朏

朏( fěi,又讀ku【一聲】) <書> 新月開始發光: 月朏星墮。

①新月開始生明,亦用為陰曆每月初三日的代稱。《書·召誥》:”三月,惟丙午朏。“孔傳:”朏,明也。月三日明生之名。“《漢書·律曆志下》引古文《月采篇》曰:”三日曰朏。“②指天剛亮。《淮南子·天文訓》:”日登於扶桑,爰始將行,是為朏明。“

朏朏

①同”昢昢“(pèi pèi)。②獸名。《山海經·中山經》:”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谷。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郝懿行箋疏:”陳藏器《草本拾遺》云:風狸似兔而短,人取籠養之,即此也。“ ③聚積貌。《西京雜記》卷六:”床上石枕一枚,塵埃朏朏甚高,似是衣服。“

朏魄

新月之光。常指夏曆每月初三晚上的月光。《文選·謝莊〈月賦〉》:”朒眺警闕,朏魄示沖。“ 李善註:”朏,月未成光;魄,月始生魄然也。“又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一首》:”朏魄雙交,月氣參變。“李善註:”朏魄雙交,謂三日也。凡朏魄之交,皆在月三日之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朏
  • 拼音:fěi
  • 部首:月
  • 筆順編號:351152252
基本信息,基本字義,其它字義,詞性變化,朏朏,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部外筆畫:5,總筆畫:9
五筆86/98:EBMH 倉頡:BUU 鄭碼:QZZI
四角號碼:7227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70F

基本字義

fěiㄈㄟˇ
◎ 新月開始生明發光,亦用於農曆每月初三日的代稱。
◎ 天將明:“漸~微明光八表。”
每月初三叫做朏(fěi) 。《說文》:“朏 ,月未盛之明也,後日出。”“朏 ”是月亮出來了,但是還不十分明亮的意思。朏魄(新月的月光);朏然(微明)。泛指星月出現或升起。

其它字義

kū ㄎㄨˉ
胯骨
◎ 臀。

詞性變化

朏 fěi〈形〉
天剛發亮 [day break]
[日]登於扶桑,爰始將行,是為朏明。——《淮南子·天文》
又如:朏明;朏朏(天剛亮);朏晨(黎明)
朏 fěi〈名〉
舊曆每月初三日的月相名,因用以紀日,為初三日的代稱 [first phase of the moon]。如:朏朏(農曆月初時的月相)

朏朏

《山海經》之“朏朏”
朏朏”出自《山海經》中的“中山經”。原文是: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楮。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名曰“朏朏”,養之可以已憂。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𣍧《唐韻》《正韻》敷尾切《集韻》《韻會》妃尾切,𠀤音斐。《說文》月未盛之明。《書·召誥》惟丙午朏。《傳》朏明,月三日明生之名。
《廣韻》《集韻》《正韻》𠀤滂佩切,音配。
《集韻》《韻會》《正韻》𠀤普沒切,音馞。
《集韻》普罪切,音琣。義𠀤同。
《玉篇》普骨切。《淮南子·天文訓》日登於扶桑,爰始將行,是為朏明。《注》朏明,將明也。音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