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脹子

暴脹子(英語:inflaton)是假設和迄今仍不明的標量場 (和它的相關粒子),它可能是造成與負責宇宙非常早期假設的暴脹粒子。依據暴脹理論,暴脹場提供的機制導致在大爆炸之後的空間,從10^-35至10^-34 期間的快速擴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暴脹子
  • 外文名:inflaton
簡介,宇宙暴脹,相關條目,

簡介

暴脹子(英語:inflaton)是假設和迄今仍不明的標量場(和它的相關粒子),它可能是造成與負責宇宙非常早期假設的暴脹粒子。依據暴脹理論,暴脹場提供的機制導致在大爆炸之後的空間,從10-35至10-34期間的快速擴脹。
暴脹場的最低能量狀態可能或不可能是零能量狀態,這取決於該場所選擇的潛在能量密度。在擴張時期之前,暴脹場在較高的能量狀態。隨機量子波動引起的相變,憑著暴脹場釋放出它的位能如同物質和輻射,使它維持著最低能量狀態。這種活動引發一種斥力,驅使一部分的宇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可觀測宇宙的膨脹,從近似於10-50米的半徑在10-35秒至10-34秒暴脹至幾乎1米的半徑。
暴脹子這個名稱符合這個場的性質,並且加入了光子膠子。這個過程是"暴脹";這種粒子是"暴脹子"。

宇宙暴脹

物理宇宙學中,宇宙暴脹,簡稱暴脹,是早期宇宙的一種空間膨脹呈加速度狀態的過程。暴脹時期大爆炸後10秒開始,持續到大爆炸後10至10秒之間。暴脹之後,宇宙繼續膨脹,但速度則低得多。
“暴脹”一詞可以指有關暴脹的假說、暴脹理論或者暴脹時期。這一假說以及“暴脹”一詞,最早於1980年由美國物理學家阿蘭·古斯提出。
在微觀暴脹時期的量子漲落,經過暴脹放大至宇宙級大小,成為宇宙結構成長的種子,這解釋了宇宙巨觀結構的形成。很多宇宙學者認為,暴脹解釋了一些尚未有合理答案的難題:為什麼宇宙在各個方向都顯得相同,即各向同性,為什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會那么均勻分布,為什麼宇宙空間是那么平坦,為什麼觀測不到任何磁單極子
雖然造成暴脹的詳細粒子物理學機制還沒有被發現,但是基本繪景所作出了多項預測已經被觀測所證實。導致暴脹的假想粒子稱為暴脹子,其伴隨的稱為暴脹場。
2014年3月17日,BICEP2科學家團隊宣布在B模功率譜中可能探測到暴脹所產生的引力波。這為暴脹理論提供了強烈的證據,對於標準宇宙學來說是一項重要的發現 。可是,BICEP2團隊於6月19日在《物理評論快報》發布的論文承認,觀測到的信號可能大部分是由銀河系塵埃的前景效應造成的,對於這結果的正確性持保留態度。必需要等到十月份普朗克衛星數據分析結果發布之後,才可做定論。9月19日,在對普朗克衛星數據進行分析後,普朗克團隊發布報告指出,銀河系內塵埃也可能會造成這樣的宇宙信號,但是並沒有排除測量到有意義的宇宙信號的可能性。
除了暴脹理論之外,還有非標準宇宙學理論,包括前大爆炸理論和旋量時空理論等。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