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孝蘊(《掃水滸傳》中的人物)

曾孝蘊(《掃水滸傳》中的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孝蘊是《掃水滸傳》中的人物。曾孝蘊,字處善。福建晉江人。曾公亮從子。紹聖年間(1094~1098年),管幹發運司糶糴事,建言於瓜洲、京口、犇牛諸地改河堰為牐,以便漕運及商賈,公私皆利。

基本介紹

  • 本名:曾孝蘊
  • 別稱:曾處善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福建晉江
  • 出生時間:1057
  • 去世時間:1121
人物登場,蒙賢舉薦,奉旨興師,三打梁山,杭城破賊,臨終託付,壯志未酬,

人物登場

吳用道:“不唯此二人可慮,那曾孝蘊我亦多曾聞其名。此人乃曾公亮從子,祖貫福建路晉江人氏。極有遠慮,有王佐之才。更兼為人耿直,不務虛名。只是不被朝廷重用,屈沉下僚。前些年泗州計議開通河道,以避漲溢沙石之害,他曾諫言淮、汴二河互不相接,不可動工。朝廷未納其言,竟通了河道,為此策勛第賞,獨曾孝蘊推辭不受。不上半月,那河道果然阻塞。眾人方服其遠見。此人如今做了杭州知州,若他日與我等作對,誠為心腹大患。”

蒙賢舉薦

天子聽罷,轉憂為喜道:“前番朕已教張嵇仲下求賢令,招募賢才。今愛卿又提此事,可有何主見?”張商英道:“臣自幼與曾公亮從子曾孝蘊交厚,深知此人一身正氣,有王佐之才。前番高俅蒙蔽陛下,誣其與林靈素來往,因此被貶安遠軍。臣願以身家性命擔保,懇請陛下啟用此人,定可清除賊患,保國安民。”天子聽罷,尋思良久道:“原來如此,是朕一時失察,錯貶忠良。”當下便教侍從擬詔,官復曾孝蘊為歙州知州。張商英等齊稱天子聖明。

奉旨興師

回說那日汴梁東郊熱鬧非凡,滿朝文武雲集,百姓摩肩繼踵觀望。你道是甚事?卻是天子率百官於開封東郊行御餞禮,送征討梁山兵馬招討使曾孝蘊祭纛出師。且慢!那天子不是遣差官去亳州教侯蒙知東平府招安梁山,怎地又興師討伐?原來本月間侯蒙未上疏時,一日天子臨朝,文武百官拜罷起居。只見歙州知州曾孝蘊奉旨來朝,出班奏道:“眼下宋江于山東未除,方臘又反於東南,誠乃朝廷心腹之患。今梁山劇寇受制各處,巢穴空虛,此剿除之良機,不可失也。望陛下調龍驤虎旅,先平山東,再定東南,殘賊可滅!”天子道:“愛卿前番所奏,朕已悉知,以往征剿,多有敗衄。此番前去,非智勇猛將不能勝,愛卿可願與寡人分憂?”曾孝蘊道:“臣雖駑鈍,願鞠躬盡瘁,前去平寇,為陛下分憂。”
天子大喜,又對曾孝蘊道:“梁山賊蟄居水窪,負阻不賓。多番征剿,皆損兵折將,愛卿此番將以何法制之?”曾孝蘊答道:“前者累戰失利,皆因孤軍深入,更兼水窪阻隔,是以不利。依臣之見,此番當起八路軍馬,剋期並進,分攻各處,使賊首尾不能相顧,方可成功。至於所選軍馬,臣已連夜擬定,乞請陛下裁度。”言罷,便將奏章呈與天子。天子看那八路軍馬時,卻是鄜州兵馬鈐轄兼鄜延第九將劉光世、襲慶府知州兼河北第二將錢伯言、延安府兵馬鈐轄兼鄜延第一將韓世忠、府州兵馬鈐轄兼河北第四將折可存、沂州知州兼東南第十將蔣圓、鎮戎軍兵馬鈐轄兼涇原第五將吳玠、海州知州兼東南第三將張叔夜、汝州知州兼京畿第十一將蔡居厚。每人各統正偏將佐,領軍一萬。不必全部取齊,只依所約之期,克日並進,分攻各處。

三打梁山

且說曾招討將攻破梁山之事恭折謹奏,由急腳遞飛報東京。又將梁山泊強盜首級封匣標籤,與擒獲梁山眷屬人等隨後解往東京,點兩千名壯兵沿途護送,不數日早到開封。那日天子臨朝,聞聽曾孝蘊統各路大兵,攻破賊巢,斬獲群盜,龍顏大悅。便降下敕旨:“征討諸將,俱升一級官職;陣亡將佐,追授封賞;其餘將弁兵丁,分別賞齎撫恤。梁山賊眾根本已失,不足為患。因東南方臘叛逆,賊勢漸大,各路軍馬不必進京謝恩。著調曾孝蘊回知歙州,平滅賊患。蔡居厚間賊有功,調知東平府。其餘人等暫回本處,朝廷另有調用。濟州、濮州二處,令中書省委派官員赴任接管。”

杭城破賊

當下眾軍合兵一處。童貫親引眾將去見增援之人。看官,你道那人是誰。不是別人,正是那天下聞名的天章閣待制、歙守曾孝蘊。原來曾孝蘊自引兵打破梁山,奉旨回歙州駐守。彼時方臘起青溪,曾孝蘊約敕郡內,無得奔擾。又因青溪至歙州之路,皆鳥道縈紆,兩旁峭壁萬仞,僅可通腳踏車。曾孝蘊便於兩崖上駐兵防遏,因此賊兵不敢犯境,人心稍安。天子因宋江等仍據青、齊等處,又下旨令曾孝蘊收復青州。不想曾孝蘊去後,守將郭師中以霧毒為辭,將兵馬移屯山谷間,竟被賊兵乘勢打破歙州。天子因方臘勢大,御筆改曾孝蘊知杭州,以遏賊勢。曾孝蘊中途折返,腳踏車至杭州時,賊已破城。又打探得官軍已前來,便引兵屯於杭州城東。那日得知官軍在清河堰與賊激戰,便引軍前去,因此相助得勝。《掃水滸傳》第101回:童宣撫詔罷應奉局 呼保義明志黃龍府

臨終託付

不想次日一早,曾待制驟覺身體不適,頭腦昏沉。三更時分,身體愈發沉重。童貫聞之,急引眾將至榻前探視。曾待制道:“我本欲竭忠盡力,為國討賊。不期病入膏肓,旦夕將死。我今已六十有五,死不足惜。我死之後,還望諸君努力,同心討賊。亂平之日,勿忘於墳前告知,則當含笑九泉了。”眾人聽罷,心中惻然。童貫說了些安慰的話。少間,眾人出帳。曾待制喚韓世忠留於塌前,強撐病體道:“我觀將軍智勇兼備,營中諸將無人可比。雖暫屈人下,久後必為朝廷柱石。我有一言相告,國家諸事,皆不足慮。惟聯金伐遼之舉,乃取禍之道。望將軍時時牢記金人之患,若國家有難,務必挺身禦侮,以保大宋社稷。”韓世忠流涕道:“小子謹記。”曾待制又道:“將軍雖才智過人,然性情剛直,易為宵小所嫉。若能虛懷若谷,收斂鋒芒,必成大事。我有一馬,名喚‘黑大蟲。’驍駿異常,每臨陣必乘之。今相贈,助將軍日後馳騁建功。”韓世忠道:“曾公教誨,小子沒齒不忘。此生定為大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曾待制聽罷,含笑而倒。《掃水滸傳》第101回:童宣撫詔罷應奉局 呼保義明志黃龍府

壯志未酬

當下韓世忠急呼軍醫看視,過了半晌,曾待制慢慢醒轉,長嘆道:“丈夫生世,當外驅強虜,內安社稷。今所志未從,奈何便死,心實不甘!”言訖而亡,時年六十五。韓世忠慟哭不已。童貫聞之,亦甚傷悼。一面教揚幡舉哀,合造內棺外槨,三軍都來祭奠;一面將收復杭州並曾孝蘊病亡訊息報與天子。天子聞曾孝蘊病故,不勝悲慟,流涕道:“曾公天賦英才,為國累建大功,誠乃朕之股肱,國之棟樑。今不幸隕落,如斷朕之一臂,豈不痛哉!”乃追封曾孝蘊為顯謨閣直學士,又加龍圖閣學士,贈通議大夫。恩蔭子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