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鎮

望夫鎮

望夫鎮位於茂名電白區東北部,是茂名陽江兩市的交界鎮之一,以其地有望夫山和繞圩鎮流過的望夫河(下游為儒洞河)而得名。東與陽西新圩鎮隔儒垌河相望,南與馬踏、觀珠鎮毗鄰,西與沙瑯鎮接壤,北靠羅坑鎮。該鎮盛產四季豆冬瓜荔枝龍眼芒果蔬菜水果望夫山為望夫鎮一特色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望夫鎮
  • 外文名稱:Wangfu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廣東電白
  • 下轄地區:豐樂、豐垌、坡頭等
  • 政府駐地:望夫圩
  • 電話區號:0668
  • 郵政區碼:525433
  • 地理位置:電白縣東北部
  • 面積:101.8平方公里
  • 人口:4.15萬(2012年)
  • 方言涯話、黎屋白話、海話(少量)等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望夫山
  • 車牌代碼:粵K
  • 墟日:農曆逢 二 五 八
地理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特色產業,社會建設,教育狀況,衛生狀況,人文景觀,人口數據,

地理概況

望夫鎮是廣東省電白區東北部的一個鎮,東與陽西縣一河之隔,南與馬踏觀珠兩鎮毗鄰,西與沙瑯鎮相望,北靠羅坑鎮,東西長15.3公里,南北寬10.1公里,距縣城水東73公里,距廣(州)湛(江)高速公路馬踏出入口7公里。全鎮總面積101.8平方公里,轄10個村委會,165條自然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4.15萬人。
全鎮居住人口主要為漢族客家人,使用語言為涯話(即粵西客家話)、黎話海話(這兩種是閩方言)、白話(包括淡水陽江話),通行涯話。
望夫鎮在全區中的位置望夫鎮在全區中的位置

歷史沿革

隋、唐代為電白縣南境。明代為得善鄉二圖。清代屬沙瑯巡檢司。民國為第四區。
望夫市場望夫市場
解放(1949年11月)後為六區(沙瑯)望夫鄉,1957年2月設望夫鄉、豐垌等中鄉,1957年末為望夫大鄉,1959年6月成立望夫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公社設區,1987年4月撤區設鄉,1988年4月,望夫撤鄉建鎮。轄1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2014年4月由原電白縣隸茂名市電白區。

行政區劃

望夫鎮下轄行政村:
望夫鎮村莊望夫鎮村莊
豐樂村 豐垌村 馬龍村 坡頭村 花山村
田面村 塘肚村 望夫村 芳塘村 民樂村

基礎設施

該鎮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省道S282線自西往東橫貫全鎮,與縣道範望線在圩鎮呈“T”型交匯,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連通廣湛高速公路新圩出入口、馬踏出入口和325國道,距離分別為10公里、7公里、22公里。縣通鎮、鎮通村委道路全面實施硬底化。新建望夫市場、鎮新文化中心綜合大樓已投用。
望夫鎮道路望夫鎮道路
電信業飛速民速,數字程控電話以及寬頻網遍布全鎮每條村莊;全球通、聯通分別建有6個基站,信號覆蓋全鎮每個角落。
電力充裕,除網電供應外,鎮內建有2個水電站,裝機容量1500千瓦。

自然資源

該鎮自然資源豐富。花崗岩覆蓋面積達40平方公里,儲藏量27億立方米,且品種多、質體好、花色齊全,可供大量開採;竹、木覆蓋面積大,古樹參天,青山碧翠,是個天然的大氧吧;水源充足,小型水庫和陂壩星羅棋布,建有2間水電站,裝機容量大,電力充裕,開發利用前景大;自然風景優美,有風光旖旎的望夫山,美麗傳說的望夫石,連片碧綠的翠竹屏障。

特色產業

農業形成基地化、產業化、增值“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全面拓展特色農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明顯增大,辣椒、四季豆、冬瓜等外運菜種植面積930公頃,南藥面積410公頃,水果種植面積4200多公頃,荔枝,龍眼,芒果,甘蔗等大量外銷,流通大軍異常活躍,網點遍布全國各地;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十分活躍,該鎮已構築堅固的經濟平台。
水稻水稻

社會建設

教育狀況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有縣一級中學1所(望夫中學),國小10所(其中縣一級國小1所),被評為市級花園學校1所,縣級花園學校5所。。
望夫中學望夫中學
望夫鎮各學校:
望夫鎮望夫中學 望夫鎮中心幼稚園 望夫鎮豐樂國小
望夫鎮豐垌國小 望夫鎮坡頭國小 望夫鎮塘肚國小
望夫鎮民樂國小 望夫鎮中心國小 望夫鎮芳塘國小
望夫鎮田面國小 望夫鎮馬龍國小 望夫鎮望夫中學坡頭校區

衛生狀況

衛生醫療設施繼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開展良好,全年參保率超過80%

人文景觀

望夫山望夫山
望夫山位於電白區望夫鎮,是電白名勝之一,距縣城64公里。 望夫山由三座山峰組成,分別為大娘峰,二娘峰,三娘峰,三座山峰層巒疊嶂,仙水淙淙,奇石怪洞,蔥翠欲滴,鳥語花香。東臨鵝凰嶂自然保護區,南臨南海,在天晴的時候可以看見廣闊的南海,三座山峰中以大娘峰為最高,風景最美,也最陡峭,山峰神似華山,怪石林立,大娘峰山頂上有一大石,象一個苦苦等待丈夫歸來的妻子。明代著名文學家徐文長曾到此游賞,寫下《詠陽江望夫山》:“海天萬里渺無窮,秋草春花插髻紅。目送夫君出門去,一生長望月明中。”王若霞在遊覽望夫山時也寫下多首詩,其一云:誰家玉女在高崗,目送天涯遊子鄉。青點朱唇因積雨,白沾雲髻為經霜。星燈月燭千年照,霞錦煙花萬載妝。地角征人如未返,懶歸古垌換衣裳。而描寫望夫山的詩篇中,流傳最廣的當數相傳為地方文人所作的《望夫山》:
雙峰髻插折雲間,世上人傳姊妹山。
朵朵白雲梳綠髻,微微細雨灑紅顏。
日為寶鏡千秋照,風作瑤琴萬古彈。
路途諸客紛紛過,幾時望得我夫還......
據民間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山腳下有三兄弟,以捕魚為生,娶有三個年輕貌美的妻子,男人出海捕魚,妻子在家織布,三兄弟出海捕魚要三五個月才能回來一次,三個妻子天天在山上遙望丈夫的歸來,有一天,三個娘子在山上遙望的時候,看見了遙遠海面上丈夫漁船歸來的身影,大娘子思君心切,搖起了葵扇,希望能潑起大風,讓丈夫的船能快點回到,誰知真的揚起了大風,大風捲起了大浪,把丈夫的漁船也吹翻了,大娘子傷痛欲絕,把頭扭向了後面,不忍心再看,漸漸化成了石頭,至今三個娘子仍舊遙望南海,盼望丈夫的歸來。
另有傳說:很久以前,那裡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海邊有個小山坡。山坡上住著一個勤勞的小伙子,名叫阿海。阿海從小失去雙親,無依無靠,但他卻在艱苦的勞動中練就了一身好本領。他能在水底里睜開雙眼,是打魚採珠的能手。一天,阿海在海上打魚時救起一位遇難的姑娘阿珍。這個姑娘是春山(即現在的陽春)人,只因惡霸要強占她為妾,她不甘受凌辱虐待,與其父半夜乘船逃跑。誰知中途觸礁沉船,她有幸遇救,父親卻不知去向。姑娘深感阿海救命之恩,阿海亦很同情姑娘的不幸遭遇。不久,這兩個青年便結成了夫妻。阿珍勤巧,阿海能幹,生活過得很和睦。阿珍不但心靈手巧會持家,而且還是個好歌手。她常常自編歌仔,教阿海一起唱歌:“茅棚一間網一張,粗茶淡飯幾甜香!妹不嫌哥哥愛妹,同喝粥水勝蜜糖。”“哥哥唱歌阿妹編,哥哥打魚阿妹藤。哥妹合力勤快做,不愁吃來不愁穿。”俗話說:好花難栽,好景不長。遙遙萬里的皇帝,聽說南海有珍珠寶貝,便派了個採珠使帶著幾千官兵,到沿海一帶拉船抓丁出海,給皇家打撈珍珠。阿海也被抓走,阿珍哭得死去活來。但官兵如狼似虎,窮家妹有什麼辦法呢?阿珍一路送夫,一路唱著淒涼的歌:“送哥送到漠江濱,淚灑江邊雨淋淋。大河水漲魚分路,哥妹分路不分心!”丈夫被押去出海採珠後,阿珍每天傍晚都站在小山坡上眺望,盼望著阿海快點回來。然而,人間有恨,大海無情。日子一天天流逝,卻不見阿海的蹤影。半年後,一位逃跑出來的漁夫告訴她:阿海在採珠時,遇上了鯊魚群,為了大夥,他勇斗鯊魚,血把海水都染紅了…… 阿珍聽了暈倒在地,三天三夜吃不下東西。她爬到山坡頂上,面向大海,用沙啞的喉嚨唱著:“想哥日長夜更長,眼淚流了一筐筐。若把眼淚當海水,海潮漲過漠陽江。”唱罷,淚雨滂沱,大海咆哮。據說當天海潮大漲,漫過漠陽江,把好幾船運送珠寶的官兵都淹沒了。風雨過後,阿珍化作了一塊挺立的石頭。年長月久,這一帶海灘變成了陸地,小山坡也變成了巍峨蔥鬱的大山,人們遂叫它為望夫山,山下之鎮亦稱為。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6067
14200
11867
家庭戶戶數
6178
家庭戶總人口(總)
26004
家庭戶男
14152
家庭戶女
11852
0-14歲(總)
9998
0-14歲男
5716
0-14歲女
4282
15-64歲(總)
13905
15-64歲男
7338
15-64歲女
6567
65歲及以上(總)
2164
65歲及以上男
1146
65歲及以上女
101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074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