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傳說

曹雪芹傳說

曹雪芹傳說是指在曹雪芹晚年居住之地的老百姓對其崇敬而把其事跡加工演變成的故事。

曹雪芹傳說流傳於北京圓明園頤和園香山門頭村等地,而這些地區的老百姓對它的認知度也很高。

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曹雪芹傳說
  • 批准時間:2011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北京市海淀區
  • 遺產類型:民間文學
  • 遺產編號:I-86
歷史源流,傳說內容,傳承意義,後人探尋,

歷史源流

曹雪芹紀念館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也正因為曹雪芹曾住在這裡,並在此修改了聞名遐邇的著作《紅樓夢》,讓這一帶的老百姓都對曹雪芹既有欣賞又有崇敬,於是便把他的故事進行了再加工、演變,形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曹雪芹的傳說。
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是,曹雪芹的傳說並沒有明確的傳承人,傳承的方式也有明顯的區別,並非像老手藝人那樣,父傳子、師帶徒,它是集體傳承的,即父親講故事給兒子、孫子聽,村里人說給親戚、朋友知道。這樣一代代傳下來,雖不能說是具體哪一年開始流傳的,但至少可以確定的起始時間是清晚期,距今也已有140多年了。
海淀區香山一帶關於曹雪芹的故事和傳說涉及面很廣,包含有曹雪芹的個性、身世、經歷、親戚、朋友、曹雪芹如何寫作《紅樓夢》,曹雪芹的居所,曹雪芹如何扶危濟困等。百姓口耳相傳不僅保存了他的傳說故事,在曹雪芹相關文獻資料較少的情況下更加顯得寶貴與重要。
曹雪芹死後,他的傳說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內容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結合更為緊密,並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提煉加工,使之更趨於“傳說故事”的色彩。到2015年採集到的有80個故事。由於人口流動、老人故去及娛樂方式的改變而瀕臨失傳的危險。

傳說內容

“黛玉”的由來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據說在最初的《石頭記》里不叫這個名字,而是曹雪芹後來改的。
相傳曹雪芹的家原來住在城裡,搬到西郊時,家裡已經很窮了。為了寫書,他省吃儉用,可有時還是買不起紙墨。一天,他正寫著書,墨用光了,這下他可犯了難。正在這時,好友鄂比先生來訪,便對他說,在櫻桃溝里有一種黑色的石頭,叫黛石,當地的女人們常用它描眉,所以也叫畫眉石,自己曾試著用它畫過畫,何不找來試一試?曹雪芹聽他這么一說,當天下午就去了櫻桃溝,果然找到一些黑色的石頭。拿回家一試,還真能寫字,只是顏色淺了點兒。於是找來一些碎墨兌在一起,再一試,字跡清晰,接著便用它寫起書來。
自從有了“黛石”,曹雪芹再也不愁沒有墨了,一有空兒就到櫻桃溝里撿上幾塊,然後兌點兒碎墨混合著用。因黛石給他寫書提供了方便,為了記住它,便在修改初稿時,把女主人公的名字改成了“黛玉”。在《紅樓夢》第三回中,就有關於黛石的描寫。
好了歌》原名《神仙調》
《紅樓夢》里有一首著名的《好了歌》,傳說是曹雪芹根據民間的打夯調改寫成的。
那是乾隆年間,皇帝為了檢閱八旗軍,便在香山腳下開始修建演武廳。一天,曹雪芹來到工地,往四下里一看,好不熱鬧。這時,一陣打夯的調子聲把他吸引了,連忙側耳細聽:“人人那個都說呀/神仙好呦/我說那個呀/功名那個呀/他忘不了呦/古有多少帝王將呀/死了只有土蓋了呦/嗨呦!……”這打夯調來回唱了三遍,曹雪芹聽得入了迷。回到家裡,他還反覆琢磨著那首打夯調,覺得挺有趣,既上口,又很有哲理,於是就找出紙筆,想把那打夯調的詞記下來。可想了半天,也沒有把那詞記全。第二天他又去了工地,找到了昨天那位領號的師傅,想問問那首“人人都說神仙好”的調子,叫什麼名。那位老師傅告訴他這調子叫《神仙調》,是很有名的打夯調,接著又唱了兩遍,這回曹雪芹把詞全記了下來。
後來,他把這首《神仙調》的詞,經過一番改編,又加了不少新詞,寫成了歌謠,既上口,又好記,日子不長,就在香山一帶傳開了。再後來他又把這首歌謠的詞仔細地修改了一下,叫成了《好了歌》,並寫進了《紅樓夢》里。

傳承意義

曹雪芹的傳說流傳面很廣,圓明園、頤和園、香山、門頭村等地均有,而這些地區的老百姓對它的認知度也很高。曹雪芹的傳說不僅表達了老百姓對他的認知和懷念,也反映了老百姓對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說曹雪芹傳說是“紅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不論是從學術研究,還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建設等方面,都是重要的文化遺產。

後人探尋

《紅樓夢》名滿海內外,可以說是一個幾乎無法企及的巔峰。
2015年5月28日,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誕辰300周年紀念日。對曹雪芹及其《紅樓夢》,人們有爭議、思考、探尋……圍繞斯人斯作,無數謎團尚待解開。
斯人已歿,關於他的諸種傳說、爭論,則一直於世間流傳。套用一句幾乎“萬用”式的評語,曹雪芹可謂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之所以稱其熟悉,皆因其“大名垂宇宙”,且《紅樓夢》名滿海內外,實在太紅了,紅成了一個夢,紅成了一個幾乎無法企及的巔峰,令無數高手自知不敵而“望峰息心”。魯迅曾說,曹雪芹是“敘述皆存本真,聞見悉所親歷”,且“正因寫實,轉成新鮮”,遂使無數目光,由書而人。
但大家果真對他很熟悉么?恐怕所知者,亦不過是,作者很牛,先輩似乎也闊過,與清帝有千絲萬縷之聯繫,他費時費力寫了一本很牛的書,不停地修改,“增刪五次批閱十載”,然後於貧病交加中愴然辭世。所謂熟悉,大致如此。
之所以又稱其陌生,蓋因始終有一團一團疑雲,使曹雪芹這座文學之山,時隱時現,橫看成嶺側成峰。亦因《紅樓夢》太過耀眼,世人關注此書,而不及其餘,但其餘未知、未考之情況,恐怕尚多。
其實,君知否,曹雪芹曾專為殘疾人寫過一本謀生學藝之書,名曰《廢藝齋集稿》,講授如何刻治印章,如何製作風箏,如何編織、做泥塑,如何進行布匹印染、竹器雕刻、扇股製作等等,助殘濟世之心,歷歷可見。
君知否,曹雪芹性格傲岸、憤世嫉俗,時常嗜酒如命,最困窘時,他曾“舉家食粥酒常賒”。
君知否,曹雪芹還是一位畫家,最喜畫奇石,其友人贊其畫石是“醉余奮掃如椽筆,畫出胸中塊壘時”,一腔抑塞不平之氣,似借突兀奇峭之石而出之。
君知否,除《紅樓夢》外,曹雪芹流落在世間的詩竟只有兩句,是為其友人題跋,“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是一首詩里的兩個斷句,其餘句子已茫然無尋。
君知否,曹雪芹的愛子很有可能死於天花。君知否,曹雪芹的生父到底是誰,曹雪芹的“字”及“號”,甚至他的生卒年月,就連這些最基本的數據,也一直存在爭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此僅舉數小例,相信多數讀者已認同此“陌生”之說。
圍繞斯人斯作,無數謎團尚待解開,儘管各路學者對《紅樓夢》,早已近乎“挖地三尺”,以各種工具,從各種角度,進行開掘、展示。對於在書中浸透心血的作者,人們亦是興趣多多,於是,索隱紛紛,猜謎不斷。不過,縱“陌生”亦何妨!或許有朝一日,隨相關資料、文物陸續被發現、認定,曹雪芹一切資料被落實,他“搖身”而成一“透明人”,似乎變得“熟悉”些許,但其實仍會“陌生”,畢竟,誰也無法完全讀懂他,正如誰也無法完全讀懂《紅樓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