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河(長江支流漢江的北岸支流)

月河(長江支流漢江的北岸支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月河,也稱越河,形似彎月,故得名月河。長江支流漢江的北岸支流,發源於陝西省漢陰鳳凰山主峰鐵瓦殿北麓,流經安康市的漢陰縣漢濱區,在漢濱區建民鎮(原青峰鄉)許家台注入漢江。

月河中下游地區河谷平原與沖積平原區為漢陰縣與漢濱區歷史悠久的農耕區,建設有多處水利設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河
  • 別稱:越河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
  • 發源地漢陰縣鳳凰山主峰鐵瓦殿北麓
  • 流經地區:陝西省漢陰縣、安康漢濱區
  • 河口:漢濱區建民鎮(原青峰鄉)許家台
  • 全長:95.2公里
  • 流域面積:2830平方公里
  • 河道比降:2.79‰
  • 水力蘊藏量:2479萬千瓦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自然災害,主要支流,水利概況,航運航道,灌溉工程,蓄水工程,流經概況,地形地貌,名勝古蹟,沿岸集鎮,

幹流概況

月河,發源於漢陰縣鳳凰山主峰鐵瓦殿北麓,全長95.2公里,流域面積2830平方公里,河道比降2.79‰,水力蘊藏量2479萬千瓦。
月河漢陰縣城西郊段月河漢陰縣城西郊段
漢陰縣境內,橫貫縣境東西,流經平梁鎮、城關鎮、澗溪鎮雙乳鎮蒲溪鎮,南收9條河(溝),北納14條河(溝),由雙乳鎮黃龍洞流入安康漢濱區境。境內流程49.5公里,集水面積851.4平方公里,流量8.815立方米/秒,河床比降6.3‰。境內幹流縱坡大,短而直,水流湍急,河床多巨石。
在安康漢濱區境,稱越河,由漢陰縣雙乳鎮黃龍洞入安康漢濱區境,流經恆口鎮五里鎮兩區,於建民鎮(原青峰鄉)許家台注入漢江。境內流長40公里,流域面積1949.34平方公里。

水文特徵

據安康漢濱區月河長槍鋪水文站,截止1983年20年的實測資料:月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和輸砂量,分別為9.42億立方米和210.35萬噸;最大年徑流量19.20億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徑流量3.83億立方米;1966年最大流量達3280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五月,月河泛漲,沖李公堤,湮沒(漢陰縣城)西關房舍,稻田半為沙淤。光緒十年(1884)夏,大水,沖毀月河高橋。二十一年(1895)六月初二至初六日,大雨連綿,月河水漲高五丈六尺(約18米多),漢陰縣澗池鋪民房化為烏有。蒲溪、雙乳兩鋪民房沖塌過半。由平梁東80里(約合31公里)田壩多被沖塌,禾苗水浸泥淤十分之一。二十二日,卞家溝及仙雞河等處山洪突發,傷19人,房屋田坎亦有崩圮。宣統一年(1909),夏淫雨,月河泛漲,沖毀漢陰縣兩道河之同善橋。1953年8月1日夜,暴雨,月河水入漢陰縣城,溝河沿岸普遍遭災,受災3505戶,沖毀田地4786畝,倒塌房屋648間,淹、塌死亡16人,傷19人,沖毀部分公路橋樑及多處堤、堰。
月河漢陰縣城區段月河漢陰縣城區段
1955年7月2日、6日,吉河、梅子鋪區先後降暴雨,晏吉河、越河陡漲洪水,水頭高丈余,沖毀耕地1126畝,堰渠211條,堰塘9口,房屋14間。8月12日大河、葉坪二區,突發惡風暴雨,山洪暴發,大河區17個鄉有16鄉受災,沖毀堰渠305條,筒車25架,房屋28間,淹死1人。葉坪區9個鄉有6鄉受災,沖毀堰渠86條,房屋59間,紙廠1座,淹死1人、傷1人。9月12日,兩區再次暴發山洪,葉坪區崩塌1670處,受害107戶。9月17日,漢江漲水,流量16900秒立方米。
月河漢濱區段月河漢濱區段
1965年7月11~13日,漢江、越河流域普降大雨,山洪暴發,洪水猛漲。13日19時,漢江流量20400秒立方米,越河流量2200秒立方米。沿河兩岸和部分高山地區成災面積3.4萬畝,倒塌房屋491間。
1966年,安康漢濱區恆口鎮被淹。
1974年9月9日,嵐河、越河、恆河、傅家河、黃洋河等主要河道均暴發洪水。13日漢江迅速上漲,13日6時最大洪峰流量23400秒立方米,淹沒耕地29700畝,毀房2513間。

主要支流

觀音河,發源於秦嶺南坡老鴉坑,流經藥王、八廟、天星鄉,在楊家壩口注入月河。流程35.76公里,集水面積97.65平方公里,流量1.015立方米/秒,河床比降14‰。河道迂迴曲折。
月河支流觀音河月河支流觀音河
觀音河位於漢陰縣縣城以北,是月河一級支流,觀音河因上游有觀音崖,下游有觀音峽,寓意該條河流有觀音菩薩庇護,長年風調雨順,百姓生活安康,故而得名觀音河。觀音河屬月河一級支流、漢江二級支流,發源於漢陰縣觀音河鄉雙龍村老娃坑,流經觀音河鄉、城關鎮,在漢陰縣城西匯入月河。流域面積97.65平方千米,河長35.76千米,平均比降13.98‰,多年平均徑流量0.3418億立方米。觀音河流域地處北亞熱帶邊緣濕潤季風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程度差,兼有暖溫帶和中溫帶山地氣候特徵,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913.3毫米,多年平均氣溫15.1℃,最高氣溫40.1℃,最低氣溫-10.1℃,多年平均風速1.7m/s,最大風速17米/秒。流域內有耕地1230公頃,人口1.45萬人,建有中型水庫一座,庫容1552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兩座,庫容24萬立方米,堰塘14口,引水式發電站3座,水位站一處。據史料記載,觀音河發生最大洪水在1965年7月11日,洪峰流量為179立方米/秒。觀音河地處中高山區,高程363米—1200米,河谷形態呈不對稱型,兩岸階地不甚發育,連續性差,河流上游平直,下游彎曲。地層岩性屬中上寒武統、雲母石英片岩、綠泥石白雲母片岩、千枚岩及矽質岩等。流域內地質複雜,大部分為破碎片麻岩裸露,土壤多為沙壤土,植被一般,森林覆蓋率達60%,因山大人稀,人為耕種25度以上坡耕地,毀林開荒,造成嚴重水土流失。1980年,漢陰縣人民政府為治理觀音河流域嚴重水土流失,改變觀音河流域內民眾貧窮落後的局面,先後投資200餘萬元,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對流域進行大規模治理,以毀林開荒治理為重點,以經濟和生態效益為結合點,防治與開發相結合,完成初步治理面積1173公頃。2000年,在觀音河上游又實施了以坡改梯為主的流域治理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0公頃。據統計,1980—2001年治理期間比以前26年平均來沙量減少了50%。1985年實測年均來沙量10.64萬立方米,1990年實測平均來沙量9.31萬立方米,2004年實測來沙量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5%,流域內人民民眾勤勞樸實,糧食自給自足,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農民純收入達到1597元。如今的觀音河風景秀麗,景點眾多,有安康市以農灌為主第一大水庫——觀音河水庫、觀音岩、水圍寨、峽溝曉月、龜蛇相峙、天鵝飲水、雄獅聚會、水彈琵琶、藥王廟等旅遊景點散布其間,逐步成為人們旅遊休閒度假之地。
洞河,是源於本縣境內的笫二大河,由上游青泥河、中河、沈壩河三條支流在三清觀交匯後稱洞河,又納張山溝、王家河、姚灣溝、朱家溝、夏家溝諸水,於澗池鎮軍壩東側注入月河。流經鐵佛、蒲溪區9鄉(鎮),全長58.6公里,境內集水面積311.75平方公里,流量3.174立方米/秒,河床比降22.1‰。
青泥河,月河支流,漢江二級支流。發源於秦嶺余脈椿樹樁,由上游樓房河、梨樹河在漢陰縣古鎮雙河口交匯後稱青泥河。自雙河口以下,沿途接納馬家溝、賴家溝、紅岩川溝、松樹溝、岩星溝、火漂沙溝、冷水溝、陡溝、大篆溝、康家溝、大灣溝、袁家溝、劉家溝、東溝、麻柳樹溝、岩窩溝、石家溝、小長溝、大長溝、藍家灣溝諸水,在漢陰縣龍埡鎮三清觀附近與中河、沈壩河交匯後稱洞河,經澗池鎮軍壩村東側入月河。青泥河流程58.6千米,流域面積433平方千米,河床平均比降22.1‰,流經漢陰縣雙河口、龍埡兩鎮,沿岸有兩個鎮機關、兩所中學及10餘所國小。青泥河由兩岸溝溪涓涓細流匯成,源遠流長,長年水量較為豐沛,枯水期較短。由於集水面積狹窄,沖積堆積壩子較小,整個流域內水田水澆地不足萬畝,水量保灌略有富餘。1994年,漢陰縣積極實施“引青濟觀”工程,經安康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勘察論證設計,在龍埡鎮三柳村與柳林村結合部、青泥河右側山腳鑿一引水隧洞,引青泥河水入觀音河,彌補觀音河水庫蓄水不足。陝西省水利廳、陝西省計畫委員會批准立項,納入國家以工代賑工程實施。“引青濟觀”隧洞工程共耗資100萬元,歷時1年全線貫通。隧洞長1020米,高1.8米,寬1.5米,引水流量2.5立方米/秒,相當於又修了一座觀音河水庫。時任陝西省副省長徐山林親蒞視察,欣然命筆,題寫了“引青濟觀,造福人民”八個大字。
中河,屬漢江流域月河北岸一級支流,發源於瘦豬嶺南麓。中河全長41.7千米,流域面積128.42平方千米,平均比降26.9‰,流向北南,自發源地以下,沿途接蠟瀧、白揚、黑龍洞、羅漢洞、紅岩、糯米等六條5平方千米以上溝溪和19條1平方千米以上溝溪匯集而成。中河由北南流經漢陰縣石條街、鐵佛寺、龍埡三鄉鎮,在龍埡鎮三清觀附近與青泥河、沈壩河交匯後稱洞河,經澗池鎮軍壩村東側匯入月河。 流域內有耕地39250畝,人口1.35萬人,建有小二型水庫2座,庫容20.6萬立方米,堰塘480口,引水渠道178條/196千米。 中河地處中高山區,高程1470米—532米,流域內水系發育良好且分布對稱,地勢北高南低,區域內群山疊嶂,溪溝縱橫,河谷切深,山高路陡,人煙稀少,水平梯地較少,人為耕種25°以上坡耕地,毀林開荒,造成嚴重水土流失。近年來,國家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將25°以上陡坡地退耕還林,森林覆蓋率由原來60%達到如今的85%。2008年國家投資,村村通達水泥硬化公路、電力、電話(網通)覆蓋率達100%,流域內民眾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生產生活大步提高,遠觀近看,山青水秀,規劃區內樓房一幢幢,街道整齊乾淨,溝溪水清送北京。
沈壩河,發源於安康市漢濱區境大河區元潭鄉五台山。由北向南流經元潭、沈壩兩鄉,於沈壩鄉大坪村流入漢陰縣境並匯入洞河(洞河在漢陰縣澗池鄉軍壩村匯入越河)。河流全長24.43公里,流域面積114.06平方公里,河床比降2.05‰,多年平均流量1.2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383億立方米。河谷在沈家壩一帶比較開闊,早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就修有頭堰渠引水灌田。建國後於1983年改建為混凝土滾水壩,有效灌溉面積220畝。
恆河,原名衡河,發源於安康市漢濱區葉坪區橋亭鄉崖屋溝腦,流經葉坪、大河區,於恆口區千工鄉大王廟出峪,至恆口鎮東端匯入越河。全長113公里,流域面積975平方公里(內含漢陰縣26.27平方公里),河道比降5.94‰。據恆河楊家營水文站止1983年22年觀測資料:多年平均徑流量3.13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1.15億立方米(1962年)。1957年7月18日,最大流量為1520立方米/秒,水力蘊藏量為0.2萬千瓦。恆河水利、水力資源較豐富。明嘉靖十年(1531年)繼興建了著名的千工堰後,又陸續興建了萬工堰和永豐堰。1957年建成了恆惠渠,設施灌溉面積2.48萬畝。1961年後,開始利用恆河水力資源,在葉坪、大河興建小水電站.
傅家河,發源於安康市漢濱區境內東鎮鄉王莽山爛泥湖。蜿蜒南行,流經茨溝、五里兩區,至五里周家營附近匯入越河。全長68.3公里,流域面積457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44‰。多年平均徑流量1.38億立方米,水力蘊藏量0.45萬千瓦,是安康第二大境內河。河口土地平坦肥沃,宜興水利。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峪口(今河西鄉小壩)修建了大濟堰,1966年將其合併、改造、擴建成東西頭壋、二壋,灌溉面積增至8380畝。1958年冬,又在上游松樹壩興建八一水庫,總庫容1174.2萬立方米,設施灌溉面積6.3萬畝。

水利概況

航運航道

漢陰境內的月川道,循月河河谷而行,境內過方山關,經高梁、平梁、在城(城關)、雲門、澗池、蒲溪、雙乳等鋪,入安康越梅鋪,全長105里(約41公里)。西連子午舊道,北接石條街棧道,為橫貫東西、溝通南北的交通幹線。後已被漢白公路取代。
在漢濱區內,20世紀50年代的越河,可由越河口直通漢陰、蒲溪;1956年上達恆口,1964年以後航道逐漸淤塞斷航。嵐河通航居各支流之首,清道光三十年(1850)治理,可直達嵐皋縣城和滔河,航程77公里,縣境24公里。1958年安嵐公路通車後,水運逐漸廢棄。

灌溉工程

明成化二十年(1484),建成月河大堰,灌溉高梁鋪、張家莊等地農田4600畝。
明代嘉靖十年(1531)創建千工堰。堰首距今滾水壩上游約400米,為引水口位置,河心巨石鑿有固定檔木坑,引水時用10.2米檔木攔河,以梢捆沙石攔水入渠。壋渠蜿蜒50餘里,灌溉面積7000多畝。渠首至筒車河定線較低,常遭洪水沖沒。灌區歷為“賦稅所出之地,甲民養命之源,農民視水如神。”渠首壋王廟,為管理機構所在地。
修建萬工堰略遲於千工堰。渠線沿今楊家營水文站,經恆口上街,尾水入越河,灌田3000餘畝。上段渠線較低,歷為修整改造重點,曾水毀荒廢多年,乾隆十三年(1748)以後始得恢復。
永豐堰規模較小,主要截取河道滲流,灌溉河邊沙田約1000多畝,恆惠渠建成後仍繼續使用,1976年因河床刷深,渠道水低,無法引水,曾改為抽水站,後河道變遷廢棄。
千工堰、萬工堰系無壩引水,渠首一般工程病患甚多。1956年,縣政府決定修建恆惠渠,組織恆口、五里兩區農民分段修建,1957年5月20日竣工。恆惠渠首高為9.96米,長52米,漿砌石攔河滾水壩分東乾渠、西乾渠。東乾引水高程295.014米,上段通過流量4立方米/秒,下段通過流量1.5立方米/秒,至花園鄉入冉家河,全長20.487公里。有隧洞4座,渡槽5座,明涵132.2米,跌水一座,斗洞50處,大小橋涵68座,設施面積21249畝。西乾引水高程295.414米,渠道通流量1立方米/秒,沿恆河右岸西下,止白魚鄉向陽村入越河,全長8.063公里,沿途有渡槽3座,退水閘4處,斗洞15處,明涵285.5米,大小橋涵30座,設施面積3261畝。恆惠渠投資53.9143萬元,灌溉水田由1.4萬畝擴大為2.45萬畝。1962年,進行渠道運行病患處理,增修五里上店子抽水站,補充水源不足。1970年,恆口、五里火車站修建倒虹2座,民強段截灣取直,東乾縮短1040米,西乾縮短430米。1971~1976年,全部完成乾渠防滲襯砌,又襯砌支渠3條,占支渠總長70.5%。襯砌斗渠13.9公里,乾渠利用係數從0.38提高到0.79。沿越河邊建大小抽水站11座,灌區打機井81眼,連前累計補水能力達到1.58立方米/秒,灌區用水基本達到旱澇無慮。灌區耕地占全縣總耕地1.9%,糧食產量占全縣總產量的10%,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增長。
越惠渠,在越河南岸一級階地,早期多從鳳凰山南麓山溝小溪引水,上游植被稀疏,水源涵養能力差,灌田不足2000畝,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清代中期,曾試行從龔家河處引用越河水灌田,因工程艱巨,渠線過低,常遭水沖,未能如願,有“越河水不灌南岸田”之說。1965、1966年嚴重伏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抗旱,水稻仍然減產。經縣水電局勘測設計,確定由黃龍洞引水,渠道平台高程497.414米,渠深1.8米,以1/200比降繞山而下至峽灣一帶,較舊渠線高4.5米,於青峰鄉收尾,全長29公里,可灌田9700畝。國家投資10萬元,灌區社隊自籌5.65萬元,工程由受益村劃段包乾。1966年10月動工,“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渠道平台工程因動亂時修時停。1969年又逢大早,解放軍8163部隊和地區五七幹校數百人,配合灌區民眾,協力疏通上段乾渠,開挖中段渠槽,架設三座木渡槽,部分灌區當年引水抗旱。1970年,組織水利建設民兵連,擔負各段渠道的疏通完善,於1972年冬完成金罐灘以下渠道工程,1973年夏通水受益。全渠工程歷七年,投工61.339萬個,完成土石方50.739萬方,建隧洞1處,長227米,進水閘1座,退水閘3座,渡槽19座,排洪橋、人行橋99座,明涵洞1015米,斗閘22處,渠道襯砌17985米,國家共投資88.9695萬元,灌溉面積5594.86畝,灌區水稻畝產平均近千斤。
1958年冬,全縣組織修建觀音河水庫總乾渠,僅完成少量工程,於1959年停工。1963年冬,上勞修建南乾渠,1966年竣工通水。1968年冬,組織萬餘名勞力,復建總乾渠和東乾渠,1970年10月和1971年5月先後通水。1976年10月修建西乾渠,1978年5月建成通水。4條幹渠全長52.12公里。設施灌溉面積19640畝,有效灌溉面積16320畝。

蓄水工程

觀音河水庫,位於漢陰縣八廟鄉八廟村龜灣,距縣城10公里。1958年9月15日開始施工,1960年4月完成水庫大壩、輸水洞及溢洪道開挖工程,即開始攔洪蓄水。多次維修,1987年6月處理完畢,耗資104萬元。觀音河水庫是以灌溉為主,兼防洪、發電、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樞紐,屬國家三等“工程,抗震設防裂度為六度。大壩為粘土心牆壩,壩高34.2米,壩頂海拔高程為466.8米,壩頂長256米,寬4.6米。總庫容1552萬立方米(滯洪庫容23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258萬立方米,死庫容62萬立方米)。年調蓄水量2338萬立方米。灌溉發電用水1978萬立方米,余水360萬立方米。1982年3月實測淤積115.3萬立方米(年平均淤積5.2萬立方米)。灌區分布於月河兩岸,主要灌溉太平、天星、八廟、城關、月河、鳳亭、金花、澗池等8個鄉(鎮)24個村和4個國營場、站的農田。
八一水庫,在漢濱區五里、關廟黃土丘陵地帶,1958年6月制定規劃,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因工程大,渠線長,地質複雜,方案幾經變更,工程三上三下,直至1976年乾渠全面通水,工期長達18年;又經11年初期管理運用,於1987年12月由省水利廳組織驗收。水庫原設計為灌溉發電航運養魚綜合利用。土壩為粘土心牆壩,高34.5米,利用河道左岸薄山樑作側槽式溢洪道,放水設備為混凝土吊球,死庫容13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8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1958年9月開工,1960年水庫開始蓄水。灌區還修建大量庫塘工程,計有小(二)型水庫12座,總蓄水量236.7萬立方米,堰塘234口,總蓄水量156.21萬立方米,已初步形成“長藤結瓜”調劑水量餘缺的灌溉網。八一水庫配套後,擴灌農田2.4萬多畝,初步改善五里關廟一帶乾旱缺水的狀況。安康縣人民為八一水庫灌溉工程付出巨大代價。施工中傷殘與犧牲民工50多人,地區水電局副局長、工程師董敬英以身殉職。

流經概況

地形地貌

發源地
月河發源在秦嶺山脈的鳳凰山區,鳳凰山在漢陰縣境內西起高梁鄉、渭溪鄉,東至雙乳鄉入安康縣境,綿延40多公里。岡巒層疊,岩壑萬千,似一百足巨蟲,橫貫縣境中部。兩翼南臨漢江、北濱月河,支脈主脊多為險峰峻岭。從西到東有鐵瓦殿、胖子山、擂鼓台、天池山、三叉子等高峰。二級分水嶺有張公寨、永豐寨、土巴寨、汪家寨、犁鏵山等孤峰。
鳳凰山是一狹長的地壘式山嶺(斷塊山),脊嶺海拔1500米以上,兩側斷崖發育,山上流水侵蝕強烈,狹窄的脊嶺上多陡峭的孤峰,起伏跌宕。總觀山體,北坡較陡,南坡稍緩。但在分水嶺附近,南側多懸崖絕壁,北側為20°~30°的斜坡。山間多深切V型峽谷,谷坡20°~45°,切割深度300~500米以上。二級分水嶺多狹窄的齒狀刃脊,巉岩裸露。南側海拔900米,北側海拔600米(三級階地後緣)以上地區,山高坡陡,52%的耕地分布在25°以上的陡坡上。天然次生林茂密,植被西段好於東段,為本縣笫二大用材林基地。喬木、灌木等薪炭林混交帶面積亦大,還是漢陰縣龍頭竹、木竹的最大產地。漆樹及杜仲、大黃等木本中藥材分布廣泛。大片新辟茶園和飛機播種營造的馬尾松林帶初具規模。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喬、灌、草渾然一體,為涵養漢江以北、月河以南河谷階地水源的綠色水庫。
川道區
月河中游多為川道區,在漢陰縣境中部,包括月河河漫灘及南側的一二三級階地和北側的一級階地及長梁緩坡地。西起高梁,東至雙乳,地形呈帶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稱月河盆地(古稱月川)。總面積166.34平方公里。月河橫貫其中。寬闊平坦的一二級階地和高河漫灘成平原狀態。三級階地和笫三紀紅層多呈紅色緩坡長梁和單面山狀的丘陵,廣泛地分布於階地平原的外側。
河漫灘,比高0~4米,寬數十米至1000餘米,上有洪水期形成的砂堤等微地貌。一級階地,高出平水位5~15米,寬100~350米(包括支流河口的同級階地,下同),階面十分平坦,側向月河傾斜,與河漫灘之間界限不清,局部地段在二者之間有1~2米的小土坎。土壤肥沃,墾殖率很高。二級階地,高出平水位28~40米,前緣陡坎高10米以上。階地面寬100~1000米,由於流水切割,大部分已成片狀分布。三級階地,高出平水位60~110米,階面寬200~6000米。因流水切割,大都成為與河谷走向成直交或大角度斜交的平緩或孤立丘陵,其間分寬淺的河谷與窪槽。緩坡長梁,階地北側,笫三紀紅層廣泛分布,受新構造運動的不均衡拗升作用,紅層多呈單面山。山坡呈不對稱的階梯狀,海拔400~550米,切割深度50~200米,谷坡較平緩,分水嶺平坦,有些呈豬背狀。
一二級階地與高河漫灘組成的河谷平原區,表面有砂土覆蓋,全是水田。三級階地的棕黃色粘土梁狀丘陵,土質粘重,稱為黃泥巴。緩坡長梁及單面山兩側的溝台地,多為水田,樑上緩坡為旱地。河谷平原地勢低平,土層深厚,灌溉方便,人類活動較早,為漢陰縣水稻、小麥、油菜的主要產區,且一年兩熟。可供養殖的水面(水庫、堰塘、稻田)亦較寬闊。
下游
月河安康市漢濱區沿岸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具有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恆惠渠、越惠渠、八一水庫等灌區,均在本流域內,是陝南僅次於漢中盆地的糧油生產區。越河在歷史上有小舟往來於漢陰的澗池和安康之間(載重約5噸),本世紀50年代逐漸廢棄。
漢濱區月河入漢處漢濱區月河入漢處
寬谷盆地
另外中下游分布有寬谷盆地,主要有恆口盆地、安康盆地和漢陰盆地,其中以恆口盆地面積最大。
恆口盆地,西起鐵嶺關與安樂鄉相接,東止長槍嶺,長30公里,寬4~6公里。源於秦嶺的傅家河、恆河及鳳凰山北坡的溝河匯入越河,對恆口盆地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
安康盆地,西起吉河口,北與長槍嶺相接,包括張灘在內的漢江兩岸,長約15公里,寬6~8公里。漢江河谷寬達500米,有較人的河漫灘,面積約5500畝,多闢為砂石場。越河、吉河、黃洋河均在該盆地注入漢江。漢濱區城位於該盆地中部的漢江南岸,西距吉河口4公里、越河口1.2公里,東臨黃洋河口,西壩、東壩是盆地內富饒的蔬菜區。
漢陰盆地,位於漢陰縣月河川道區底部,是漢陰縣的主要農業區。
恆口——安康盆地中的一級階地:高出常水位5~10米,寬100~3500米,地面平坦,微向越河、漢江傾斜,與河漫灘只有一至兩米的土壩。地面物質由粉砂及砂礫組成,因耕種時間悠久,土壤熟化程度高,土地肥沃,耕墾率高,是水田的主要分布區。四級階地:分布於越河左岸,高出常水位130米左右,階地沉積物主要為下更新統湖相粉砂、砂礫及泥灰岩,已成剝蝕地貌的孤丘、線梁,階面較窄,多在50~200米,水源缺乏,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盆地底部為寬闊的一、二級階地平原,地勢低平,土層深厚,以水稻土為主,土地肥沃。恆口——安康兩盆地的水田面積達11萬畝,占本縣水田面積的59.78%,是本縣水稻、小麥、油菜的主要產地。三級階地的棕黃色粘土丘陵,土質粘重,耕作困難,逢多雨季節,大於15°的坡地易滑坡和蠕動。階地後緣的低山和紅礫岩丘陵,水土流失嚴重,灌溉條件較差,農業產量低而不穩定,如經改造後,可成為高產農田。

名勝古蹟

鐵瓦殿,原名“離塵寺”,建於明代。地處鳳凰山主峰,海拔2128米,登山巔可眺漢陰、石泉、紫陽3縣。主殿周圍,大樹參天,白雲繚繞,景色十分壯觀。清鹹豐七年(1857)地方士紳捐廉勸輸,鑄制鐵瓦千斤覆蓋主殿,故名。光緒十年(1884)主持彭明升倡捐,正殿再添蓋鐵瓦,前殿木樑換成石樑,並雕塑石像,增修房舍8間,供香客住宿,從此廟內香火興旺多年。清末至民國時期常因匪盜出沒,遊人香客漸少。解放後,在“大煉鋼鐵”時,部分鐵瓦被盜。“文化大革命”中,主殿鐵瓦和廟宇拆毀,道人還俗。到20世紀末僅存皇經堂,有主持管護。1986年被列為縣重點保護文物。

沿岸集鎮

漢陰縣月河川道為東西驛路,漢江沿線為水運孔道,因而集鎮密度較大,北山及其它偏僻荒野之處,村落少而又距離遠。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漢陰縣誌》載:東路,“白蠟樹店去縣五里許,人戶約有三百餘家。雲門鋪去縣二十里,人戶約有二百餘家。澗池鋪去縣三十里,人戶一百餘家。蒲溪鋪去縣五十里,人戶三百餘家。雙乳鋪去縣六十里,人戶二百餘家。”西路,“低梁鋪去縣十五里,人戶僅有百家。高梁鋪去縣二十五里,人戶僅八十餘家。石峪鋪去縣四十里,人戶僅有百家。”北路,“村落如三清觀、青泥河、鐘河、磚溝、龍會嶺、鐵爐壩、龍王溝、教場壩、沙河、梨園河等處。”南路,“漩渦去青銅店十里,青銅店去丫角漩十里,丫角漩去漢陽坪十里。”民國《漢陰縣誌》載:“澗池鎮商戶100,蒲溪鎮商戶80,雙乳鋪商戶20,漩渦鎮商戶50,漢陽坪商戶40,上七里商戶20,娘娘廟商戶50,平梁鋪商戶30,二郎廟商戶20,酒店埡商戶30,雙河口商戶40,鐵佛寺商戶20,茅莊子商戶20。”漢陰解放後,集鎮較前減少。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農村村落、聚居點又漸增多。主要集鎮有:
蒲溪鎮,坐落月河低漫灘上,縣城東南直線里程15.9公里,習慣稱50華里。地勢平坦,交通方便。
澗池鎮,位於縣城東南直線里程9.7公里處,習慣稱30華里,是縣城與蒲溪鎮之間的一個較大集鎮。地形平坦、開闊,面積1405.5畝。分布月河兩岸,兩側向河道傾斜,平均坡降1~2‰。月河兩岸有木板便橋(雙橋)溝通。1987年建成廂梁大橋1座。集鎮坐落於月河低漫灘上,地表為全新統砂石層,厚約3~6米,屬7級地震區。
平梁鎮(鋪),位於月河岸邊,縣城西北直線里程6公里處,習慣稱15華里,面積約1050畝。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原為一條單街,1975年後在過境漢白公路兩側逐漸興建房屋,形成以商業、農貿為中心的新街。月河、沐浴河流經街區,有河堤205米。
漢濱區內主要集鎮有:
恆口鎮,宋代設鎮,舊名衡口,位於越河盆地中部,衡河與越河交匯處。清順治元年(1644)屬西鄉恆口鋪。康熙二十二年(1683)屬興安州管轄。嘉慶三年(1798)臬司溫承惠率安康知縣趙廷麒,捐千金,士民助役築城堡,牆高一丈五尺,建四門,周六百四十丈,內設公廨、倉廒,主街道東西伸延,長2.5公里。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恆口聯保,後改為恆口鎮。
五里鎮,位於市區西11公里五里舖街。清鹹豐年間,關中高陵人遷居此地開設棧房,以李姓五戶生意興隆,得名“五李鋪”。境內秦郊鎮故址,戰國時為秦軍重鎮。漢劉邦初定漢中,於此設蕭山縣,不久即廢。南宋王彥抗金,在此設伏兵殲敵。境內不少村仍沿用以營代村的稱謂。民國二十四年(1935),改稱秦郊聯保,後又擴編為鄉鎮,屬當時的三渡鄉二、三、九保。東臨傅家河,南沿越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