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教育

朝鮮族教育,朝鮮族人口 1920597 人(1990 年),其中 98%分布於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語屬阿爾泰語系,語族未定,文字屬音位文字類型。20 世紀初以前,朝鮮族教育以漢學和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20 世紀初開始興辦近代教育。1906 年在延邊龍井成立中國朝鮮族第一所學校瑞甸義塾。1912 年建立第一所朝鮮族中學。1913 年成立師範學校,培養本民族師資。學校以新學代替舊學,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為主要特徵,啟迪反日民族意識。1920 年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族實行文化侵略,滿鐵、朝鮮總督府等日本人主辦的朝鮮族學校達 66 所。

中國地方政府在朝鮮族居住區辦了 167 所學校,大都為漢、朝民族聯校。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取締焚毀朝鮮族民眾舉辦的數以百計的私立學校,或強行改為“普通學校”(後改“國民學校”、“國民優級學校”和“國民高等學校”),規定日本語為“國語”,甚至脅迫師生“創氏改名”,接受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和文化,遭到朝鮮族人民堅決的抵制和反對。在日偽反動統治下,有 80%以上的青少年不能上學或中途輟學,成為文盲或半文盲。抗日戰爭勝利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朝鮮族村屯大都建立家長會、董事會等辦學組織,自籌資金辦起民辦學校。到 1948 年 7 月,吉林省已經有單一的朝鮮族國小 308 所,朝、漢族聯合國小 266 所;朝鮮族中學 28 所,學生 10917 人,教職員 285 人。黑龍江省有朝鮮族國小 188 所,學生 24615 人;中學 12 所,學生 2021 人。遼寧省朝鮮族較多的瀋陽、鐵嶺、撫順、丹東等地都興辦了幾十所民辦學校。所有學校都恢復用本族語言文字授課,多數學校開設漢語課。1947 年 3 月成立延邊教育出版社,開始編印本民族語言文字教材。1949年 4 月在延吉創建中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在東北境內首屆招收 490 名朝鮮族學生,著手培養本民族的高級專門人才。1946—1948年,東北軍政大學東滿分校、吉林省立民主學院以及延邊政治幹部學校為東北地區培養近 5000 名朝鮮族幹部。民眾性掃盲教育蓬勃展開,青壯年基本上都參加了當地舉辦的冬學班和夜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朝鮮族教育由“民辦公助”轉“公辦民助”;在朝鮮族聚居區以辦單一的民族學校為主,在民族雜居區開辦民族聯校,單編民族班,用本民族語言上課;貫徹民族師資和民族教材建設先行的原則,延邊第一師範學校和黑龍江省尚志縣朝鮮族師範學校培養朝鮮族中國小師資。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基本普及國小教育。1958 年基本普及國中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經過 40 年的發展,已逐步建立起從國小教育到大學教育的比較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至 1989 年底,東北三省專設朝鮮族國小 1091 所,在校學生 168566 人(含民族聯校朝鮮族學生),教職工 13736 人;中學 178 所,在校學生 105381 人(含民族聯校朝鮮族學生),教職工 10359 人,國中畢業生升學率超過 80%;朝鮮族高等院校 5 所,均設於延邊,在校學生 7585 人,教職工 1389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 376 人。幼兒入園率達 80%。東北各省和有關市、縣都設立了相應的朝鮮族教育研究機構,延邊成立了東北韓民族教育研究所,創辦了全國性刊物《中國朝鮮族教育》(朝文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