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終制

曹丕終制

曹丕終制,即為三國時期曹魏高祖(《資治通鑑》稱“世祖”)文皇帝曹丕生前對喪葬禮制的囑咐(取終制的第二個意思)。曹丕終制中有關於其死後葬制葬式的明確指令。曹丕終制亦是曹丕嚴厲的遺言,其中所透露出的陵墓安全意識,反映了人們的死亡觀和安葬觀的若干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丕終制
  • 出處:《北齊書·高乾傳》
  • “疑冢”:設計體現了盜墓與反盜墓的鬥爭
  • 《顏氏家訓》:有《終制》篇
何謂終制,背景介紹,終制記載,概述評價,

何謂終制

一、父母去世服滿三年之喪。《北齊書·高乾傳》:“先是信都草創,軍國權輿, 乾遭喪不得終制。” 唐·元稹《南陽郡王贈某官碑文銘》:“遭太夫人喪,號叫請罷,遂克終制。” 金·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先生赴約,可以獻物為定,比及鶯鶯終制以來,庶無反覆以斷前約。”
二、死者生前對喪葬禮制的囑咐。《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曰……”《晉書·宣帝紀》:“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有《終制》篇。

背景介紹

漢魏時期社會激烈動盪,曾經導致了對傳統文化的劇烈衝擊。這一時期的歷史記錄中,多見民間發掘冢墓的現象。漢末三國時期的盜墓現象的嚴重致使種種反盜墓的形式中,出現了所謂“疑冢”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盜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曹操所設定的“疑冢”最為著名,據傳曹操共設,計有72座疑冢,來防止盜墓。疑冢的設計體現了盜墓與反盜墓的鬥爭。

終制記載

據《三國志·魏書二·文帝紀第二》記載:
……
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曰:“禮,國君即位為椑,存不忘亡也。昔堯葬谷林,通樹之,禹葬會稽,農不易畝,故葬於山林,則合乎山林。封樹之制,非上古也,吾無取焉。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骨無痛癢之知,冢非棲神之宅,禮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黷也,為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合古塗車、芻靈之義。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諸愚俗所為也。季孫以?興璠斂,孔子歷級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謂華元、樂莒不臣,以為棄君於惡。漢文帝之不發,霸陵無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樹也。霸陵之完,功在釋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釋之忠以利君,明帝愛以害親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釋之之言,鑒華元、樂莒、明帝之戒,存於所以安君定親,使魂靈萬載無危,斯則賢聖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桑、霍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貴人以下,不隨王之國者,有終沒皆葬澗西,前又以表其處矣。蓋舜葬蒼梧,二妃不從,延陵葬子,遠在嬴、博,魂而有靈,無不之也,一澗之間,不足為遠。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其以此詔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秘書、三府。”
……

概述評價

曹操史稱“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其陵墓“居貧瘠之地”、“不封不樹”、“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從曹丕終制中可看出其態度之凜然,言辭之峻刻,可推知他並不是虛偽的表演。我們在討論盜墓現象的歷史存在和文化影響上是不應當忽視曹氏薄葬觀內涵的陵墓安全意識以及由此所透露的相關社會背景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