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陽村(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下轄村)

曉陽村(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曉陽村位於紅島虎守山南、岙東公路西側,距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駐地一公里。村名,初為“小洋疃”,後改為“小洋村”。1934年以“三陽開泰”之義,更名為“曉陽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曉陽村
  • 面積:5.06平方公里
  • 人口:1659(2002年)
  • 耕地面積:850畝
簡介,發展,歷史沿革,地理風景,人文藝術,獲得榮譽,

簡介

曉陽村中心位置為東經120°15′,北緯35°13′。其轄區:東至羊毛灘,西與溝角村毗鄰,南與西大洋村接壤,北依紅島街道駐地高萬丈山,西南瀕臨膠州灣畔。東西最大距離2.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2公里,方圓5.06平方公里。截止2002年,全村總戶數531戶,總人口1659人。

發展

在方圓5.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歷稱政治、文化、軍事中心駐地的高萬丈山,有聞名遐爾的虎守山,有特殊地殼構造的滑石窩崖、紅土崖,有養育一方人的膠州灣,有避風衣港、養蝦池、養殖區及各類海產品加工廠,如此等等。此外,馬亂頂、大將口、蓮花灣、北宅坡、木魚山等特殊的自然景點,其傳統流傳。曉陽村不僅是青山環抱、綠水長流之地,且也是海島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經濟國際化、城市園林化、社會現代化”的中心位置。
曉陽村北部群山隆起,系膠萊盆地東南部青山地層。北高南低形成坡度平緩的丘陵地。村落的東南部有曲折的河流入海。地勢不同造成地貌各異。高萬丈山、虎守山與曉陽村的南北落差為52米;東部、東南部田野跟曉陽村中心街地平面高出4—5米不等;村莊西高東低落差0.8米;北高南低落差為1米,這樣北部、西部、東部的水流,均於曉陽村東側匯集入海。
曉陽村屬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比較明顯,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溫適中,氣候溫和的北溫帶特點,又由於膠州灣的調節作用,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霜期短的海洋性氣候特點。
處於北溫帶的膠州灣,水產資源豐富。曉陽村的養蝦池,每年盛產的大對蝦,頗受客商的喜愛。淺海灘涂養殖的牡蠣雜色蛤、泥蚶等為優質產品,暢銷國內外。膠州灣擁有水產品110餘種。曉陽村主捕其中的鮁魚、刀魚、梭魚、片口魚、光魚、鯝眼魚、青板魚、蝦虎、銀花蝦、青紅蓋蟹。

歷史沿革

據《即墨縣誌》、《嶗山縣誌》記載,曉陽村立村以來,截止2002年,已有598年的歷史。繼孫氏之後,來此定居的有孫(另支)、王、姜、崔、杜、胡、韓、潘、李、李(另支),共九姓。
永樂二年(1404年)孫俊、孫仲由雲南省遷此,立“小洋疃”,後稱“小洋村”。王氏於永樂九年(1411年)由即墨縣遷此,姜氏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膠縣遷入,崔氏於清光緒二十五年由即墨縣遷入。杜、胡、韓、潘、李均為1958年後遷入定居。明清時期,小莊村隸屬即墨縣裡仁鄉。1922年劃歸膠澳商埠海西區。1930年劃歸青島特別市陰島區。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又歸屬即墨縣,日本投降後,仍屬青島市陰島區。
曉陽村曉陽村
1949年陰島解放後,又歸屬即墨縣管轄。1956年陰島區、馬哥莊區、中華埠區、河套鄉合併,由陰島區公所管轄。1958年成立陰島人民公社,稱生產大隊。1961年先後歸屬嶗山郊區、嶗山縣。1967年陰島更名為“紅島”。1984年撤紅島人民公社,成立紅島鄉人民政府。1991年撤鄉設鎮。1994年劃歸青島市城陽區紅島鎮。2001年撤紅島鎮改為紅島街道辦事處管轄。
曉陽村有兩個地片名——北宅坡、劉家塋。明朝何氏於北宅坡建房居住,其繁衍情況及又遷至何處,失考。劉家塋地片在曉陽村域內,該劉氏當年於何處居住,又移至何處,失考。
據《孫氏族譜》記:氏族為雲南昆明縣烏沙衛柳樹村人。明永樂二年二月中浣日,乘桴登程北上,行期兩個多月及五月上浣日。至山東即墨西南鄉陰島地面(即紅島)。當時四面近海可以捕魚。島中部園陵坎坷,地面荊棘叢生。北部略崗,毗連膠。余始祖孫俊、孫仲公兄弟二人先來到陰島虎守山前占產選擇好地方,就立一個小疃,取名“小洋疃”,即劃東西街路,街北地勢較平塏,獨占居之,並撒灰占產,開墾荒地,進行生產。至四世祖無鄰相處。又數年於崇禎年間又有餘四世祖之繼來小洋的諱壹世、壹皆公兄弟二人撲來,也思聚族而居之,深情厚義相親的族人,即以街南之閒地,給與繼來的祖先居住,余祖先才開始有相處的鄰居了。我族雖有街南、街北之分別,其相處莫不安敦和諧的。
孫氏已有十九代,現最小輩為“義”。

地理風景

域內景觀壯麗無比,傳說頗為動人。
高萬丈山 此山位於曉陽村後,略偏西北,海拔51.5米。1930年青島市進行地理環境考察時,命此山為“高萬丈”。歌謠云:高萬丈,萬丈深,打柴郎一失腳,咕碌咕碌滾三春。
高萬丈呈傘狀,方圓500畝,從山角至山巔,蒼松翠柏,奇花異草遍布,乃乘涼避暑之勝地。
立於山巔,曉陽村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平房盡收眼底,頓生居高臨下、一目千里之感。全島的村莊、田園、樹木、水塘、道路、樓房、遠山、海洋、車輛、人群一目了然。跟青島市區、黃島開發區一衣帶水,來往甚便。
良好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環境,歷來被人重視,堪稱一絕。各個歷史時期,高萬丈成為戰略要點,作為政治、文化、軍事中心。
虎守山 該山位於曉陽村北一公里。山內有一洞穴,據傳有一虎棲居洞內,守住一方靈氣,故為“虎守山”。虎守山的洞穴長十餘米,寬2米,高1米。山石結構為層迭式。山腰山巔的縫隙生長著黑松及名目繁多的野花。昔日,山的周邊雜樹密集、古木參天,環境十分幽靜,靈異非凡。虎守山傳說頗多。虎守山打虎、人參娃的出沒、風暴信號燈的神秘作用至今流傳民間。虎守山東側為千佛山,西側為高萬丈,北側為蓮花灣,故此山聞名遐邇。
滑石窩崖 曉陽村西海邊有一東南西北向大石壁。名謂“滑石窩崖”。該石壁呈白色,質軟發滑。其形狀象石床,也象一處釣魚台。昔日人們到此,於石壁上一坐一躺,甚感舒服。漲潮時,微波嬉壁,游魚戀石?在此垂釣,情趣盎然。由於自然風化,加之波浪衝擊,隨著時間的推移,石壁臨海一側,出現蜂窩狀,底部由外及里形成洞穴。雨季路人可隨時進洞避風躲雨,夜間卻是禽類、獸類的棲息之地。
紅土崖 在滑石窩崖南側有長百餘米,高8—10米的土崖,因土質呈紅色,故為紅土崖。建國後部分地質工作者前來考察,經化驗:土質細膩、有粘性、耐高溫、色澤強,一度計畫加工裝袋,準備出口,後不知何因停止開發,至紅土未得以利用。
滑石窩崖跟紅土崖僅一溝之隔(溝最寬處為三米),為何能夠一硬一軟,一紅一白呢?不少人路經此處,思索著它的奧秘。
木魚山 曉陽村東一公里處(羊毛灘北200米處)有一山嶺,呈“凸”狀,用石頭或鐵獨錘敲打山石,發出木魚之聲,名謂“木魚山”,一般人對此不以為然,而好奇者卻經常前往嘗試。
尼姑庵(一名蓮花庵)相傳,明朝神宗年間,本地有一女子,夢中得到一位佛老的指點,叫她於蓮花灣旁建造一處佛院。該女子按照佛老的旨意,來到蓮花灣旁勘察地形,她立在蓮花灣右上側的石崖上,正凝神觀賞蓮花時,突然一陣旋風從蓮花灣升起,向她站立的位置旋轉,旋風轉到女子身旁稍停逝去。心有靈犀一點通,該女子立刻領悟到:此處即是佛院聖地。她按照佛教建築的格局,造房三間,請來工匠塑佛祖像一尊,從此該女子成為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由於她為人厚道,心靈虔誠,在愚昧落後的年代裡,得到不少人的尊崇,而她修煉成佛的意念更加堅定。好景不長,明朝末年,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兵荒馬亂。一日,不知從何處開來一股馬隊,殺氣騰騰地進了佛院。這位佛教徒趁機從後門逃走。這一去杳無音訊,再未見蹤影。隨著時間的推移,蓮花庵陳舊破碎,面目皆非,但當地鄉民對蓮花庵的始末還記憶猶新。
馬亂頂 曉陽村東南一里處有一高坡,名為馬亂頂。明永樂年間,兵荒馬亂,官逼民反的現象十分嚴重。據傳:某一日,一隊黃旗兵馬自馬哥莊趁海水下落,開進陰島,駐紮在曉陽村前。翌晨,一舉藍旗的馬隊獲悉黃旗軍的駐紮地後,匆忙趕赴陰島與黃旗兵馬交戰。兩軍於曉陽村前相遇後,黃旗隊占領高坡,藍旗軍於高坡下將黃旗軍團團圍住。於是,血戰的序幕拉開了。坡下藍旗軍持刀喊殺向高坡出擊;坡上黃旗軍持弓箭遠射,逼藍旗軍後退。戰馬嘶鳴聲,槍刀撞擊聲混雜一起,亂成一團,黃旗軍傷亡慘重,惟有一將軍奪路而逃。戰停,高坡上一片狼籍,馬蹄痕跡斑斑。“馬亂頂”即因此而得名。
大將口 馬亂頂血戰,黃旗軍慘敗,惟有一將軍奪路而逃。這位將軍跨馬奪路,初朝曉陽村東側小路北行。不料路遇藍旗軍的埋伏。將軍見勢不妙,回馬西行。曉陽村西為大海,沿海邊不是石崖,就是溝壑,軍事上屬凶多吉少的險要地帶,不易逃脫。但他一不做二不休,毅然決然朝海邊奔去,藍旗軍隨後追擊。在這危難嚴峻時刻,智勇雙全的將軍策馬加鞭,進入一條溝渠。他明知溝渠中的積水雜草馬行不便,但別無選擇,只有如此。最後終於衝出溝渠,朝西北方向奔去。藍旗軍見勢也不再追擊。
後人為記憶此事,把將軍沿渠出逃口,謂“大將口”。

人文藝術

(民間文化、特色建築、民間收藏的文物)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後,於陰島曉陽村建天主教堂一處,建築面積120平方米。1898年又於教堂東北側建秀女樓(二層)一處,建築面積72平方米。教堂大門頂端有十字架,院內有鐘鼓樓,教堂內部的色彩和擺設神秘莫測,陰森可懼。披著宗教外衣的德國傳教士,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廣泛網路教徒,企圖摧毀我民族精神,扼殺我民族鬥志。少數愚昧無知者,未認清德國傳教士的偽善面目,受騙上當,成為信徒,接受異族的奴化教育,以至神情麻木,甚受其害。1966年徹底拆除。
菩薩廟 清乾隆年間,曉陽村於村東建菩薩廟一處。廟的建築面積400平方米,造型古樸,色彩暗淡。廟頂脊骨上有形態各異的獸類。四角飛檐上各有兩個瘦狗子。廟內正中是菩薩像,腳下兩個侍女站班。右面為霹雷將軍,腳下有兩個武士站立。左面是送生娘娘,腳下有兩女站立。四周牆壁繪有善惡報應的圖象,令人觸目驚心。菩薩像前設案台、香爐,每逢年節,香火興旺,來人絡繹不絕。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1951年該廟拆除。
岳石雙孔斧 1956年村民孫振寬於曉陽村北宅坡(地片名)耕地突然發現一石狀器物,頓時傳遍全村。好奇者爭相觀賞,為器物取名“石鋤”。石鋤長10厘米,由兩個底角構成,上部為半圓形,邊緣光滑無棱。厚度為5厘米,下部邊緣為一個切削麵,跟現用的鐵鋤相似。石斧中間有兩圓孔,穿上木把,即可使用。器物石料堅硬,青底白花,做工細膩、嚴格。
曉陽村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文藝,頗為盛行,其特點均為勞動人民創造,而又被勞動人民所喜愛,故有其無限的生命力。
明清時期曉陽村就出現了戲劇、跑耍等(高蹺、旱船、跑驢)藝術形式。民國時期又出現了鼓書、民族樂器演奏等。
舊時,由戲劇愛好者牽頭,中、青年參與,以自籌形式,自發組成戲劇組。
建國後在黨的領導下,為了配合黨的中心工作,為了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活躍村民文化生活,以青年團組織為中心,成立曉陽村劇團,團長兼導演孫中仙、孫中流。演出劇目除《紅燈記》、《一塊銀元》等之外,自編的快板書《參軍》、《學文化》等亦頗受民眾喜愛。
(五)
舊中國因生產力落後,糧食產量低下,村民難得溫飽。自德國、日本帝國主義相繼侵入紅島之後,加之官府腐敗透頂,游擊隊逼錢要糧,土匪或明或暗橫行鄉里,情勢十分險惡。村子在鐵蹄下抗爭,在生命線上掙扎,有的含淚離鄉,不知去處;有的逃荒要飯,可憐之至;有的打短工,扛長活苦度春秋。
1949年共產黨解放了曉陽村,村民終於有了出頭之日,從此揚眉吐氣,當家做了主人。從國民經濟恢復到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從土改到互助組、生產隊,這一系列的固國、安邦、利民發展的治國方略,帶來了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村民生活亦隨之提高。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曉陽村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各項事業蓬蓬勃勃,出現了百業興旺的可喜局面。1983—1985年村辦工廠兩處,1999年引資企業一處,年租金19萬元。民營水產加工廠20家,商業、服務業11家,流動商業15戶,灘涂養殖(包括池養)30戶,飼養業9戶。從1990—1998年工商、服務、養殖業總收入2952萬元。在深化改革的同時,一直堅持農業向高效農業發展,近海捕撈向遠洋捕撈發展。從1990—1998年漁業總收入3020萬元。九年間平均年總收入2920萬元,人均收入1150元。

獲得榮譽

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精神文明亦在急劇變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環境衛生的改善、村民福利待遇的增長、計畫生育政策的落實,均有目共睹。全村大專以上學歷35人,中專學歷(含高中)151人。對全村60歲以上老者養老保險制度已全面落實。2002年對70歲以上老者實行生活補貼制度,已為紅島街道之先例。在精神文??建設中,村民爭創“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的風氣,已蔚然形成。全村“十星戶”10家,“九星戶”247家、“八星戶”199家、“七星戶”67家,共523戶,占全村總戶數90%以上。在兩個文明建設中,曉陽村從1991年—2002年,獲“文明村莊”、“先進黨支部”等榮譽37項,其中市級、區級黨政榮譽12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