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可的慢慢時光

木可的慢慢時光

《木可的慢慢時光》是作者吳丙年十年文字的集結,也是作者十年時光的凝落。時光闌珊之處,文字情思所及。或慢思,或慢行,或慢讀,或執子之手,慢慢相隨。每時每刻,每條路上每個人,都寫著作者對生活,對時光的理解,與渴望。《木可的慢慢時光》分“慢思”、“慢行”、“慢隨”、“慢讀”、“慢品”數輯,文字觸及生活多個層面,藏著作者“文字融入生活,也將生活悄悄改變”的小小“野心”。

基本介紹

  • 書名:木可的慢慢時光
  • 作者:吳丙年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頁數:257頁
  • 開本:32
  • 定價:29.80
  • 外文名:Muke's Slow & Leisure Life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76295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木可的慢慢時光》編輯推薦:時空渺茫悠遠,人生百年,不過彈指一揮。生活告訴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有機緣成為“大人物”。但即令我們這些“小人物”,也完全可以生活著,思考著。《木可的慢慢時光》就給人以這樣的啟示。讀這本書,你不要奢望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氣概,也欣賞不到“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出長安到日邊”的超逸,但能體會到,平民生活並不必然是平庸的。思考,能改變這一切。

作者簡介

吳丙年,生於70年代,筆名木可。湖南株洲人,現居深圳。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師。書評人。曾有文字散見於《散文百家》、《光明日報》、《南方人物周刊》、《晶報》等媒體,曾獲得深圳讀書月“最佳書評人獎”。

媒體推薦

讀到山花滿頭,不問木可歸處。
我們的焦慮,有時來自經驗傳遞的中斷和彼此的隔絕,木可卻讓我們看到,我們對生活之美有著相同的追求和相近的感悟,我們被時空分割,卻仍在同一個經驗現場,閱讀,成為我們遙遠的心電感應。
人們往往將自己對美的感受力,寄託於大面積的美和大規模的美,木可卻將生活渴望,分散在每時每刻、每條路、每個抬頭的瞬間。
——韓松落,作家,《為了報仇看電影》作者

這些慢慢的,用心寫出來的文字,是一個男人真誠的心緒,是他人生里的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寫讀書的讀,讀書的書;他寫成長的兒子,遠去的村莊;他寫一個個熟識又陌生的漢字,寫留在心間的故鄉的食物;他寫歷經秋風霜凍的苦瓜,寫一小包一小包外婆做的綠茶。文字背後,是無盡的深情,悠悠的思念,以及遠去的凝望。
——周華誠,媒體編輯,作家,《一飯一世界》作者

《木可的慢慢時光》“隨行”一輯文字,讓我看到,木可做父親簡直到了惴惴不安的地步。看得出,他對父親這個角色極度重視與珍視,這恰恰是這個社會稀缺的態度。自魯迅、胡適以來,如何做父親一直是一個未完成的課題,因為時代巨變,中國的父子關係必然面臨重建,這個過程是多么需要木可這樣的思慮者。
——關軍,作家,媒體人,《無後為大》作者

吳丙年的這本《木可的慢慢時光》一個最為關鍵的詞是:慢。在什麼都講究加速的年代裡,慢下來似乎成了一種奢侈的生活。吳丙年寫下的這些文字提醒我們如何享受一種慢時光,體驗一種慢生活,欣賞一種慢態度,品味一種慢閱讀——從那種細緻入微的鋪陳,熨帖暖心的文字背後,可以看出作者的慢慢寫作姿態。在這個年代,這樣的寫作值得我們閱讀。
——思郁,書評人

圖書目錄

慢思輯:坐在時光最深處
對一隻小蟲的描述
坐在時光最深處
散步
慢慢五疊
生命的切口
微笑的詞語
大師的離去
一夜風聲入夢來
窗外的微光
春分
脆葉·綠鳴
走過一路燈火
紙片·羽毛
城市的冬天
一聲問候
小寫意
想念一隻蝴蝶
停下腳來,聽他們歌唱
朝思暮想
對聯課
慢行輯:遲到,是什麼
遲到,是什麼
向晚桃花
索溪小坐
散落大地的星辰
一朵花里的春天
我們一起等烏雲
鳳凰門外
浪漫的事
空山人語
山中一日
花開花落間
慢隨輯:爸爸,你要去哪裡
孩子,我不是你爸爸
兒子的召集令
爸爸,你要去哪裡
爸爸,孩子的玩具
長頸鹿才是高級動物
沒譜的歌
花生寶寶會疼的
那沙灘上
爸爸,你是爸爸
孩子的愛
大海,我來了
沒關係,你還可以看到晚霞
我知道奧特曼的電話
生命的最初
美麗的目光
那陪著孩子玩
為人父母,誠惶誠恐
接機
慢讀輯:藏在日子裡的秘密
書事
讀書:讀書的“讀”,讀書的“書”
撫摸漢字
青年有夢想,社會有溫暖
楚楚“衣冠”
誰是誰的“後”
人性的“寫照”
當時光交錯,生命重疊
好天氣誰與共享
記憶,是一座金庫
讓教育成長
情深“范兒”
遠去的山林
化蝶,你也可以
一抹舊時月色
你我的小旅行
念想已久的生活
讓生活貼身自然
守著一湖時光
飲食男女
從此,“理性”做父母
慢品輯:人間煙火最入味
廚房隨想
又見苦瓜
我的外婆綠
父親的湯
宅男筆記
別輯:慢慢地自我
蓮花澈,清水香
羅丹的觸摸
一瞬
與陽光邂逅
燃燒的歌聲
對面女子
四月闌珊
人間四月天
臨街,看自己
收拾自己
一直疼痛
就這樣,走到一棵樹下
故鄉
飛鳥
靜默
七夕
後記:適可的生活

後記

適可的生活
終於決定,要將日常寫就的散淡文字,整理成書。
這,離我立意開始編織文學夢想的那年那月,已是近二十年的時光。這樣說來,我算不上一個執著的尋夢者。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不寫一個字,在生活的繁複瑣碎中,漸漸覺得夢想是奢侈。就這樣,我以為我忘記了,也許我真的忘記了:曾經年少的我,有過一個關於文學的夢想。
直到有一天,我又拿起了筆。只是此時,我已經淡然,文字只為日常的記錄,自我的修行。文字,可以在夢想之外存在嗎?可以。可以慢慢地寫,可以隨心地寫,想寫什麼便寫什麼,想什麼時候寫便什麼時候寫。寫得好不好,可不可以發表,會不會有人喜歡……這些,似乎都不再那么重要的。漸漸地,文字便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成我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寫我做過的飯菜,也寫我走過的地方;我寫我讀過的書,也寫孩子的成長;當然,我也寫自己的身體和內心。當我漸漸喜歡這種狀態,這種日常的寫作便成為了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文字融入生活,也將生活悄悄改變。
當時光走得越來越慢,日子變得越來越長,我的心思也就和先前變得很不一樣。我發現我慢了下來,整個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妻子常會這樣說我:“哎呀,瞧你這人,死不急的。”我會花一整天的時間窩在家裡讀一本書,也會沒來由的突然間背個包包就進山去了;我願意陪著兒子傻傻地看蝸牛,也期待在下班的路上與一隻小蟲相遇;我還曾在武陵源的金鞭溪里拾起大小不一的石頭,帶回家養在魚缸里,到今日石頭們已經穿上了綠茸茸的苔衣。
若問:“你怎么會這樣得閒?”這正是我也想弄明白了。於是,我想把這些年隨性寫下的文字梳理成書,或許答案就此出現了。但是,當“慢慢”這個主題在我腦海里沉靜下來,我自己都被“嚇”著了——生活在以“時間就是金錢”為理念的城市,我竟然是如此的“不合時宜”。不過我很快就釋懷了,而且還有著一份小小的驕傲。為什麼就不可以呢?生活的有情有義,就體現在這裡了:這一生,雖然有許多許多,都像“爹”一樣無從選擇,但我卻可以選擇,選擇我適可的生活。
所以,這本書,她不是文學夢想的結晶,而只是這些年來我所擁有的,那些慢慢悠悠的時光。我想,對我來說,文學早已不再是夢想。我的夢想是活著——像自己理解的,想像的那樣活著。因而,最後我要打心底里感謝一些人,感謝他們對我“形”我“素”的理解和包容:
謝謝妻子,她是這個世界上最理解我的人,這本書的存在就是很好的見證。
謝謝兒子,他讓我重新探索什麼是“人”,什麼是“生命”。這本書里的許多文字,他才是真正的作者。
謝謝蔡姐,對這部書稿的關心和支持。
謝謝《鵬基物業》的丁海燕女士,謝謝她為我開闢了一塊可以自由耕種的小小園地。
謝謝所有值得謝謝的人。
謝謝時光,一直未曾將我丟棄。
寫在2012瑪雅預言後,深圳寓所

序言

都市海邊的柔軟時光
王 扉
看過台灣文藝片《海角七號》的人,一定忘不了台灣最南端恆春半島上的那個墾丁。電影裡的台詞說,“這裡有希臘的浪漫,也有夏威夷的熱情”。
去過福建廈門鼓浪嶼的人,也一定忘不了那裡的古舊洋房,各種各樣的民宿客棧。
而在繁華都市深圳綿長的海岸線上,也有這么一處美麗的地方,它既有台灣墾丁的清新迷人,又有廈門鼓浪嶼的懷舊浪漫。它就是大鵬半島的校場尾。
接到丙年老弟的電話,拜託我給他的新書《木可的慢慢時光》寫篇小序的那天,我正在校場尾——這個坐落在都市海邊的小村莊,其間的一家音樂客棧,聽一位流浪歌手的小現場。“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叩動心弦……”驀然地有種別年依稀,歲月走遠的感傷。
還記得在江南水鄉的古城小鎮裡,往往有一種風情獨特的“半邊街”——一側是河岸、一側是民居。而在這大鵬灣的校場尾,則是另一番風情——一邊是海岸線,一邊是民宿客棧。但無論是身在故土的江畔,還是在客居他鄉的海邊,有一種心事是和丙年的文字一樣的,就是那慢慢的,柔柔的,軟軟的……時光。
綿延的沙灘、無界的海面,當一個人坐在校場尾海邊民宿的樓頂上看風景時,就會發現心變得很靜,好像海風能把所有屬於都市的煩惱吹散,大海能把所有屬於城市的喧囂帶走。和心愛的人去海邊吹吹風,打個電話給遠方的好友,和他(她)分享大海的聲音,聽浪花的歌唱……
在夜色來臨之際,約兩三好友,喝一兩杯小酒,走上一段海濱小道,累了就結伴坐在海岸邊,聽聽潮漲潮落的聲響,聊聊難得吐露的心事,吼吼羅大佑的《青春舞曲》或者任賢齊的《滄海一聲笑》: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江山笑,煙雨遙,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蒼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當醉意或是睡意慢慢爬上來時,也許你會想起被暫時遺忘的人潮人海,或是多時未親近的回家的門。
(王扉,青年學者,“幸福國學”創始人,《破玄:老子的密碼》的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