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商

木商

木商,指從事木材貿易的商人。徽州山區盛產杉木,早在南宋時期徽人就已從事木材貿易了。他們每於冬季入山伐木,待至梅雨季節河水漲泛的時候,便利用水力運載出山,或由青弋江運至蕪湖,或由新安江運至嚴州(今浙江建德縣東北),然後轉銷各地。明清時期,這種經營方式雖然繼續進行,但由於蘇浙地區經濟的發展,徽州所產的木材已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了。於是習於經營木材貿易的徽人便遠赴江西、湖廣、四川開拓新的貨源,擴大木材販運活動以獲取經商資本。在這種活動中,以徽州婺源人最為活躍。他們以南京的上新河作為經營貿易的中心,利用長江水運木,把上游的木材運集於此,然後分銷蘇浙或北方各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商
  • 外文名:Wood,
  • 位置:徽州山區盛產杉木
  • 特點:從事木材貿易
各地木商,湘西沅江上游,四川建昌衛,杭州,木材貿易,相關歷史,

各地木商

湘西沅江上游

湘西沅江上游所產的辰杉,材質優良,銷路極廣。在這裡辦貨的商人中以徽商資本最為雄厚。為了搜求良木,有些徽商還溯沅江而上,深入到貴州的深山老林之中。 在沅江流進洞庭湖的入口處, 有個德山鎮,是湘西木材外運的必經之地。鎮上徽商往來不絕,長年聚集在這裡的徽州運夫就不下數千人。

四川建昌衛

四川建昌衛(治所在今西昌)所產抬山,剖成木板,花紋極為可愛,又有千年古木名曰“雙連”,都是難得的暢銷貨。有許多商人雇募人夫入山採伐,將木材投入河中,沿金沙江漂流而下,進入長江之後,始紮成木,運往南京。在這裡活動的商人中有不少就是徽人。明末歙人許朴“西涉夜郎、邛筍之境”,甚至在深山老林中迷失道路,“供銷僂扳崖谷,行冰雪中”,為的就是尋求木材。他轉運到蕪湖的沙板,僅被人盜賣者已值銀百兩。歙人程之藩少時隨其父入蜀經商,後來在建昌雅州宣慰司轄地伐木販賣,役夫常達數百人。

杭州

杭州也是一個重要的木材集散地。清朝乾隆時,徽州木商在候潮門外創立木業公所,藉以維護徽州同行人的利益。他們在錢塘江畔用於停靠木筏堆放木材的場地達3600餘畝。杭州的木材除來自徽州者外,還有不少來自浙西山區。衢州府的開化等縣,民多種植杉木,杉木成材後,賣給徽商,由徽商募人採伐,運銷於蘇杭。徽州木商在北方各地也很活躍。明朝萬曆時,徽人王天俊等乘北京修建乾清、坤寧二宮之機,賄賂權貴,營求採辦“皇木”16萬株的證件,企圖藉此規避關稅錢五六萬兩。這個圖謀雖未實現,但他們經營規模之大已可窺一斑了。

木材貿易

木材貿易是徽商經營的一個傳統項目。徽人做木材生意,至遲始於宋代。與其他行業相比,做木材生意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更擔風險的買賣了。正如方誌所稱,徽州木商“以其貲寄一線於洪濤巨浪中”。如果把木排比作褐色的長龍,那么,在幾個世紀中,擁貲巨萬的徽州木商正是憑著自己的膽識,駕馭著這條長龍,衝破驚濤駭浪,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架設牢固的橋樑。
古徽州轄歙、黟、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邑,木商以婺源為著,休寧次之,祁門、歙縣等又次之。“婺源賈者率販木”,勢力最為雄厚。光緒《婺源縣誌》載:在湖南德山,“婺邑木商往來必經其地,簰夫不下數千人”,並披露說徽州本商在水中放木排用的竹纜繩(篾纜),是由名噪一時的婺源木商程文昂始創的。
徽州多木商,與當地山多田少、水路交通便捷的地理條件,以及民間靠山吃山、種山養山的風俗習慣,有必然的內在聯繫。宋歙人羅願在《新安志》中說:“民以茶、漆、紙、木行江西,仰其米給”,又說“休寧……山出美材,歲聯為桴,下浙江,往者多取富”。在徽州任過司戶參軍的南宋詩人范成大在他的一個集子中也記載說:“休寧山中宜杉,土人稀作田,多以種杉為業。杉又易生之物,故取之難窮,出山時價極賤,抵郡城已抽解不貲。”徽州之木,松杉為多。民間栽杉以三十年為期一伐,謂之拚山。以種杉為業的徽民,將成材的松杉作為商品拚給專事木材販運的商人,賺取貨幣收入,再去換取生活必需品。據傳,當年南宋遷都臨安(杭州),大興土木,所需木材,多由徽州木商提供。
徽州木商拚木販木,講究季節性和周期性,採伐販運的過程也有一定的規律。清代休寧人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徽處萬山中筆,每年木材於冬時砍倒,候至五六月,梅水泛漲,出浙江者由嚴州,出江南者由績溪,順流而下,為力甚易。”木商的整個經營活動,包括拚山、採伐、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他們在深入產區“采判木植”的基礎上(俗稱“買青山”),於冬季僱傭木客上山砍伐,蹲山棚、做“白杉” (徽人稱颳去皮的杉木為“白杉”)或鋸松板。爾後,將“白杉”或松板馱運下山,堆放谷地。再就是量尺、列印、編排等等,要整整忙一冬,候至次年五六月,梅水泛漲,再編成浮排置入小川小河之中,運到水路交通幹線之岸,由排工編成大排,順流而下。如果是在徽州本土販木的話,那么這最後的出口商路一般有二:一是出浙江者,由歙縣浦口順新安江而下,二是出江南者,由績溪順流而下。
徽州木商的活動範圍,並非局限在本土拚山販木,他們還遠赴其他產地採購木材,轉販求利。與徽州接壤的浙江、江西,是徽州木商販木最為活躍的省份。明代浙江開化的杉木,幾乎全部仰給徽商拚木。崇禎《開化縣誌》中說:“開(化)地田少,民間惟栽杉木為生……杉利盛時歲不下數十萬……然而仰給於徽人之拚本盈”。清初成書的《醉醒石》第四回中提到:家居衢州開化縣城外的徽州婺源籍人程翁“是個木商,常在衢、處等府探判木植,商販浙西南直地方”。《詳狀公案》中記載徽商王恆帶家丁隨行十餘人到常山販杉木,一次拚買丁氏山林即“用價銀一千五百兩”。浙江嚴州淳安、遂安兩縣多山,盛產木材,徽州木商亦“歲經營其間”。
徽州木商還深入到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少數民族地區去采販木材。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在《婺源縣誌》里是最多的。湖南木材主要產於湘西山區,這裡多有苗族人民居住,故所產木材又稱“苗木”。康熙(婺源縣誌》中說當地木商“販木苗疆”,指的就是到湘西山區販“苗木”。不論是“販木湖南”,還是“貨木三楚”,所販之木,皆編排放入長江,輸往江南等地。
值得注意的是,徽州木商還在一些商埠重鎮開設“木行”。所謂“木行”,即舊中國經官府批准設立的一種專為木材買賣雙方說合交易、抽收佣金、監督商人納稅,並向官府繳納牙稅的一種專業組織。徽州木商在外埠開設的木行,以舊時杭州候潮門外的“徽商木業公所”最為出名。據《徽商公所徵信錄·序》載,該木業公所“(於)乾隆間,創自婺源江揚言先生,其子來喜又於江乾購置沙地,上至閘口,下至秋濤宮,總計三千六百九十餘畝”。鹹豐、同治年間,公所被焚,木業一蹶不振。宣統初年,經木商江城(婺源人)等人倡議重建,棟宇重輝,規模重整。清末民初,休寧木商江錦山開設在杭州閘口的木行,也是很出名的。據新編《休寧縣誌》記載:民國時期,休商在杭州開設的木行很多,程友恭開設的三三木行,資金250萬元。張天佑、張彥昭開設的乾記木行,有資金400萬元。

相關歷史

歷史上徽人經營木業而出人頭地者不乏其人,他們往往利用替宮廷採辦木材的機緣,因致大富。如,明萬曆年間修乾清、坤寧宮,徽州木商在北京大肆活動,利用採辦官物,進行木材走私。據陳眉公《冬官記事》載,當時婺源木商王天俊等“廣挾金錢,依託勢要,鑽求割創付,買木十六萬根,勿論夾帶私木不知幾千萬根。即此十六萬根,稅三萬二千餘銀,虧國課五六萬兩”。又如,明天啟年間,歙縣西溪南人吳養春在黃山占有山場2400多畝,每年單木材一項收入就有幾萬兩銀子。天啟皇帝在北京建宮殿,都用了他的木材。再如,明崇禎七年工部修造皇陵,祁門木商廖廷訓受命採購木材,詔贈“御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