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泉子林場

暖泉子林場位於東寧縣北部。距縣城60公里,隸屬於東寧縣林業局,地理位置為東經130°31′49″—131°05′00″,北緯44°23′07″—44°32′42″。施業區東南與綏芬河市相接,東北與二段林場搭界,西北與綏陽林業局雙橋子林場為鄰,西、南與綏陽鎮農林區接壤。南北長18公里,東西寬17公里,行政區劃隸屬綏陽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暖泉子林場
  • 地理位置:位於東寧縣北部。距縣城60公里
  • 平均坡度:20度
  • 平均海拔:550米
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自然地理概況,社會經濟情況,森林資源狀況,林業生產建設情況,發展方向,發展項目,

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

林場位於東寧縣北部。距縣城60公里,隸屬於東寧縣林業局,地理位置為東經130°31′49″—131°05′00″,北緯44°23′07″—44°32′42″。施業區東南與綏芬河市相接,東北與二段林場搭界,西北與綏陽林業局雙橋子林場為鄰,西、南與綏陽鎮農林區接壤。南北長18公里,東西寬17公里,行政區劃隸屬綏陽鎮,

自然地理概況

山脈:林場地處張廣才嶺東坡老爺嶺余脈,為低山丘陵地貌,地勢平緩,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坡度20度,最高海拔802米,最低海拔330米,平均海拔550米。
水系:境內主要河流為小綏芬河,是綏芬河水系的主要支流,由二段林場流入施業區內,在綏陽鎮與另一支流匯合後再從林場西部流出,境內流程25公里,年徑流量320萬立方米。
氣候:屬東亞季風區,即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多雪,夏季溫熱多雨。降水集中,年均降雨量550—660毫米。春秋兩季天氣多變,全年平均氣溫4℃,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30℃,年均降水量2200毫米。結冰期約5個月左右,日照時數2400小時,年≥10℃積溫2100—2300℃。主風向為西北風,早霜在九月中下旬,晚霜在六月上旬,全年無霜期100—110天。
土壤:為暗棕壤,有3個亞類。土壤分布隨海拔升高而變化,分布的次序為草甸暗棕壤——典型暗棕壤——原始暗棕壤。其中典型暗棕壤占94.6%;草甸暗棕壤占1.7%;原始暗棕壤占3.7%。
植被:屬長白山植物區系。主要喬木樹種有柞樹、黑樺、白樺、楊樹、落葉松(人工)、樟子松(人工)、水曲柳、椴樹、柳樹、山榆、色木等,灌木有榛子、胡枝子、杜鵑、山梅花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蒼朮、鈴蘭、烏蘇里苔草等。其中,中草藥有黨參、黃芪、刺五加、三顆針、土三七、蒼朮、龍膽草、川貝等;山野菜主要有薇菜、蕨菜、黃花菜、刺嫩芽等;漿果植物有山葡萄、五味子、枸杞、獼猴桃等;食用菌類有黑木耳、榛蘑、元蘑、猴頭、松茸等。
野生動物:有貉、獾、狍子、野豬、鴛鴦、雉雞、飛龍、林蛙等。

社會經濟情況

現有職工50人,其中管理人員6人,工程技術人員6人,離退休人員11人。固定資產8.2萬元,年產值23萬元。施業區內有綏陽鎮及12個自然村屯,分布相對較集中,是林場勞動力的主要來源。所在的綏陽鎮鄉鎮企業較多,經濟相對發達,濱綏鐵路經綏陽鎮由西向東至綏芬河市,林區公路、鄉道、大車道共80多公里,301國道經場址附近由南向北經過,形成發達的交通網路。

森林資源狀況

森林資源概況:經營總面積9282公頃,其中林業用地9108公頃,非林業用地174公頃。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8052公頃,灌木林755公頃,未成林造林地248公頃,森林總蓄積267670立方米。森林覆被率94.9%。
林分類型:林場森林資源中,天然林面積5178公頃,總蓄積167530立方米,分別占森林面積、蓄積的64.3%和62.6%。主要林分類型有柞林面積4530公頃,蓄積141290立方米,占天然林面積、蓄積的87.5%和84.3%;山楊、白樺林面積424公頃,蓄積18110立方米,占天然林面積、蓄積的8.2%和10.8%;軟闊混交林面積224公頃,蓄積8130立方米,占天然林面積、蓄積的4.3%和4.9%。人工林面積2874公頃,蓄積100140立方米,分別占森林面積、蓄積的35.7%和37.4%。主要林分類型有落葉松2780公頃,蓄積96900立方米,分別占人工林面積、蓄積的96.7%和96.8%;紅松林面積57公頃,蓄積690立方米,分別占人工林面積、蓄積的2%和0.7%;樟子松面積37公頃、蓄積2550立方米,分別占人工林面積、蓄積的1.3%和2.5%。
森林分類經營區劃:在林業用地中,區劃生態公益林總面積7431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1.6%。其中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2898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1.8%,占生態公益林面積的40%;一般生態公益林面積4533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49.8%,占生態公益林的60%。區劃商品林總面積1677公頃,占林業用地的18.4%。

林業生產建設情況

林場始建於1970年,30多年的經營,累計為國家生產商品材10.2萬立方米,年生產木材3000立方米;經更新造林形成的人工林2933公頃,累計封山育林面積5770公頃,分類經營區劃界定以後,年生產木材降至800立方米。
年採集、加工山野菜5噸,林蛙養殖基地1處。有車輛1台,有有線電視、電腦等設備。

發展方向

林場在今後的發展上,一是通過分類經營區劃界定,把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劃分為生態公益林,科學經營,追求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以發揮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劃分為商品林,提高林地生產力,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二是依託當地的資源優勢,有計畫、有組織地對山野菜、食用菌、藥用植物等山產品進行開發利用,同時積極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培育中藥材、經濟作物、食用菌、養殖林蛙等項目。

發展項目

建山野菜加工廠,年加工能力10噸。每年扶持林場職工發展食用菌20萬袋,年產食用菌10000公斤。建林蛙養殖基地1處,採取集中孵化山場放養的形式。加大森林的管護工作。
林場場長:李延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