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不受邑

曾子不受邑

曾子穿著破舊的衣裳在地里耕種。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裡去封贈他一座城鎮。說:“請用這座城鎮的收入,修飾一下你的服裝。”曾子沒有接受,反覆幾次,曾子還是不肯接受。派來的人說:“先生不是有求於國君,完全是國君自己封贈給你的,為什麼不肯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要露點高傲。縱然魯君贈送我采邑,不驕橫地待我,我又怎么能不怕得罪他呢?”最終曾子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氣節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曾子不受邑》
  • 作品別名:《曾子拒邑》
  • 創作年代:漢朝
  • 作品出處:《說苑》
  • 文學體裁:記敘散文
  • 作者:劉向
原文,譯文,注釋及出處,啟示,寓意,文言知識,

原文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請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④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⑤?”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選自漢.劉向《說苑》)

譯文

曾子穿著破舊的衣裳在地里耕種。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裡去封贈他一座城鎮。說:“請用這座城鎮的收入,修飾一下你的服裝。”曾子沒有接受,派來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後又來了,可曾子仍然沒有接受。派來的人說:“先生不是有求於國君,完全是國君自己封贈給你的,為什麼不肯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縱然魯君贈送我采邑,沒有對我表現出驕橫,我能不怕他嗎?”最後,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

注釋及出處

解釋:
①曾子,即曾參。
②邑,城鎮。致邑,封贈一座城鎮。古代諸侯封給卿大夫的土地,稱做采邑
魯國國君送給曾子一座城鎮,不同一般饋贈,應視為封賜
③修:修飾。
④奚:何,為什麼。
⑤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 ? 即使國君對我有了賞賜以後,不傲視我,但我能不畏懼嗎?
⑥使:命令,派遣。
⑦於: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舊
⑩受:接受
⑾反:同“返”,返回

啟示

無功不受祿,不能隨意接受別人的饋贈。

寓意

無功不受祿,這是理所當然。曾子對魯國,沒有什麼貢獻,而魯國國君,要給他一座城鎮,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修飾儀表。雖然這是國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對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豐厚的饋贈,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魯君派來的人所說的一段話,並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卻是反映了出於尋常的饋贈,正直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種負疚的心理狀態和思慮。親友間的相互贈送,繫於情誼,不必過於拒讓,因為彼此沒有什麼報答不報答。但是,如魯君以采邑相贈,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話來考慮考慮,是否應該接受。

文言知識

賓語前置就是賓語移置在謂語之前。在古漢語中這是常見現象。如本文中“不我驕”就是一例。按照一般順序應為“不驕我”即不驕橫地對待我。在古漢語中,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的前面。如: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2、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前。如:子何恃而往?(《為學》)
3、敘述句中,一般用“之”、“是”等助動詞作標記,如: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愛蓮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