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王村

木王村

木王村1998年由木王、高潮等6自然村合併而成,位於東木鎮西南部,東臨東木鎮政府,南與紅椿鎮七里村相鄰,西與本鎮油房村接壤,北與關廟村相連。海拔400—740米,樹林茂密,四季蔥綠,氣候宜人,雨量充沛。

基本介紹

  • 所屬地區:東木鎮
  • 面積:12.8
  • 人口:2004
  • 海拔:400—740
木王村基本情況,自然地理情況,耕地面積,人口及人均純收入,農牧業生產狀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存在的問題,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建設,主導產業建設,社會文化建設,社會民主建設,

木王村基本情況

自然地理情況

木王村1998年由木王、高潮等6自然村合併而成,位於東木鎮西南部,東臨東木鎮政府,南與紅椿鎮七里村相鄰,西與本鎮油房村接壤,北與關廟村相連。海拔400—740米,樹林茂密,四季蔥綠,氣候宜人,雨量充沛。

耕地面積

全村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50畝(水田420畝,坡地2530畝),退耕還林2464畝,人均耕地面積1.47畝。

人口及人均純收入

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有478戶,2004人。其中貧困人口260戶,813人,占總人口51%。常年外出務工500多人。2013年村人均純收入為2802元,在全鎮11個村中處於中下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

農牧業生產狀況

全村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主要品種為玉米、紅薯、魔芋,產業發展比較滯後。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900畝(以2012年為例)。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糧食作物以玉米、紅薯為主;經濟作物以烤菸、魔芋、木耳為主;少數村民分散餵養豬、牛和雞;畜牧產業較發達,有養殖專業大戶11戶,年出欄家畜千餘頭。

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建有高韓通村公路1條,約7.8公里,東燎路沿村而過,已建飲水井2個,200戶800多人飲上了自來水,旱廁改造150戶,農網覆蓋率90%,程控、行動電話進村入戶覆蓋率達80%,廣播電視“戶戶通”達到全覆蓋。村遠教站點、衛生室、警務室、基層黨組織活動室等一應俱全。

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2、農業組織化程度與現代農業發展還不相適應;
3、村容村貌差,人畜混居問題存在,環境衛生比較差;
4、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差,實用技術推廣普及慢,獲取科技信息渠道狹窄,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
5、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無比較優勢產業。

基礎設施建設

(1)村內道路建設。對村級主幹道進行維護,新修連戶路2000米,新修滾水壩1座、便民橋2座。
(2)人飲工程。搞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新修蓄水池2個,鋪設主管道3500米,使農戶安全飲水覆蓋率達到90%以上。
(3)中低產田改造。結合本村實際,實施500畝中低產田改造,在2、4、6組新建河堤2000米,新修堰渠2處共1200米。對2、4、5組原有2處堰塘進行加固。
(4)農網改造。全面完成農網改造工程,實現同網同價,戶戶通電。

村容村貌建設

搶抓危房改造和移民搬遷機遇,完成危房改造100戶、移民搬遷50戶,消除危居、危房、無房戶,磚混結構民居達到60%以上;搞好村級道路美化綠化工作,在主幹道新建垃圾堆放池10座,對垃圾日產日清;全面完成廚、廁、圈改造,達到衛生標準。

主導產業建設

(1)種植業。發展烤菸300畝,新建標準示範茶園200畝,對200畝低產茶園進行改造,新建茶葉初制加工廠一個,三年累計發展魔芋1000畝。
(2)養殖業。採取政府補助一點、農戶自籌一點的辦法,在五年內使本村畜牧品種優良化、高產化、商品化。培育林下養殖大戶6戶,其中200隻以上2戶,新建標準化圈舍2戶。
(3)服務業。發展新型農家樂1戶,幫扶個體工商戶2戶。

社會文化建設

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每個勞動力至少掌握2項以上實用技術,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定期對村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每年勞務輸出培訓700人次、建村務公開欄1個、開展技術培訓9次1200人。
實現通訊、廣播、電視入戶率、農民養老保險參保率、新型合作醫療參加率達到100%。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0%以上,國中畢業生全部升入高中、職中或中等專業技術學校。計畫生育家庭優惠政策全覆蓋,落實低保應保盡保、五保集中供養措施,使他們老有所依。

社會民主建設

兩委班子齊全,堅強有力,工作機制健全,制度完善,發展規劃科學,目標明確。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機制完善,村務公開、惠農政策到位,村民滿意,鄉風文明。
2014年6月上旬,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帶領機關業務骨幹12人會同東木鎮包村幹部進駐木王村,對260戶貧困家庭進行了入戶調研,分析各戶致貧原因,擬定了幫扶措施。
(一)因年邁殘疾智障致貧81戶。這類家庭人口或年老體衰,只能從事簡單的農活,或先天殘障,或因務工傷殘,喪失勞動能力。對這類人,只能通過低保、五保、殘疾救助、社會救助等政府“兜底”方式幫助其維持基本生活。
(二)因病致(返)貧57戶。這類家庭每戶有1名或多名重病患者,需要大量資金就醫和家人額外照顧,使家庭陷入負增長漩渦,成為貧困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建議鎮、村組領導、駐村工作隊依據醫療保障相關政策,協助他們通過就醫報銷、大病救助、免費義診和發動社會捐助等渠道給予幫助,讓“有病的好起來”。
(三)因學致貧34戶。這類家庭或是外出務工,子女異地就學,無法享受當地九年義務教育免費政策,或是家有高中生、大學生。據調查,供養一個高中畢業生,需支付費用6 萬元,一大學畢業生要支付 12萬元,這些費用對於以種地為生的農民,無疑是天文數字,一些家庭只能借款、貸款供養子女上學,因此導致貧窮。此類問題,可通過貧困生助學、發動相關單位(縣區)定向委培、招聘貧困家庭大學生,以及社會捐助等措施解決。
(四)因災致貧50餘戶。2010年7.18洪災造成50多戶房屋垮塌,從高山(易滑塌處)搬遷到公路沿線重建家園。雖然政府給予了建房補助(一戶補助1.7萬元),而實際一套80平米的建房資金都在10萬元以上,一些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在搬遷的同時,這些家庭失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地和林地,要么外出務工、要么自給自足在生存線上掙扎。對此類家庭,首先要從金融扶持入手,通過貼息、無息、免息貸款及貧困村互助金等渠道,為這些家庭“減負”,讓他們輕裝上陣謀發展。其次,結合各戶實際,取長補短,幫助他們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尋找致富路子。
(五)因生存環境惡劣致貧。木王村山大人散,貧困戶260戶,其中有174戶居住在海拔600米以上,有80多戶不通公路,占全村400餘戶的20%,有237 戶為土坯牆,危房戶有7 戶。木王村二組有一山名叫黃家坡,山上住七戶人家,僅爬山在3個小時,山上野豬橫行,莊稼及經濟作物都種不成。此類情況,擬通過移民搬遷和創業、就業扶持相結合的方式解決。
(六)缺乏知識技能致貧。受教育程度低是導致貧困的根本原因。260戶貧困戶813人中,大部分是文盲,其餘是國小、國中文化程度。普遍缺乏知識技能,僅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簡單生產勞動,維持家庭生計。此類家庭可通過人人技能工程,培養他們有一技之長,或通過培訓提高他們種植養殖相關專業技能,發展產業。
(七)缺乏致富門路88戶。根據實地調查和徵求個人意願情況,建議38戶家庭發展養牛、羊、豬等養殖業,58戶家庭發展茶葉、魔芋、烤菸等種植業。
(八)因缺乏發展資金69餘戶。對貧困戶而言,這是一個共性問題,幾乎都無發展資金,導致無發展理念,抱殘守缺,不思發展,不思脫貧。這是導致貧困的物質根源。此類家庭,可通過政府補助、信貸扶持、部門扶持等渠道予以資金幫扶。
(九)因懶致貧。在政府、社會各方面、強大的政策、項目、資金扶持下,少數村民“坐等靠要”思想嚴重,生活懶散、態度消極。一些40歲至50歲的村民,一方面,閒散在家中,打麻將、諞咣子,混沌度日,不積極外出務工;另一方面,在家不務家、不謀家,家中又髒又亂,人畜不分,污垢灰塵滿地。對這種情況,各級在扶持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要加強思想教育和先進示範引導,激發農民民眾建設家園,改善家庭生活的積極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