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坑葉氏

沙坑葉氏泛指起源於十七世紀中後期淡水河中游流域,先民於清朝康熙年間從廣東興寧、五華等地區遷徙移民的過程,生活在廣東惠陽秋長鎮一帶的客家葉姓人。秋長鎮古稱沙坑,葉姓的老祖宗都叫沙坑葉氏,300多年來,葉氏人才輩出,清朝乾隆年間有武進士葉開弟,近代有吉隆坡王葉亞來、明遠將軍葉任才、反清義士葉匡等,現代有抗日名將葉挺、清官葉維浩等名人。後裔主要居住在惠陽秋長、淡水兩鎮,現有人口三萬多人,遍及海內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坑葉氏
  • 時間:十七世紀中後期
  • 流域:淡水河中游流域
  • 定居:廣東惠陽秋長鎮一帶的客家葉姓人
介紹,葉氏南遷,定居沙坑,三大圍屋,葉氏家訓,定居點,國內定居點,華僑旅居國,祭祀習俗,葉氏名人,

介紹

距今350年前,沙坑葉氏的先民原生活在興寧縣的黃陂鎮合水鎮,興寧葉氏始祖是葉僐。葉僐原生活在梅州,於元朝中葉從梅州江南白土桃樹下遷徙至興寧縣黃陂鎮歸龍洞定居,為興寧始祖尊為一世,葉僐後裔一部分人南遷至歸善縣淡水鎮北部山區,立足於周田村,發展在沙坑鄉,至今生息至十五代,形成秋長沙坑葉氏。

葉氏南遷

據秋長沙坑《葉氏族譜彙編第三冊(惠陽縣部分)》記載:“特茂(孟芳長子)號逢春,登仕郎。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由興寧縣合水溪唇徙居歸善縣淡水沙坑(今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鐵門扇村黃竹壢),為黃竹壢開基祖”。“特盛(孟芳次子)號迪春,度名欽都左侍郎。生於明朝天啟元年十月二十六日,於清康熙元年偕兄特茂從興寧縣合水溪唇村徙居歸善縣淡水周田,建周田老屋樓角一座”。第一支族人南遷發生在清朝康熙元年驚蟄日,原居興寧合水溪唇村以及黃陂鎮葉氏族人六十餘人,在葉特茂主持下拜祭告慰先祖後啟程南遷歸善縣,由水路遷徙到達淡水鎮西北部山區,並種下榕樹一棵以象徵葉氏南遷,葉落生根定居於此。在葉氏到達之前,此地人煙稀少,為了發展葉氏人口,葉特茂葉特盛兄弟將該村定名為“周田”村,取字形字義“向外發展,人口增加”之意。兄弟分家後,葉特茂的一家進入黃竹壢定居,葉特盛的一家留居周田村,其餘幾戶進入官山村定居。
葉氏從興寧、五華南遷至秋長一帶跨越三十多年,共有十多支源頭,直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葉日崇從興寧縣合水溪唇村徙居惠陽縣秋長周田下屋仔。至此,沙坑葉氏完成移民。

定居沙坑

葉特茂家人到達黃竹壢之前,此地已經有客家人居住,當時地名不叫黃竹壢。附近有一個叫下坑的地方分散地住著幾姓幾戶農家,人數不多,對土地的開發程度不高,到處都是一片土沙丘和樹林。葉族人為了開闢新的家園,將葉族人所住的地方重新命名為“沙坑”,以區別舊名“下坑”,通過開墾把土地貧瘠的沙坑變為可耕作的田地。
葉特茂於公元1669年建造祖屋一座,因崇尚竹文化而取開村名為黃竹壢村。葉特盛於公元1676年在周田村興建大型客家圍屋一座。葉特茂的五個兒子也以黃竹壢為中心,在沙坑附近各自建造了房屋。次子葉榮庭建造了黃竹壢老屋,三子葉輝庭建造鐵門扇南陽樓,四子葉顯庭建造求水嶺老屋及鷓鴣嶺老屋。

三大圍屋

南陽世居,南陽樓又叫南陽世居,由沙坑葉氏二世宗葉輝庭於康熙34年始建。世居坐北向南,是由禾坪、泮池、前圍、堂屋、橫屋等組成的客家圍屋。前面是一彎月池。世居里有內中外三圍,內圍為馬蹄形,中圍和外圍為方形,後為弧形。圍屋平面呈中軸對稱,內部為院落式布局,中軸線上排列著上中下三堂,建築面積達8253平方米,有280多間房。三扇大門皆為鐵板鑄就,每一扇鐵門厚達3公分。今天的鐵門扇村,其名字也因世居的這三扇鐵門而來。
山塘尾桂林樓,由沙坑葉氏三世公葉天滋(葉輝庭的四子)於乾隆12年(1747年)在山塘尾興建了一座桂林樓,整個建築前面呈長方形,後面半部分為弧形,長112米,寬111米,占地面積116207平方米,建築面積10395平方米,建築四周為兩層半高,約80厘米厚的土牆,平面呈中軸對稱,中軸線上以傳統三進祠堂式建築為中心,內部為院落式布局,前有半圓形風水池塘。該樓有住房三百餘間,建築規模超過了南陽樓。
曲水樓,由沙坑葉氏(特茂裔)四世公葉茂蘭、五世公葉繼高在洋塘村興建,始建於乾隆二十七年,初名“船屋”,傳說船屋水漲船高,洪水淹不到它。後人對船屋進行大規模擴建,建成住房多達三百三十間,擴建後的船屋浮力功能不再,每當洪水淹到大宅第時,只見呈幾字形流過的淡水河與紅花寨山連成一片,由山水大宅第組成了曲字圖案,船屋因此易名“曲水樓”。曲水樓的建造規模超過了南陽樓和桂林樓,與南陽樓、桂林樓並稱為“沙坑葉氏三大圍屋”,而且曲水樓還是粵東地區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
曲水樓坐落在淡水街道洋納村,背靠楊梅嶂,面朝紅花寨,門前荷塘水面寬闊。占地逾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且保存較為完好。從外觀上看,“曲水樓”外牆高大堅實,防禦性強,由三合土夯築而成,厚80厘米,高10多米。中軸五進包心,上廳、中廳、接旨廳、鼓手廳等。中軸兩邊為對稱的兩條天街,前後還有兩條橫天街,中軸兩邊四個碉樓組成一個“回字形”內圍;外圍是庭院式住房,四周屋角又建造四個三層樓高的閣樓,這樣就形成了具有八個碉樓的大型客家城堡式圍樓。圍樓“鼓手廳”後門楣上懸掛著“聖旨”牌匾,“接旨廳”門楣上懸掛著“奉天敕命”牌匾,這些都是古屋的榮耀所在。相傳屋主人耐憲公被欽授布政司理問,專門修建了此“接旨廳”,跪承皇恩。圍樓正面兩側橫門楣上分別雋刻著“禮耕”“義種”,意指以農為本,以禮耕作,以義種植,學則朝惜寸陰,夜勤青燈,求為名士,耕者早作晚息,不辭勞苦,求為上農。

葉氏家訓

葉特茂本是一位儒商,喜歡種竹以竹修身,崇尚竹文化。還教育後人要多種竹植樹,要求男人不砍嫩竹、女人不割幼松。在擇業方面也有要求,不準做抬轎工、理髮工、牽公豬等行業。後人傳承祖訓興辦學校,“隆學校以端士習,訓子弟以禁非為”為辦學理念,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千年樹竹”為遠大目標。興辦的有榮庭學校、靜野學校等,周田村有騰雲私塾等。三世輩與四世輩於乾隆25年(1760年)集資興辦了挺秀書院,培養子弟後代。乾隆50年(1785),葉氏再將書舍擴建為書院,成為當時歸善縣內以書院代替儒學的幾間書院之一。

定居點

國內定居點

一、黃竹壢特茂裔,居黃竹壢石狗屋、老屋、塘房、下園、米湖壩、寨背,鐵門扇、山塘尾、美麗、沙梨園;牛郎樓、發水米、求水嶺、河背山、酸水坑;蓮塘面、棠子嶺、龍發山;鷓鴣嶺、打石嶺、百勞坑、木公幌、順居窩、水背塘、加園、圍墩、水壢唇、牛角龍、茂和、河田、油麻埔、黃峰嶺、沙崗、伯公下;淡水鎮洋納村、銀屎坑、下畲、崇山樓;河南岸鎮白沙湖;東莞茶山;深圳巿坑梓田腳,坪山屯子,龍崗攔水坣。
二、周田特盛裔,居周田老屋、大塘面、元老爺、周屋排、會水樓、會新樓、花園公、朱古嶺、瑞獅樓、麻蔗背、雷公山、嶺下坊、崇芳樓、會龍樓、拱秀樓、常益樓、竹山、嗣前、湖秋忽、澳頭塘,新圩雞公田,鎮隆果老圍、山頂水背,韶關巿郊區等。
三、周田下屋仔日崇裔,居周田村下屋仔、老圍碧灩樓。
四、周田蓮塘仔榮坤裔,居蓮塘仔、雷公山、雞公田、田腳、嶺下坊、新南仔。
五、周田榮玉裔,居周田雷公山。
六、官山特濃裔,原居船壢、後裔遷居淡水、棚下嶺等地。
七、官山柏元裔,居官山高門坑、高嶺隔塘。
八、官山運震裔,居龍依屋、百宜坑、下屋、水流坑,新圩長布。
九、老鴉山運輝裔,居老鴉山,後裔現居坪山鎮碧嶺。
十、畲嶂運森裔,原居畲嶂,後裔遷居官山大坑、棚下嶺。
十一、大坑運泰裔,居官山上大坑,永湖鎮虎爪。
十二、官山運祥裔,居官山下大坑、嶺湖加元。
十三、茶園其芳裔,居茶園村。

華僑旅居國

沙坑葉氏移居海外者甚眾,除定居香港、台灣外,馬來西亞是沙坑葉氏的主要海外僑居國。據秋長沙坑《葉氏族譜彙編第三冊(惠陽縣部分)》記載,六世公葉世英居馬來西亞、六世公葉文興、葉文勝後裔俱居南洋,移居南洋者大多為八至十世,族譜沒有記錄出洋者的具體時間。據推算六世公葉世英出生年份在1785年前後,出國時間當在嘉慶至道光年間(1796——1850年),距今大致二百年。海外定居國有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高棉、泰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印尼、法國等。

祭祀習俗

葉特茂(1617—1709年),號逢春,明末清初廣東興寧商人,惠陽沙坑葉氏始祖。46歲以前在興寧經商,1662年率領族人移民至歸善縣淡水城北山區(今惠陽區秋長鎮周田村),在周田村與其弟葉特盛分家後遷居於此。因崇尚竹文化取村名為“黃竹壢”,並以此為沙坑中心發展葉氏。後人為紀念其功德,在其墓地前方修築一座方形的竹園墩。
秋長鎮逢春公祭祀儀式秋長鎮逢春公祭祀儀式
逢春公墓園建在黃竹壢村後山。 當初,每年驚蟄日其三子葉輝庭必帶領沙坑葉氏族人到墓地拜祭,有號稱“子拜爺墳八百丁”的傳說。從此,驚蟄日拜祖活動沿襲下來。
沙坑葉氏後裔拜祭逢春公的活動距今有300年歷史。即規定在每年的驚蟄日早上,葉氏後人從四面八方趕到秋長鎮鐵門扇村黃竹壢逢春公墓園,對沙坑葉氏開基祖進行隆重拜祭以及南遷紀念,儀式莊嚴,場面壯觀。
2011年3月,沙坑葉氏家族成立了以葉俊暉為理事長的逢春公理事會,決定通過族人捐款對逢春公墓園進行規劃重修。
祭祀活動儀式
“祭祀活動很隆重,要備好三牲、酒水、水果等,後人還要行三跪九叩之禮。”惠陽沙坑逢春公理事會副會長兼秘書葉文杰說,每年回來祭祀的人都有數千人,多的時候超過萬人,整個祭祀過程一般要花3個小時。沙坑葉氏祭祀習俗是沙坑葉氏後裔的傳統節日,祭祀活動儀式莊重、肅穆,禮數周全,保留了許多已瀕臨失傳的中國古代禮儀,包括行初獻禮、恭讀祭文、行亞獻禮、醒獅參拜行禮等。沙坑葉氏祭祀習俗對於研究惠州以及嶺南地區傳統祭祀禮儀的來源、產生、傳承、發展,以及傳統的族群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葉文杰說,每年農曆驚蟄祭祀逢春公那天是葉氏族人祭祖最熱鬧的一天,也是最為隆重的一天。來自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地以及內地的葉氏後人都紛紛回到惠陽參加祭祀活動。葉氏祭祀習俗不僅成為家族間的聯繫紐帶,還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國際溝通方式。

葉氏名人

葉開弟,惠陽秋長黃竹壢村人,於乾隆46年(1781年)中考為三甲27名,被封為武進士,清州府在其曾祖父大屋門前兩側為其豎立桅甲石碑。 石碑基礎用灰沙混合壘成半米高,固定的兩塊石碑上方鑿有方形孔,可上閂,用以固定豎起的武進士錦旗。官位低於武進士的清朝官員路過此地,都要下馬行禮。清州府還向葉開弟贈送了“清辛丑科進士”匾,掛在祠堂甲廳。後來,乾隆皇帝下旨,任葉開弟為廣東虎門都間府,鎮守中國南大門軍事要塞。他重修和增建炮台,多次獲得乾隆皇帝誇獎。葉開弟建設的虎門軍事設施在鴉片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其修築的炮台和虎山上的戰壕仍然存在。
葉亞來,惠陽秋長周田村人,原名葉茂蘭,號桂軒,字德來,俗稱亞來。生於道光丁酉年二月初八日子時,一八五四年徙居馬來西亞謀生,因智慧過人,歷任甲必丹及吉隆坡、巴生最高行政長官,例授清朝中憲大夫。
葉任才,惠陽秋長鐵門扇村人,鹹豐初期,台灣三番起事造反。鹹豐帝下旨,要廣東督軍出兵平巢三番,在戰鬥中他屢立戰功,被提升為台灣軍左軍府道標(連長),在平復台灣戰鬥中,由於戰功顯著,又提升他為兵備道(營長),台灣收復後,調他在福建泉州前營中軍府,任前營都間府(團長),後又任中軍府。因其軍事才能卓越和管兵有方,台灣人民稱他為好軍府。後來被朝廷晉升為明遠將軍。
葉匡,沙坑周田葉特盛後裔,1887年生,留學日本,中國同盟會會員,跟隨孫中山從事反清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時從日本秘密回國,任南京政府海軍參謀。參加過二次革命,惠州起義,失敗後至香港避難,1916年病逝,終年29歲。
葉挺,惠陽秋長周田村人,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進入挺秀書院讀書時始稱葉挺。出生於一八九六年九月十日,為北伐名將及抗日將領,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他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時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時期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扣押,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囚歌》一首以明志。抗戰勝利後出獄,並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葉維浩(1899—1960)惠陽秋長茶園村人,原名觀喜,字伯海。出生於一個醫生家庭。民國10年(1921)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15期步兵科。民國13年(1924)起歷任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中校參謀、團副。民國20年(1931)任第十二集團軍一五八師四七四旅旅長、一五八師副師長,布防於惠州、平山、淡水、澳頭等地。民國27年(1938),任第十二集團軍第一五八師少將副師長,改調防守廣州。廣州淪陷後,參加余漢謀發動的粵北會戰。民國32年(1943)任羅雲師管區少將副司令。民國35年(1946)任浙江寧波浙東師管區副司令。民國36年(1947)任廣東湛江粵南師管區副司令。民國38年(1949)棄職赴香港定居。1950年春發表聲明脫離國民黨,解甲歸田。
時任省長葉劍英曾勸其留政府工作,葉維浩甘居清雅,婉言辭退。葉劍英省長曾親書介紹信一封,內稱“葉維浩清官”等雲,讓其回鄉安居。該介紹信後交惠陽縣公安局保存。
葉文匡,惠陽秋長鷓鴣嶺人,中共早期黨員,惠陽農運領導人、秋長革命的引路人。1900年生於淡水鎮沙坑鄉鷓鴣嶺村,少年就讀挺秀書院,接受家鄉傳統先進的竹葉文化教育,立志獻身革命事業。1919年留學日本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組織的反帝反封建主義鬥爭,1921年回廣州積極參加工人運動,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前往參加彭湃發動的海陸豐農民運動,並運用海陸豐農運經驗指導惠陽農運實踐,1924年1月回秋溪鄉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黨組織,同年4月吸收了一批農運骨幹和進步知識分子發展為第一批黨員,下半年又發展了第二批,建立了東江流域的第一個黨組織。1925年協助東征軍攻取淡水,1926年任惠陽縣第一個黨支部——象山特別支部書記,1927年帶領農民自衛隊攻打鎮隆大山下反動武裝時身負重傷而光榮犧牲,年僅29歲(虛齡)。
葉佩英,1935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祖籍廣東惠陽鐵門扇村,當代中國女高音歌唱家。1951年,葉佩英回國加入中央音樂學校,一直熱愛歌唱著生活,歌唱著祖國,並受到了毛主席與周總理的讚揚,她先後在北京、天津、青島、廣州、大連、哈爾濱、昆明、貴陽、瀋陽、武漢等地舉行獨唱音樂會或演出活動。曾任職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