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效應

期待效應

期待效應,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通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期望效應
  • 外文名:Expectancy Effect
  • 又稱: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
  • 套用範圍:教育領域
效應起源,概述,實踐案例,效應價值,

效應起源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年輕的賽普勒斯國王,同時他也是一位手藝高超的雕刻家。一次,他為雕刻一個美女石像傾注了全部心血,把她刻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最後自己竟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她。為此,他日思夜想,茶飯不思,最後感動了宙斯(天神的領袖),把這個石像變成了真正的美女,滿足了皮格馬利翁的願望。這個故事雖然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但是卻說明了一個心理學的原理:在人際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變化。那么,在教育實踐中有沒有這樣的實例呢?請看下面的介紹。

概述

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期望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期望對於人有巨大的影響。期望就如同一把雙刃劍,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只有當人們正確的去確立目標是才能有好的效應,這就要求人們擁有好的學識素養和健康的心理素質。通過實驗可以證明學生的智力發展是與老師的關注度成正比的。

實踐案例

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教育效應的實驗。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給一個實驗員說:“這一群老鼠是屬於特別聰明的一類,請你來訓練”;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告訴他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訓練。一段時間後,羅森塔爾教授對這兩群老鼠進行測試,測試的方法是老鼠穿越迷宮,結果發現,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聰明才智得多,都先跑出去了。其實,羅森塔爾教授對這兩群老鼠的分組是隨機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聰明。當實驗員認為這群老鼠特別聰明時,他就用對待聰明老鼠的方法進行訓練,結果,這些老鼠真的成了聰明的老鼠;反之,另個那個實驗員用對待笨老鼠的辦法訓練,也就把老鼠訓練成了不聰明的老鼠。
羅森塔爾教授立刻把這個實驗擴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他和和雅各布森(A. L. Jacobson)教授帶著一個實驗小組走進一所普通的國小,對校長和教師說明要對學生進行“發展潛力”的測驗。她們在6個年級的18個班裡隨機地抽取了部分學生,然後把名單提供給任課老師,並鄭重地告訴他們,名單中的這些學生是學校中最有發展潛能的學生,並再三囑託教師在不告訴學生本人的情況下注意長期觀察。8個月後,當他們回到該國小時,驚喜地發現,名單上的學生不但在學習成績和智力表現上均有明顯進步,而且在興趣、品行、師生關係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一現象被稱為“期望效應”,後來人們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的典故,稱這種現象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認為,由他們提供的“假信息”最後出了“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代表性的預測”引發了教師對這些學生的較高期望,就是這些教師的較高期望在8個月中發揮了神奇的暗示作用。這些學生在接受了教師滲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信息之後,會按照教師所刻劃的方向和水平來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調整自己的角色意識與角色行為,從而產生了神奇的“期望效應”。

效應價值

其實,“羅森塔爾效應”是賞識教育的理論基礎,其理論價值遠遠沒有得到老師們的普遍重視。我想從這個期望效應中我們可以獲得一點啟示,那就是老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與期望,還應該把這種效套用於學生身上。老師要告訴學生,他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讓學生對自己增強自信心,對自己的人生前途更充滿希望。在教學實際中,用對待聰明學生的態度方法對待你所有的學生,多給他們一些積極的期待,你的學生將會越來越聰明的。同時也給老師提個建議:凡是學生能自己辦到的事,堅決不替代;課堂上能少講的就少講,能不講的就不講;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自由權交還給學生。那么,你還給學生的將是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