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蜀弦秦柱不關情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關情》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闋描寫了春逝的各種景致,下闋仍舊寫景,只是將一些人生感悟融入於景色中。全詞亦景亦情,其情中景,景中情自然渾融,空靈蘊藉,啟人遐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朝中措·蜀弦秦柱不關情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朝中措
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雲屏。己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
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朝中措:又稱《芙蓉曲》《梅月圓》《照紅梅》等,唐鄭縈《開天傳信記》: “有一美措,傲脫直人。”此調有多種體格,均為雙調。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體。上闋四句,下闋五句,共四十八字。上闋第一、第二、第四句,下片第三、第五句押平聲韻。
②“蜀弦”二句:意謂美好動聽的琴瑟之聲也引不起激動的情感,整日地掩上雲母屏獨自幽傷。蜀弦:即蜀琴,泛指蜀中所制之琴。秦柱:猶秦弦。指秦國所制琴瑟之類的樂器。柱:撥弦、架弦之碼。唐唐彥謙《漢代》:“別隨秦柱促,愁為蜀弦么。”關情:動情。
③“已惜”二句:此二句寫惜春傷春的心情,謂蝴蝶已褪粉,柳絮也飄落水中。
④烘暖微酲:謂春日東風溫煦,暖意融融令人陶醉。微酲(chéng):微醉。
⑤紅雨、指花瓣紛紛落下。
⑥花鈴:即為防鳥雀而置的護花鈴檔。

白話譯文

動人的琴瑟聲也無法牽動我的情懷,我整日裡掩上雲母屏風獨自傷情。已經暗自憐惜蝴蝶褪粉,更不滿柔弱的柳絮也飄人水中,化為浮萍。
多事的春風吹散了殘留的寒冷,暖意融融令人陶醉。簾外紅色的花瓣紛紛落下,還能為誰繫上那護花鈴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寫作年代已經不可考了,納蘭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寫下了這首傷春詞,還需要後人的猜測與考證。暮春之際,納蘭為了懷念親人而寫下了這首傷春詞。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之景和抒發傷春怨春之情的小詞。
首句即說春日寂寂,百無聊賴,縱是有動聽的樂曲也不能引起愉悅之情。 “蜀弦秦柱不關情”,既然琴瑟逸韻都難以使她動情,那么就只有整日地掩上雲母屏風,獨自憂傷了。“盡日掩雲屏”,而掩上屏風,又是因為窗外春景,不忍再睹。那外面又是什麼樣的景致, “已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蝴蝶已經褪粉,柳絮也飄落水中,這預示著春事已消歇。 “已惜”說明他的惋惜憐愛之情,而“更嫌”分明是一種懊惱的情懷了。此二句景語,已蓄傷春之意。
下闋轉寫薄情的東風,“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醒”。表面的意思是,東風真是多事,吹散了春日余寒,送來融融的暖意,給作者陶醉的感覺。說“東風多事”,可是後兩句“余寒吹散,烘暖微酲”。哪裡是作怨語,分明是對春風褒獎有嘉嘛,這不是自相矛盾。
且看後面一句, “看盡一簾紅雨”,李賀《將進酒》詩“桃花亂落紅如雨”,史肅《雜詩》“一簾紅雨枕書眠”,似為此句所本:那為何會花瓣散落如雨,滿地落花狼藉?此一追問,便知當然是“東風多事”了。結合前三句,方知原來作者是怨東風帶走了明媚的春光,儘管它吹散了余寒.送來了溫暖,但它又摧殘花落,令作者心傷。
花是春天的象徵,落花飄零滿地,意味這萬紫千紅的春天也將匆匆而去。遂有了結尾句的嘆問: “為誰親系花鈴?” 此處,作者反用“金鈴”之典,意思是說東風颳得如此之甚,花瓣落成紅雨。飄零殆盡,縱使惜花,在花枝上綴滿金鈴,可這又是為誰而系呢?“為誰親系花鈴”,結處此語,充滿著愁緒無著,愁懷難遣的寂寞感和失落感。
整首詞在寫法上亦景亦情,情景相融,自然渾融,空靈蘊藉,啟人遠神,令人回味無窮。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聶小晴《納蘭詞全編箋注典評》:這首傷春詞只是納蘭眾多傷春詞中的一首,讀起來朗朗上口,用詞講究,而且將春日逝去的哀傷情思描寫得可圈可點,是首佳作。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