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樓

曲水樓

曲水樓,又名“八閣樓”,是一座大型的惠陽客家圍屋,為惠陽沙坑葉氏客家民居。先民於1764年從沙坑求水嶺(今惠州惠陽經濟開發區象嶺村)遷徙而來。曲水樓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占地逾二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一千六百平方米,住房三百三十間,規模宏大,且保存較為完好。是目前發現的粵東地區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水樓
  • 別稱:八閣樓
  • 性質:一座大型的惠陽客家圍屋
  • 地理位置:廣東省惠州巿惠陽區淡水街道
地理位置,名稱由來,圍屋簡介,圍屋結構,圍屋文化,曲水樓傳說,建樓經歷,

地理位置

曲水樓坐落在廣東省惠州巿惠陽區淡水街道洋納村,坐東向西,背靠楊梅嶂,前面是紅花寨,門前荷塘水面寬闊,淡水河在圍屋門前呈幾字形流過匯入西枝江。
曲水樓位於淡水街道洋納村

名稱由來

曲水樓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背靠楊梅嶂(山名),面朝紅花寨(山名)。取名為曲水樓,是因為門前有一條九曲十八彎的小溪。小溪由東向西迂迴斗轉,匯入西枝江再至東江入海。
曲水樓
曲水樓的葉氏祖先從梅州遷徙到淡水沙坑一帶。清雍正七年(1729年),19歲的葉茂蘭在科舉考試中考取貢生。一年後,葉茂蘭迎娶黃氏。此後的18年中,葉茂蘭夫婦養育了5個兒子。
葉茂蘭不甘屈居沙坑求水嶺一隅之地,於是來到老屋村定居,於清乾隆二十年購置宅居地及良田若干,積極籌備建房事宜。由於在外奔波勞累過度,葉茂蘭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辭世。此後,葉茂蘭的長子葉繼高等兄弟5人,繼續籌備修建房屋,6年後曲水樓竣工。

圍屋簡介

圍屋結構

曲水樓進深100米,中軸有5進。圍屋中軸的兩邊為對稱的兩條天街,前後還有兩條橫天街。曲水樓外牆由三合土夯築而成,厚八十厘米、高十多米。中軸五進包心,上廳、中廳、接旨廳、鼓手廳等。中軸兩邊為對稱的兩條天街,前後還有兩條橫天街,中軸兩邊四個碉樓組成一個“回字型”內圍。外圍是庭院式住房,四周屋角又建造四個三層樓高的閣樓,這樣就形成了具有八個碉樓的大型客家城堡式圍樓。
曲水樓
曲水樓為城堡式圍樓,樓上槍眼林立,上中下3排,每隔數米就有一個;四角角樓上還有瞭望空;牆上圓形的孔可能也是槍眼。堅實圍城上密布的各式槍眼構成四角碉樓與後樓交織成強大的槍炮火力網;厚重的大門上方留有狹縫,是為防縱火破門時可向下射擊和注水等。 壁上排列規整的槍眼、炮窗,環繞女兒牆內側可供兵員調動的屋頂“走馬廊”,據說四周都能上樓防禦,後樓的圍牆,保存依舊完好。

圍屋文化

曲水樓正門上書石刻“曲水樓”三字,大門對聯“葉縣家聲,梅州世澤”表明為葉姓祠堂對聯,曲水樓的葉姓是清朝乾隆年間從本縣淡水沙坑求水嶺遷徙而來,是秋長鎮沙坑葉氏的第四代分支。圍樓正面兩側橫門都是新修,門楣上分別雋刻著“禮耕”、“義種”,意指從事農業以禮耕作,以義種植。
圍樓“鼓手廳”後門楣上懸掛著“聖旨”牌匾,“接旨廳”門楣上懸掛著“奉天敕命”牌匾,相傳此譽源自屋主人耐憲公被欽授布政司理問,專門修建了此“接旨廳”,跪承皇恩。花廳旁神屋內設有佛像(神龕),反映了客家人尊儒敬佛的思想。
曲水樓中軸兩邊對稱的兩條天街;兩個橫向鋪開的露天內院,分別叫“上天街”、“下天街”。上、下天街既是公共曬衣、晾物、交際的公共活動空間,又是連線作為圍堡精神生活中心的三堂與私人日常生活單元的樞紐。中軸前後還有兩條橫天街,街旁的門楣上文革時期的痕跡依舊清晰。

曲水樓傳說

據傳說該樓初名叫“船屋”,傳說船屋水漲船高,再大的洪水也淹不到它。後人對船屋進行大規模擴建,建成住房多達三百三十間,擴建後的船屋浮力功能不再,每當洪水淹到大宅第時,只見呈幾字形流過的淡水河與紅花寨山脈連成一片,由山水大宅第組成了曲字圖案,船屋因此易名“曲水樓”。

建樓經歷

據《葉氏族譜》記載,曲水樓的始建者是清朝初期的惠陽葉氏四世祖葉茂蘭。雍正七年(1729年),19歲的葉茂蘭在科舉考試中考取為貢生。一年後,葉茂蘭迎娶黃氏。此後的18年中,葉茂蘭夫婦養育了5個兒子。後來葉茂蘭在淡水洋塘(今淡水洋納)買得上百畝土地,同時積極籌備建房事宜。由於在外奔波勞累過度,葉茂蘭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與世長辭。
葉茂蘭去世後,其長子葉繼高接手建房事宜。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九月,曲水樓正式興工,1764年3月,曲水樓落成。1802年,葉繼高兒子葉熙甫擴建外圍房屋,前座隔水牆高三層,四角建造四個閣樓,因此成為回字形八閣碉樓客家圍龍屋。
大樓落成後,先民由沙坑求水嶺(今惠陽經濟開發區象嶺村)遷居入住。抗日戰爭時期圍屋被日寇占據。曲水樓330間住房曾同時期入住500多人。改革開放以來,葉姓子孫先後遷出曲水樓,目前,樓內已沒有葉氏後人居住。
二百多年來,葉氏子孫牢記祖訓,耕讀傳家,在此繁衍生息逾十代。“曲水樓” 還是革命老區,許多葉氏子孫走上了革命道路。如東江縱隊七支隊司令員葉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