓轉換的時候,這個對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描寫的意境,又是這樣鮮明生動。且在手法上以虛寓實,形象地描繪了金末社會的衰敗景象,這也正是詞人的思想由積極用世變為消極避世的原因。
下片援引古人,抒發懷抱,欲追步前賢,歸隱山林,射虎南山,遠避塵俗。感慨為功名而四處奔走的碌碌歲月。風流是封建士人嚮往的境界,風雅時尚,文采精神,對於風流人生的追逐似乎已經成為讀書人情不自禁的繫念,然而夢終歸要醒,青春總是要匆匆了結。詞人萌發了這樣的念頭,但畢竟當時在壯年,所以幻想著退隱後風流慷慨的生活情景。“待射虎南山,短衣匹馬,騰踏清秋”便是抒發這樣的情懷。詞人一直就想過簡單自然的隱居生活,並不一定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逃避。本性喜歡和“道相合而意相得”的朋友們遊覽山川,飲酒高論而已。古人的讀書做官與讀書山林一樣對詞人產生影響,所以詞人自身也充滿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接著詞人問自己“黃塵道,何時了”,語氣疲累,倦怠。結句又回到創作本意上來,是對題解的一個照應。故人分手時長,當然想念彼此,應該是怪自己常常留滯不前的吧。“只問寒沙過雁”言歲月遷延的滄桑,“幾番王粲登樓”則是在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慨了。詞人也和當年的王粲一樣,有了進退危懼的心理。所以有沉雄鬱結之態。“幾番”更見其屢經挫折,壯懷難伸。
全詞用語豪邁勁健,抒情沉鬱深切。用典自然,化用前人詞句也很妥帖,尤其“落日”兩句,生動地再現金末社會風貌,表達含蓄凝練,言約意豐。

名家點評

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院長馬銀華《元好問詞評析》:“該詞風格慷慨蒼涼。”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